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明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廣東 佛山 528000)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而森林具有調節地球溫度,保護地球水土流失等作用,近年來營林技術的不斷提升,使森林覆蓋面積呈快速增長趨勢。但是人工造林和天然森林比較,人造林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差,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弱,更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人工造林樹木品種相對單一,如果發生病蟲害,很可能會快速傳播及暴發。而運用藥物技術進行防治會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使病蟲害防治更加困難。如果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運用營林技術,采用健康生長樹苗,對森林進行養護,對森林混雜種植混樹木,這樣能夠有效對病蟲害產生防控效果,讓森林病蟲害發生概率達到最低,有效完成森林資源保護。
森林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具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如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需要大量土地和木材,導致森林資源過度開發與利用,致使森林覆蓋面積下降,對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阻礙,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為保持森林健康發展,可采用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相關保護措施,提升森林覆蓋面積。但如果森林病蟲害沒有得到完全控制,會對森林資源產生巨大危害。森林里最主要病蟲害包括軟腐蝕病害、松材線蟲病、松突圓蚧、癭蚊等,尤其是在采用單一品種人工造林地區發生最多,給森林資源造成極大破壞性。所以,有效防治森林病蟲害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各地政府大量培育人工林。人工造林現在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不僅能夠使我國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還能改善地球生態環境。雖然人工造林按照科學方法進行合理系統規劃,嘗試還原自然界生態環境系統,但是與天然林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異性。主要差異性在于人工林動植物種類豐富性以及生態鏈完整性較低,一旦出現外來物種就會對其產生嚴重病蟲害威脅,甚至對森林造成毀滅性破壞。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時,會使用農藥對森林樹木進行噴灑。適當使用農藥會對森林樹木病蟲害起到很好防治作用,但是使用過程當中如果把握不好劑量或者濫用農藥,不僅對清除森林病蟲害起不到有效效果,還會對森林當中很多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幫助的植物或者昆蟲產生危害,從而打破森林生態平衡性。
森林病蟲害普遍具有生命力較強、繁衍速度快等特點,這些病蟲害長期與農藥進行對抗,漸漸就會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并且進行繁衍將優良抗藥基因遺傳下去,讓病蟲害在長久時間里都能夠具備抗藥性。即使農藥專家不斷努力進行新農藥研制,始終難以根治病蟲害,病蟲仍然能夠存活下來,將抗藥基因傳承下去。
森林生態系統當中病蟲害缺少天敵是森林病蟲害產生原因之一。病蟲害防治最有效最直接方法就是利用自然界進行防治,如果森林當中沒有形成完整生態鏈,就會導致某些生物生長沒有約束。這種現象在人工林當中尤為常見,人工林種植樹木非常單一,不能形成完整生態鏈,當病蟲害暴發時,缺少天敵的自然制約,病蟲就會大量繁衍和蔓延,對森林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森林病蟲害并非偶然發生,每一次發生都有一定原因以及征兆。森林病蟲害在防治過程當中往往只解決淺層次問題,而在深層次問題上沒有相應科學對策的話,不利于長期的防治工作。病蟲害防治工作淺層問題就是農藥藥劑配比不合理,森林投放病蟲害天敵數量較少,人工捕捉害蟲效率較低,這些淺層問題都會對森林病蟲害防治效率、防治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即使對多項防治方法進行升級,但是還會發現部分區域森林病蟲害防治沒有顯著效果。因此,病蟲害防治機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在沒有綜合考慮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下,短期內殺死病蟲,但是蟲卵保存完整,就會產生更多存活病蟲,導致此后病蟲害暴發一次比一次嚴重。由于嚴重生態破壞、森林病蟲害進化情形研究不明等原因,導致始終沒有辦法徹底殺死病蟲害,很多病蟲害出現死灰復燃現象。
森林林木育苗工作是營林技術基礎,需采用科學手段按照相關標準以及要求對森林林木進行育苗。首先在林木苗品選擇上,要選擇適應當地林區環境,能夠良好生長的苗木,提高苗木存活率。達到這一要求,首先需要做好育苗前期準備,了解林區土壤、氣候、水源等基本情況,了解苗木特性,選擇滿足條件的苗木。其次就是在栽種時選擇易存活以及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苗木,培育時要選擇水源路線充足地方進行種植,確保苗木生長擁有充足水資源供給,防止苗木枯萎,也方便灌溉。最后就是苗木種植之后,加強維護管理,定期施肥、除草、澆水,給苗木提供充足養分,同時做好消毒殺菌措施,減少病蟲害發生。
天然森林樹木種類豐富,樹木種類之間能夠相互制約,避免發生大面積病蟲害。在營林作業過程當中,在種植區域進行樹木混交種植,對于森林病蟲害防治有明顯效果。在選擇混交樹種時,要保證樹種搭配合理,有利于樹木生長發育,增強樹木抗病能力。例如,在選擇種植楊樹時,可以選擇低矮灌木進行搭配種植,營造混交林,讓灌木給害蟲天敵提供棲息空間。如果發生病蟲害,灌木里害蟲天敵就能滅殺害蟲,保證對病蟲害有效控制,保證森林林木正常生長。
運用營林技術可以產出抗病蟲能力強的樹種,結合當地生態環境以及土壤環境進行混交造林,增強這一區域抗病能力,利于林木健康生長,保證森林物種多樣性,保持物種之間平衡,降低森林病蟲害侵擾。在選擇林木時選擇具有較強抗病蟲性樹種,通過雜交以及引種等方式增強林木抗病蟲害能力,增強自身免疫力,有效控制森林病蟲害。
當森林發生病蟲害時,會迅速向周邊林區蔓延,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或者處理,會對森林樹木生長發育以及森林經濟效益造成負面影響。病蟲害一般只會單獨一種發生,相關工作人員及時發現,設立森林隔離帶進行物理隔離,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擴散方向,讓病蟲害不能繼續從附近林木獲取充足營養,讓其逐漸消失在森林當中。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循序漸進,運用營林技術需要良好環境,所以在營林技術實施時要進行封山育林。森林病蟲害發生和人類活動有很大關聯,封山育林能夠有效阻止人為干預,加快生態防護屏障自然恢復速度,提高森林抗病蟲害能力。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依托最新的病蟲害防治科學技術,組織完善的防治方案,可結合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等進行綜合防治。
病蟲害能夠破壞森林植物生長發育,對林區植物健康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對林區生態環境系統造成巨大威脅。所以要運用先進生態防控技術,如營林技術,以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控能力。在運用營林技術時可以采用科學育苗,營造混交林,提高森林林木自身免疫力,設置森林隔離帶,進行封山育林,完善防治方案等方法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做好病蟲害預防以及日常管理,提高森林抗病蟲害能力,促進森林健康生長,保護自然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