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頭市九原區教育局教研室 張麗霞

當前,教師懂得備課要依據課標、依據教材、依據學情,從而明晰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對于學情的預測、前測大多混沌,想當然地認為學生的障礙點、興趣點,從而確定這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當我現場模擬“聽評答辯”:你為什么把策略支架“支”在“內心獨白”上時,老師對我說:我覺得這個是重點……我說:“‘我覺得’就說明我們沒有對學生的困難點作出充分預測或前測,所以就會拋出忽略學情的這一支架來,這一支架是否是這個班的學生所需,我們沒有依據。”
其實,大多的課堂都是缺乏這一前測與預判的,更多的是教師提前準備好“一日三餐”,“無問西東”,“無問饑飽”,開始了日日課堂。
每一位教師都想努力成為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師,開發學習資源,設計討論熱點,探究評價任務,在最近發展區為學生精心設計或支架、或梯子、或引流、或鑿洞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借梯攀、依架越、順流渡、穿洞出。
可是,目標達成的話語權在學生身上。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當我們給足學生5分鐘左右自學挑戰的學習任務時,教師在講臺前開始“無所事事”起來,好一點的現象是教師下去搜索捕捉一到兩個“課堂結束時”的“畫龍點睛”之筆,讓課堂收尾時走向高潮,表面上做“足”了反饋,其實課堂的主動權依然鎖定在了幾個優秀學生的身上。

那么,聚焦學生獨立活動的5分鐘時,上課教師又“缺”什么?筆者以為,缺少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觀測。
開學以來,在大小教研活動中,傾聽來自一線教師的點評與研磨,會發現:觀課鎖定的目標在上課教師的身上,在探究任務實施的話題里大家不遺余力,會梳理出若干“策略”“支架”“密碼”,評研中更多地關注“教”的成分,似乎忽略了那一刻的“學”。
還記得我們觀課時的常態嗎?教師說話時,我們靜悄悄地聽;如果換成學生“默讀課文”“圈畫批注”“仿寫片段”時,你會發現,觀課教師開始竊竊私語,若不“私語”,頭腦也會在這一刻開開小差。而這一刻,恰恰是觀測學生目標是否達成的關鍵時機。
這5分鐘,觀課教師“缺”什么?我以為:缺少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觀測。
基于這樣的備課、上課、觀課的實際背景,我嘗試從學生現場狀態的“數據”中去探究背后的秘密。
無論是上課的教師,還是觀課的教師,應從課堂的后方,轉向課堂的前方: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傾聽狀態、思考狀態;側耳傾聽,關注學生的表達狀態;俯下身去,關注學生的書寫狀態、思維狀態。
提取“樣本”,面對面、心對心地發現“問題”、發現“靈光”是最直接的手段。熟悉的班級,可直接分層提取;不熟悉的班級,可隨機提取。
如何提取?鎖定焦點區:或語言文字焦點區,觀測這一處的言語,學生的體會度;或學生焦點區,觀測這一部分學生的言語實踐達標度。有時,手機拍照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5秒鐘之內,便可迅速提取關鍵探究時刻下全班學生的“情緒狀態”“思考狀態”,1分鐘之內,便可迅速提取10位左右學生的“書面表達狀態”“圈畫標注狀態”。而這一提取的信息,便可以成為“鮮活”的生成資源。
樣本回來后,第一時間依訓練要素做出統計,“統計學”可以在這里發揮它的功能。


樣例1:把“那一瞬間”的重點部分寫具體
——五年級第一單元習作指導后5分鐘練筆片斷。

樣本 10個學生心理描寫 7處動作描寫 3處語言描寫 1處神態描寫 2處
樣例2: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續寫6分鐘
“媽媽甩了甩手中的泡沫,答應了我。”我沖出大門……(讓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中。)

樣本 19個學生景物描寫 共53處,人均3處融于陽光 18處融于花 14處融于草 16處
樣例3:讓真情在筆尖流露
—— 六年級下冊習作指導課,習作時間:10分鐘。

樣本 15個學生選材 11個學生與《那個星期天》雷同 4個學生不同:分別為:①偷看電視 ②小姑回來了 ③水流到新書上 ④遇到了表哥選材直接抒情 8處細節描寫 23處環境描寫 1處
樣例4: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仿寫
我走進小巷里……(教師出示小巷圖片)

樣本 15個學生選材10個同學選擇了考試這個題材。5位同學其他題材:①買裙子②爺爺好了③玩耍④想養小狗⑤過生日

續表
數據背后,似乎隱藏著很多有趣的秘密。
秘密一:支架代言背后的思考
我們的支架“架”在哪里,學生就會在“最近發展區”生長、發聲、躍動。教師把功夫下在了“情感在內心獨白間流露”,就會有19個學生在5分鐘內寫下36處內心獨白的記錄;教師把智慧引在“真實寫出自己的心理活動,讓那一瞬間更具體”,就會有10個學生在5分鐘內寫下7處心理描寫的記錄!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學生是不是“渴”在“內心獨白”處,學生是不是“渴”在“心理描寫”處,如果是,那我們就把學生帶在了“悱”的狀態中了。
秘密二:小數據背后暴露的大問題
數據的背后,藏著我們極容易忽略的問題。
當我們看到有十分之七的學生進行心理描寫“慢鏡頭添加”,讓自己的一瞬間真實具體時,我們就會反觀之前的“習作指導支架有效度”,三個回合的小支架即《慈母情深》動作神態描寫片段、場景描寫片段,還有教師課外捕捉的“該不該玩游戲”的心理描寫片段中,“該不該”的心理活動觸碰了學生的內心軟肋,于是,下一節的習作評改課的“評改”,便在“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處有了主攻方向。

當我們欣喜于平均三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環境描寫中時,卻從數據中發現,14處情融入“花”、16處情融入“草”,這時反觀自己的“學習任務單”:原來自己的任務單加入了“讓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中,比如花、草……”,教師的提醒反倒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我們就會知道為什么15個學生將“走進小巷后”的難過心情大部分融到“考試”這件事當中,因為教師給的第一個支架便是:如果你不會選材,請你“揭開這第一個面紗”,第一個面紗下面便是:考試沒有考好,走在小巷里……考試得了100分,走在小巷里……
秘密三:熟絡最近發展區,調整探究支架
數據分類整理后,我們就會胸有成竹地直面本班的學生,立即調整預設方案,本節課或者下節課重新設定探究支架。
比如,“樣例1”中的心理描寫已經很“飽”了,下節指導課、評改課就不會“重墨”心理描寫,而主攻數據薄弱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樣例3中的細節描寫已經很“飽”了,直接抒情、內心獨白和環境描寫的數據薄弱,我們可能會在這方面下大力氣,做大文章,提供一個又一個有效的支架。如果有預設的,我們就直接用預設好的“架子”,如果沒有,就一定要學會“近水解近渴”,從學生中間提取支架。在提取“內心獨白”的數據時,發現數據偏少,但卻從里邊搜索到了非常好的“優秀片段”,選材為“水流到了新書上”的學生其中有這么一段:“唉,我真不應該把書放在那個課桌上;我真不應該一下課就往廁所跑;我真不應該今天把書帶過來。”排比句樸實無華,卻真切入心地寫出了小作者當時后悔的心情,我們就可以趁熱打鐵,就地取材,以這一段為支架,直觀地告訴學生,就像這樣真實地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探究小數據背后的大秘密,是一門學問,更是一座寶藏,等待著一線上課教師、觀課教師一同去深入挖掘,感受其數字背后的育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