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肥城市泰西實驗學校 張 艷
模仿和暗示,是社會心理學范疇的概念。在人際交往中,兩者都發揮著無形的影響力。班級作為一個“小社會”,班級成員作為正在成長與發展的個體,更加會相互學習、影響。因此,有效發揮模仿、暗示在班級管理中的價值和功能,能夠促進班級成員的健康發展,激發群體活力,提升班級凝聚力。
模仿,是人在集體活動時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心理學家稱其為本能,也是我們學習新事物最基本的方法。最低形式的模仿,是對他人行為的無意識模仿,也就是“不期然而然”。比如,有的學生會不自覺模仿老師上課講話時的姿態、表情,但他在模仿時是無目的的,也說不清自己為什么要模仿,甚至都沒意識到自己正在模仿。當然,這樣的模仿并非絕對的無意識行為,模仿者對被模仿對象的言行應有判斷,只是這種判斷可能是模糊或無法言說的,抑或只存在于模仿者的潛意識里。而較高層次的模仿,則是有意注意或具有一定目標的模仿。比如,學生模仿老師的書寫演示。
教育意義上的模仿,是學習的基礎。要引導學生從無意識模仿到有意識學習發展,實現從外部特征到內心實質的自我影響。
樹立榜樣,培育模仿對象,無疑能促成班級成員在學習態度、人際交往等方面達到較高程度的一致性,增加班級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從這個角度看,在班級中樹立榜樣,其意義及其產生的價值較為深遠。而這其中,最好的榜樣首先是班主任老師。正如吳非老師所言,“在學生面前,班主任老師的最好姿態,不只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不只是一名同行者,更應當是學習的帶頭人”。這句話,筆者深以為然。教師以身作則,既是德行的示范,也有對學習者姿態的影響,而這些都會引發學生正向的模仿行為。
對同伴的模仿,則更與學生密切相關。教師要思考:樹立怎樣的榜樣,如何樹立榜樣,怎樣喚起學生模仿榜樣的愿望,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影響?筆者認為,應依據學生最近發展區,立足學生發展需求,從小處入手,發現典型,驅動學生經過思考進行選擇性模仿,使其“擇其善者而從之”,努力成為和榜樣一樣優秀的同學。
毋庸置疑,被模仿的行為并非都是好的行為。有的學生愛動手打人,有的愛說臟話。這些行為可能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他會不自覺受身邊人不良習慣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使其能清醒地認識到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應當拒絕,從而規避不良行為模仿。
暗示,是一種刺激。在無對抗的情況下,被暗示者接收到某種信息,能無條件接受,且伴隨一定的行為反應。因此,暗示是一種間接、含蓄的教育方法,能產生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麥田的守望》中有這樣一句話:“最好的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和不管之間有個詞,叫守望。”這句話用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同樣適用。“管”大多靠紀律約束,被動且易被抵制。而“守望”則是在暗示作用下,將一種愿望和期待,巧妙地融入到班級活動和氛圍中,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盡可守候那份美好的到來。
言語暗示,是最直接的一種暗示方式。比較著名的一個案例是:心理學家史勞生以化學教授的身份告知學生,說他手中的瓶子里有某種惡臭氣體。接著,他邀請學生一起測試惡臭氣體的散布速度。瓶蓋打開后,學生紛紛舉手,表示聞到了這種“惡臭氣體”。而實際上,惡臭氣體是不存在的。學生之所以相信自己聞到了,是因為化學教授的言語起到了暗示作用。
這給我們的班級管理帶來諸多啟示。要想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良好發展,適時的暗示必不可少。比如,每天早上與學生的第一面,教師可以溫情地說一句:你今天看起來很開心;你今天肯定會有很出色的表現;你上課專注思考的樣子真美……在這樣的言語暗示下,學生會不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逐漸趨向于“老師所說的樣子”。
時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某學校校長每天準時出現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或是給學生一個贊許的微笑,或是擊掌相迎,抑或是輕撫肩膀,整理衣襟……成為學校獨特的一景。不可小視這樣的舉動,因為學生每天都能在校長的言行暗示中獲得一種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學生的心理是積極健康的,情緒是熱情飽滿的,他們自信、陽光,并時刻對未來充滿期待。
很多班級活動也具有暗示的作用。比如,在班級開展“未來之星”授星活動,設立“未來書法家”“未來朗誦家”,分別授予在書寫、朗誦等方面表現出眾的同學。這樣的表彰獎勵,也會產生良好的暗示作用。學生會以此為目標,產生自我激勵,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
但并非所有的刺激,都能產生適當的反應。有的學校或班級張貼了很多激勵學習的標語,卻沒有引起有效的刺激,自然也就無法發揮暗示作用。學生對那些張貼掛擺“熟視無睹”,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標語張貼作為學校環境氛圍的一部分,必不可少,但要緊密結合學生成長所需。比如,有一段時間,筆者班里經常出現同學之間鬧矛盾的情況,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和交往。說教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筆者在教室顯眼位置張貼八個大字“禮讓三分,同學情深”,每天早上讓學生默看一遍,不需要其他過多的教育行為,只要這種心理暗示,就能悄然改變學生的行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不言之教”。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最高決策者,所采取的任何一項管理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放大效應。學生在成長,心智在變化,需求也在改變。在班級管理中,教師不能拘泥于一成不變的手段,更不可生搬硬套,一法應多生,要保持靈活性和針對性,實施更為精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