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教育局 劉學民
(接上期)
四、讀懂學習共同體,才有可能引領學校教育進行整體轉型
如何讀懂學習共同體?我們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話。
(一)深度追問什么是學習共同體建設
對于“學習共同體建設”,我們有必要繼續追問它到底是什么?在對佐藤學先生有關學習共同體研究的三個哲學基礎“公共、民主、卓越”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從七個維度,以清理思想地基的方式繼續追問它的本質,把握其價值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比如,張華教授對研究性教學作出如下闡釋:
價值觀上,超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不同群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割裂、對立與分離,走向彼此間的互動、共享與融合;認知方式上,超越“旁觀者認識論”,走向“參與者認識論”;方法論上,超越機械僵化和線性的“操作程序觀”,走向智慧行動、問題解決和探究論。
再如,張華教授對杜威先生對世界教育的三大貢獻作了如下總結:
第一大貢獻:讓教育由原子化轉變為關系性。“關系性”即師生、生生、師師互動,教育即關系,教育即共同體,教育即民主。
第二大貢獻:讓教育由傳遞現成知識或間接經驗走向探究和創造,走向“直接經驗”。一切間接經驗都是等待驗證的假設,必須親自驗證的經驗才是知識。教育就是問題解決、反思性思維、知識的檢驗與創造。
第三大貢獻:讓教育永遠植根于兒童、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的永恒互動當中。
這些偉大的貢獻,這些穿透重重迷霧、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踐行中要以專業的視角去傾聽、理解和批判,要在實踐中去嘗試、探索和創造。
2020年初,赤峰市教育局印發了《赤峰市基礎教育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 《綱要》),《綱要》中提出的“十大行動”,是對學習共同體建設行動的模型設計,是對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實踐化表達。這可以從行動層面加深對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理解。
(二)以聚焦問題的方式追問為什么要進行學習共同體建設
一是為了解決赤峰市教育的核心問題。在2019年赤峰市教育局發布的《赤峰市“一個都不能少”學習共同體建設行動經棚宣言》中寫道:
“全市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學生的虛假學習、淺表學習、被動學習、競爭學習,由此導致學生‘厭學’、過重‘負擔’和社會性泯滅等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學習與真實問題和同伴互動分離;教學與探究和創造分離;課程與兒童經驗和社會生活分離;教研與學習和兒童分離;教師成長與教學研究和自我反思分離;管理與課程教學和研究分離;評價與教和學分離;改革與行動研究和個人成長分離;學習、教學、課程、管理(包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研、評價等相互分離。虛假教研和虛假管理的大量存在,如此等等。我們必須有勇氣直面這些問題,從這里出發,用力改變,追求‘讓學習真實發生’的真教育。”
其實,每一個校長、教師都應立足各自崗位,反思自己的問題、論證自己的問題、認領自己的問題,然后才有可能具有理性變革的愿望。學習共同體建設行動就是基于問題解決的行動研究。
二是為了順應國家意志及世界教育的發展走勢。國家要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的、擁有核心素養的新人,無論是已頒布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還是正在研制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無不強調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新的高考、中考正在以越來越鮮明的導向倒逼整個中小學必須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有人認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好是好,但不能適應中高考,不利于提高成績。這種僅僅停留在經驗層面的、片面的甚至是荒謬的言論,應引起每一個教育人深度反思。試想一下,不斷追求每個學生真實學習的發生,不斷走向基于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不斷走向基于協同互助的挑戰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在核心素養命題背景下,怎么會不利于提高中高考成績?怎么會不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難道提高教學成績還能繞過真實學習、深度學習和創造學習有其他捷徑可走?何況教育是為了人的終身發展。
三是為了每一個教育人的專業成長。康德說:“人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目的,人就是目的。”每個學生是目的,每一位教育人的存在也是目的。只有在共同體中、在協作式問題解決中、在傾聽與對話中,才會實現“教學相長”。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互動互生,每一個校長、教師就能天天不斷創造自己的課程教學,即創造著成長。一群生命勃發的、喜歡研究兒童、發現兒童的教育者隊伍,如何不能實現“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三)怎樣建設學習共同體建設
2020年初,赤峰市教育局出臺的《綱要》,提出了開啟“十大行動”的學習共同體建設方略。“十大行動”是圍繞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十個維度的行動,基于不同行動主體、不同內容領域,各行動間相輔相成,既有機聯系、互動生成,又相對獨立、開放生長,構成了多主體、多維互動共生的教育生態邏輯。“十大行動”框架,旨在給教師、班主任、校長、教育行政干部提供一個從局部到整體行動和思考的動態“地圖”。
在“十大行動”中,有三項行動指向育人方式的轉型,包括:重建課堂教學的邏輯,構建“讓教學變成協同研究”的教學新生態;重建學生知行的邏輯,構建“實踐性德育”的育人體系;重建課程的邏輯,構建基于素養本位的創生性課程新體系。這三項中,課程與教學原本是一體的,不可分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教育改進的難點所在。德育,原本包含在課程里,為了突出其地位,單獨表述,在行動中,必須要做一體化設計。
有兩項行動指向教師發展方式的轉型:一是重建教師成長的邏輯,構建校長(園長)、教師“讀書—實踐—寫作”教育生活新方式;二是重建教學研究的邏輯,構建“觀察—描述—反思—改進”的校本教研新范式。這是對傳統的教師成長和教研方式的顛覆,非此,則不能實現教師有效的專業成長。
有五項行動指向管理方式轉型,包括班級管理、學校管理、行政管理、教育評價和區域教育生態。分別是:重建班集體建設的邏輯,構建“一個都不能少”的班級學習共同體;重建學校管理的邏輯,構建以課程領導力為核心的學校治理新體系;重建教育行政管理的邏輯,構建融學術型、民主型、服務型、協同型于一體的教育治理新體系;重建教育教學評價的邏輯,構建“過程+成果”“欣賞+幫助”“表現+考試”的學生、教師、學校評價新機制;重建教育生態各要素的邏輯,構建“一個都不能少”的區域學習共同體。這是從管理的角度提出如何建設學習共同體。無論是教育行政管理,還是學校管理,都要直接或間接指向課堂和課程建設以及教師的專業成長,指向“解放”每一個兒童、每一位教師,走向探究和創造。
當前,各地實驗區和學校主要在“十大行動”中的第一項行動(核心)里展開行動研究,但存在著管理、評價等行動對此“給養”不足的問題,需要校長和教育行政干部從管理的“高處”不斷走向課堂的“深處”,進行整體設計,既要立足核心,又要走向“十大行動”的整體,使管理、評價等各項行動的“轉型”有實質性進展,使各行動主體協同運行、互動互生,逐步實現課堂、班級、學校、區域的教育生態重構。
教育行政管理,為了“改變指令性、單向性、控制式的行政管理傾向,改變行政管理與課程教學分離的現狀,探索融學術型、民主型、服務型、協同型于一體的教育治理體系”,赤峰市教育局學習共同體專家團隊在持續的行動研究中,重建了具有本市特點的行政管理機制,《綱要》對此作了如下總結:
創建與基層融行政管理與課程教學研究一體化的共同體對話機制;創建與基層協作式問題解決的共同體協同研究機制;創建與基層從行到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以實踐(創造)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行動研究范式。
巴林左旗推進會的樣式,就是對上述兩個“機制”、一個“范式”的卓有成效的實踐。
學校管理,要把尊重、傾聽、對話、探究、創造這些閃爍著民主或科學精神的理念轉化為管理制度,逐步變成教育或學習方式,形成學校文化;要讓管理者成為“讓教學變成協同研究”“建立校長、教師‘讀書—實踐—寫作’教育生活新方式”“構建‘觀察—描述—反思—改進’的校本教研新范式”等諸行動的參與者、保障者、引領者和創造者。
五、讀懂行動研究,才有可能走向對教育的真正理解和創造
學習共同體建設是對行動研究和問題解決工作方式的開啟。倡導行動研究,說明我們過去的工作行動與研究分離,缺少反思,不斷走在重復的老路上。行動研究,意味著基于教育問題,在行動中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反思改進,改進自我、改進工作。行動研究,意味著讓教學變成創造,不斷創造新的自我、新的教育。行動研究,作為校長,意味著你和教育家一樣需要不斷創造新的學校;作為教師,意味著你和教學專家一樣需要不斷探索和創造新的教學。你拒絕行動研究,你就是在遮掩問題,拒絕問題解決,拒絕做自己,拒絕對自由和創造的追求,你就不可救藥地淪為平庸,走向生命和工作的異化。創造的行動研究,是教育者應然的存在方式。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過去進行多少次“改革”,為什么沒有實現教育的根本轉型?就是因為沒有走向行動研究。過去的慣常做法是:先理念培訓、理論講座,然后模式推廣,再檢查督導跟進。這種模式的錯誤在于,認識上是先知后行的;內容上是“拿來”的;方法上是強行推廣復制的。因為經驗是不能灌輸的,“行是知之始”;經驗是不可“拿來”的,必須經過自己的行動創造;經驗是不可復制和推廣的,只有在行動中改變教育,才能理解教育。
如何走向行動研究?區域和學校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1.制訂行動方案,不斷行動、反思、改進、豐富。
2.持續開展以課例、管理、評價等為主的校本教研和區域教研活動,形成常態化。
3.以課題形式開展行動研究。不斷聚焦問題,聚焦“十大行動”,不斷回歸原點,深化問題解決。
4.培育自己的典型,不斷創造自己的實踐樣式和話語體系(行政、業務;區域、學校、班級、教師)。
5.區域、學校日常的每一次教育教學活動,都要進行專業視角的設計和行動展開。
6.加大專家引領的力度和開放度。
7.制定領航學校和領航教師必要的扶持政策。
8.及時收集數據,持續總結、宣傳、分享和交流。每一位參與的校長、教師都要把寫反思變成習慣。
走向行動研究,深入學習共同體建設,不是看幾本書、學習一些所謂的共同體理論、借鑒一些方法,就能實現教學的轉型。校長不僅要有管理素養,還要有學科素養、課程與教學論素養。教師必須兼具學科素養和課程與教學論素養。學習共同體建設背景下的行動研究,每一位教師應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自我追問,自我反思。
1.教學第一要追問學科本質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才會有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展開。
2.教師必須是學科理解和學科實踐的示范者。
3.教師必須是基于民主的協同探究教學的守護者和發展者。
4.教師必須通過構建傾聽對話關系,保障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
5.教師必須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兒童實現深度學習。
6.教師必須引導兒童成為“表現—存在”的立言者和創造者。
7.教師必須具有較寬廣的人文視野和較深刻的思維品質。
當我們提出要“保障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和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權”時,這是否才是管理所該追求的“精細化”和終極目標;當我們提出要“以民主的、傾聽對話的方式把每一位學生培養成為負責人的創造者”時,這是否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最高哲學?當我們提出“讓教學變成協同研究”時,這是否應該成為校長管理的主旋律?當我們提出要建立教師間打開彼此課堂、相互傾聽、互動共生的同僚關系時,這是否才是“長袖善舞”、具有高超協調能力的校長所應用力之關鍵所在?
誠如佐藤學所言:“所謂‘好學校’,絕不是‘沒有問題的學校’,而是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面對‘問題’,齊心合力致力于問題解決的學校。”所有的教育行動,都應該是行動研究,都應該是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行動研究,是學習共同體建設、學校教育整體轉型、教育生態重構的必由之路。
讓我們在行動研究中,不斷進行概念重建。在概念重建中,不斷創造新的教育、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