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龍崗區寶龍學校 周海杰
何為追問?追問即追根究底地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對問題有所探究并做出反饋,教師根據教學及學生成長的需要,及時捕捉契機,有針對性地持續發問,引領學生繼續探尋,深入思考,促進學生思維持續深入發展,直至問題的解決或目標的達成。
追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其重要意義主要體現為:學生深度思維的培養及思維品質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的主要問題決定課堂的思維主線及課堂走向,但課堂的持續推進往往依賴于教師的追問。但追問不能隨心所欲地亂問,教師在追問時要充分考慮并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提升追問的效果。
追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所以追問的目的要十分明確。追問一般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種是教師覺得某一個主要問題需要深入探討理解,如果課堂上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一致,則教師就可依預設追問推進課堂進程,這樣的追問需要教師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回答的各種可能性,依教學目標設定應有的追問;另一種情況是,學生的回答在教師預設之外,是課堂的動態生成,有可能是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甚至錯誤,或者是雖然理解不錯卻又很膚淺,此時教師要迅速判定學生的認知狀態、思維方向以及是否有必要通過追問進一步推進,如需要,追問要將學生引向何處?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再考慮問題該如何表達。
曾聽過一位老師教學統編版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兒歌的最后一句:“青蛙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啦。”老師問:“‘他在洞里睡著了’是什么意思?”有學生答:“青蛙在冬眠。”教師追問:“冬眠的動物還有哪些?”這個追問是老師預先設計的,是想稍微拓展一下動物冬眠的知識,僅此而已。這時有學生回答:“松鼠。”然后馬上有學生回應:“不對,松鼠不冬眠,去年過春節時,我在哈爾濱的雪地里就見過松鼠。”“可我讀的書上說松鼠是冬眠的。”學生的意見出現了分歧,又似乎都有依據,究竟孰是孰非?接下來該怎么辦?這時就需要考驗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智慧了。這位老師說:“一位同學在書中讀到過松鼠冬眠的知識,而另一位同學用事實說話,兩個人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可信度,那么,松鼠到底是不是冬眠動物呢?我們這節課先不繼續探討,今天晚上請同學們向爸爸媽媽請教,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查一查相關資料,找到正確答案,明天上課前我們再來分享。”
我覺得這位教師追問的目標十分明確,處理得也很巧妙。教師首先肯定了兩位同學所說有據,這會讓學生更加自信,但這樣的科學問題如果不是有十分把握,不能輕易下結論,否則會給學生誤導,所以教師沒有給學生任何答案;如果教師知道準確答案,而且直接給了答案,會扼殺學生探究的興趣,不如這樣通過追問再次把問題拋給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這位老師把問題探究安排在課下進行,也是很合理的,如果課上討論,想必會花很多時間,最終也不一定會有定論,而這個知識點并不是這節課的重點,課上花過多時間會影響整節課的目標達成,導致課堂的低效。這樣目標明確的追問雖沒有當堂解決問題,但在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探究方面卻非常有意義。
課堂始終是動態的,學生的回答我們不能完全預測,新的教學問題隨時可能產生,課堂經驗不足的老師在面對學生“意外”的問題時,可能會處理得過于潦草,諸如“你再想想”“大家認為這樣對不對?”“還有嗎”…… 這樣無效的追問時常出現。這樣的問題指向性不明,學生要么不再作聲,要么回答一個簡單的判斷“對”或“不對”,所以追問的效果很差。教師在追問前應認真傾聽學生的表達,關注不同學生回答之間的關聯,關注同一學生前后兩次回答之間的關聯,只有這樣,才能發出一個有效的追問。
一位老師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島》一文時,引導學生用小標題的方式梳理概括課文內容。第一部分,學生概括為“發現菜地”,順利過關,因為和老師預想的一樣。第二部分,就沒有這么順利了。一個學生說:將軍分湯。老師追問:還可以怎么說?另一個學生說:共同喝湯。老師又追問:分菜是很快樂的,還可以怎么說?第三個學生站起來說:共享菜湯。教師依然不滿意,繼續追問:還可以怎么說?教室陷入沉寂。過了一會兒,見還無人回答,老師只好說:我送你們一個詞——分菜同享。老師給出的小標題沒有更勝一籌,而且還文法不通。前面學生的回答“共享菜湯”已經很好了,但因為沒有說出教師預設的答案,所以教師還要繼續追問,直到學生啞口無言。這最后的追問自然是無效的。
深度的課堂對話通常不是一次追問就可以達成的,它可能需要教師多次連續相關的追問才能實現。而這多次的追問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搭建思維的支架,使問題與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能力相匹配,步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如教師追問思維跨度太大,會導致學生“跟不上”,導致課堂無法順利推進或者學生理解不到位。
我在準備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西門豹治鄴》一課的教學設計時,一個問題是:“讀10~14自然段,想想西門豹為什么這么說,這么做?”并跟著設計了一個追問:“老百姓的思想有什么變化?”這個問題直指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體會西門豹超人的智慧。我當時感覺這個問題設計得很好,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透過西門豹的所說所做,結合老百姓的思想變化,感受到西門豹的超人智慧。想法是美好的,但到了課堂上,學生在交流反饋時,思維一下子就亂了,因為問題太大,缺乏層次性,所以學生想到哪兒說到哪兒。這時,我趕緊介入,調整思路。在重新梳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原本一次的追問變成多次漸進的追問,引導學生在關注西門豹所說所做的同時,關注老百姓的思想變化。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切入了三次追問,在學生概括了西門豹所說所做后,我第一次追問:“西門豹把巫婆丟進河里讓她去傳個信,巫婆卻遲遲不回,這時老百姓會怎么想?”有的學生說:“老百姓可能會很疑惑,為什么巫婆還不回來?難道是河伯沒見到新娘生氣了,不讓她回來?”有的說:“有的老百姓可能會對給河伯娶媳婦的事產生懷疑。”我第二次追問:“西門豹又讓官紳頭子去催,可官紳頭子也是去了很久都不見回來,這時老百姓又會怎樣想?”學生進一步探討,有的說:“老百姓可能會想,河伯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那巫婆和官紳頭子報完信也該回來了。”有的說:“老百姓可能想,這么久都不回來,難道是他們都沒有找到河伯?那這么多年給河伯娶的媳婦都去哪了呢?”有的說:“這么久不回來,可能早淹死了吧!”我第三次追問:“西門豹讓衛士把官紳們也投進河里,官紳們嚇得面如土色,老百姓看了會明白什么?”此時此刻,隨著對老百姓思想的分析,學生的認識漸漸清晰起來,明白過來:河伯娶妻是一場騙局,是巫婆和官紳們借著給河伯娶妻這件事騙錢害人的,同時會由衷贊嘆西門豹的高超智慧。
因此,課堂上如何設置問題,設置怎樣的問題,如何追問,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學生回答不出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會思考,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基本的邏輯思維還沒有建立,他們不知從哪里開始想。這時就需要教師在課堂追問中給學生搭建思維的支架。
我校的雷老師在上《晏子使楚》一課時,設計的追問就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思維支架。雷老師設計的問題:“面對楚王的侮辱、挑釁,晏子為什么不直接大罵楚王,直接反擊,而要如此委婉呢?”后面緊跟著提示:“請結合晏子和楚王的身份,以及晏子出使楚國的目的談一談。”這個提示就是思維的方法,就是教師給學生搭建的思維支架,避免學生說得天馬行空、混亂不堪,它告訴學生應該怎么思考。
問題是解惑最有效的工具,也是培養學生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一堂課上,教師會提許許多多的問題,而追問占比更多。所以,為了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提問前要多思考,追問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問題有效,循序漸進,必要時給學生搭建思維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