蔡衛平,馬永軍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7)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總書記的講話實際上指明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絕不僅限于思政課程,其他各門課程也要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要形成協同效應,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習總書記的這篇講話成了全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推動力,是課程思政的總抓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2]。《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內容、目標等作了明確的說明,并且要求各高校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為了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很多高職院校根據專業特點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試點。然而,課程思政畢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試點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基于此,課題組分析了高職電子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現狀,從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學融入方法、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高職電子類專業包括應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等,這些都是工科類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由于此類專業就業前景較好,學生數量較多,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3門課程。由于高職學制只有3年,除去校外頂崗實習的時間,學生實際在校學習的時間只有兩年零兩個多月。為保證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質量,思政課的學時非常有限,僅靠思政課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難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為發揮每一門課程的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改革顯得尤為迫切。根據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和教育部的指導綱要,高職院校根據專業分類開展了課程思政改革試點,其中就包括電子類專業的試點。然而,一些院校在試點過程中急于求成,出現了一些問題。
專業課教師以往只管教書,不顧育人,因而造成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課程思政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對于專業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每一門專業課都蘊含著獨特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基礎和重點[3]。教育部印發的《綱要》指明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重點,但是具體到某一門課程,則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很多專業課教師感覺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也不知道要挖掘什么樣的思政元素。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只好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生硬地穿插一些文件和視頻,使得思政教育成了空洞的說教,不僅起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還會影響專業授課的連貫性,降低教學質量。如何挖掘、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尋找與專業知識的最佳契合點是專業課教師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4]。
一些高職院校在制定課程標準時要求每個章節甚至每個知識點都要融入思政元素,這既難以做到也無必要。思政元素并不在多而在精,在于恰到好處。課程思政是一種隱性的思政教育,其關鍵在于“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一門專業課程中,過多地引入思政元素會導致喧賓奪主,甚至引起學生反感[5]。一堂好的專業課如同一道精美的菜肴,而引入思政元素就如同往菜里面放鹽。沒放鹽或者鹽放少了,再精美的菜肴也會淡而無味;如果吃菜時吃出了咸味,那一定是鹽放多了。只有適量的鹽才能將菜肴的味道調得恰到好處。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引入思政元素過多就如同菜中鹽放多了,學生會感覺到被“思政”了,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專業課教學中,在恰當的知識點引入適量的思政元素,讓學生愉悅地接受,不僅能起到思政教育的效果,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專業課的教學質量,達到育人育才的效果。如何把握引入思政元素的量,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機構和專業課教師必須仔細斟酌的問題。
專業課與思政課要形成協同效應,高職院校必須建立相應的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思政課與專業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建設協同育人課程資源[6]。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并沒有制定有利于產生協同效應的政策。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缺乏交流,思政元素的引入僅僅由前者完成,限于專業課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提取的思政元素往往不夠準確和恰當,這樣就難以保證專業課和思政課同向同行。
教育部印發的《綱要》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結合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落實好分類推進相關要求。電子類專業的基礎課大部分相同或相近,專業課雖然不同,但各專業之間可以相互選修。就業崗位一般分布在電子產品制造業、通信網絡建設和維護、通信與電子產品銷售等行業。電子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要結合專業特點,緊跟科技發展的腳步,讓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達到專業課程育人育才的效果。
高職電子類專業的課程大致可分為電路類、編程類、原理與協議類。電路類的課程如“電子技術”“LED原理與應用”等;編程類的代表是“C語言程序設計”;原理與協議類的代表是“通信原理”。每一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都很多,專業課教師要根據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點的銜接情況來選取。
2.1.1 電路類課程的思政元素
電路類課程的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大概各占一半的學時。理論課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學精神、創新創業、辯證思維、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等。如“LED原理與應用”課程中,LED芯片是LED照明領域的核心技術,在講述LED芯片原理時,可順帶介紹該領域的世界著名科學家、知名企業。既要讓學生正視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要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講述中外科學家為提高芯片的發光效率而刻苦鉆研的事跡,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在介紹照明燈具的發展歷史時,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國古代的燈具文化,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LED燈具因為比傳統燈具省電而被稱為綠色照明,由此可以引申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電路類的課程會接觸到很多集成電路芯片,有的芯片是國產的,講解芯片功能時可以順帶介紹企業概況,讓學生了解企業精神,培養創業意識。
電路類實踐課蘊含的典型思政元素有工匠精神、職業素養、藝術審美、規則規矩、質量意識、奉獻精神等。高職電子類專業的實踐課通常要求學生制作電路,其中布線和焊接是關鍵工藝。優秀的作品要求既美觀又實用,體現藝術和科技的完美結合。在實踐課的講解階段,可以播放一些關于大國工匠的視頻,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精細元器件焊接女技師、被稱為軍工繡娘的潘玉華的事跡。用鮮活的實例為學生詮釋真正的工匠精神,鼓勵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實踐課的評分標準應包括電路制作工藝、電路功能、實訓紀律、安全、衛生保持等各個方面,以此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職業素養、規則意識。高職的實踐課學時較多,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引入恰當的思政元素,把學生培養成德技并修的高素質人才。
2.1.2 編程類課程的思政元素
隨著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高職電子類專業的編程類課程有增加的趨勢。除了“C語言程序設計”外,有的專業還開設了“Java程序設計”,還有的課程既有電路又有編程,如“單片機應用技術”。編程類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有職業素養、團結協作、法治思維、規則規矩、創新創業等。編程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程序設計能力,以拓展就業方向。編寫程序必須遵守編程規范,作為一名程序員,這是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軟件開發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而是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因此,軟件開發過程中團結協作非常重要,這也是程序員要遵守編程規范的原因。編程類課程的實踐課時通常占到總課時的一半,教師可利用這個時間強調編程規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此外,有的學生出于好奇,崇拜某些網絡黑客的行為,要告誡學生不要挑戰法律的底線,不要人為制造計算機病毒,不要試圖攻擊合法網站。高職都開設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依靠軟件開發創業成功的案例不少。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介紹一些創業成功的案列,尤其是校友的成功案例,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
2.1.3 原理與協議類課程的思政元素
原理與協議類的課程主要有“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這一類課程比較抽象,高職生學習的難度較大。引入恰當的思政元素不僅可以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還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習興趣。原理與協議類課程包含的典型思政元素有家國情懷、規則規矩、科學精神等。“通信原理”課程因為需要用到較多的數學知識,高職生普遍認為比較難學。但這門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卻是比較多的,運用得當可以起到點石成金的效果,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例如:講授通信的發展歷史時可以介紹中國古代的通信方式、與通信有關的經典故事,以此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讓學生感覺到“通信原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晦澀難懂。講授現代通信的發展方向時,可以介紹中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方面取得的領先成就以及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授信道容量與香農公式時,自然而然地引入關于香農的人物介紹,引導學生學習香農的科學精神。在講授信道編碼時,順帶介紹該技術在5G移動通信中的應用,從而引出中國企業華為公司在5G領域領先全世界的事跡。由此,可以進一步介紹移動通信從1G到5G的發展概況和中國科學家為追趕國外先進技術所作出的努力,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才使得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從沒有話語權到跟跑再到領跑。通過對這些事例的介紹,學生可以了解華為的企業精神,學習中國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在講授通信協議時,可以將通信協議類比于法律法規,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
課程思政是一種隱性的思政教育,切不可變成道德說教和理論灌輸,否則就會失去其教育價值。每門專業課程中都可以挖掘出大量的思政元素,但不等于這些元素在教學中都要引入。高職的專業課一般采取項目化教學,每門課包含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包含若干項教學內容,每項教學內容包含若干個知識點。高職的課程標準就是按照項目化教學的要求來制定的,引入課程思政后,需要修訂課程標準。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在項目教學目標部分增加“思政目標”以及對應的思政教學內容。
在修訂課程標準時,不應對所有項目“一刀切”,思政內容應該在適宜增加的項目增加,否則會導致牽強附會而弄巧成拙[7]。有的項目不便引入思政內容,就不要勉強;有的項目蘊含的思政元素較豐富且與專業知識點契合度較高,則可以適當增加引入量。總體而言,一門專業課的思政教學時間不宜超過總學時的10%。其中,理論課的思政內容教學會占據一定的教學時間,實踐課主要讓學生在操作中踐行工匠精神和職業規范,不會額外占用教學時間。
高職院校要制定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政策,將思政課教師分派到各個院系,以專業為單位指定具體負責的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應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共同開發課程資源。二者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專業課教師負責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課教師負責篩選和提煉,確保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專業課教師要積極參加政治學習,提升自身政治素養。思政課教師也要親臨專業教學現場,尤其是實習實訓課現場,觀察和體驗所負責專業的職業要求、社會價值,尋求它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7]。
課程思政不應只是停留在課堂上,應該走出課堂,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電子類專業的高年級學生很多掌握了維修家電的技能,應該鼓勵這些學生參加相應的學生社團或者志愿服務隊,利用課外時間為社區居民維修家電,對于其他同學,也應鼓勵他們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志愿服務。課程思政不能僅僅看作是知識獲取的過程,而要促成價值引導與實踐行動的雙向轉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8]。
2018年,九江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分批實施課程思政試點。2020年,進行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LED原理與應用”課程思政試點,已經完成了兩個班級一輪的教學。從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教案,到實施教學都是按照前文描述的路徑進行的。“LED原理與應用”涉及半導體照明的基本原理、LED驅動電路原理、LED照明燈具的設計與制作等內容,屬于比較難學的專業課,尤其是理論部分,歷屆學生都覺得比較枯燥難懂。引入課程思政后,多數同學都感覺到這門課程雖然難學,卻是一門有溫度的課程,學習風氣有明顯改善。例如,在講解LED芯片原理時,介紹了南昌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風益的事跡,引起了同學們思想上的強烈共鳴。江風益團隊為提高LED芯片發光效率而潛心研究10余年,最后終于取得了成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尤其是本土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往往更能激勵青年大學生奮發向上,努力學習。課題組還將試點經驗向其他專業課程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經過一年來的教學試點,同學們對專業課程中承載的思政元素有了較深的理解和體會,學習風氣和實訓態度都有了明顯好轉。
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很快,高職電子類專業課的思政元素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體現時代特征和職業教育的特點,反映最新的科技進展情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創新、企業精神、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深入挖掘。要遵循隱性思政教育的規律,把握好思政元素的引入量,避免灌輸和說教。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要深入交流,密切配合,把握好思政元素的準確性和恰當性,確保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將課程思政的影響力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實現價值引領與實際行動的統一。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循序漸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