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志勇
(吳川市人民醫院骨一科,廣東湛江 574500)
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經根功能障礙,需接受開放性手術治療以糾正髓核移位;椎弓根釘固定治療可利用螺釘提升患者腰椎穩定性,在此基礎上配合聚醚醚酮(PEEK)椎間融合器植骨融合(簡稱“PEEK植骨”)可提高患者自體骨粉利用率[1]。鑒于椎弓根釘固定治療需利用剛性內固定裝置對椎體進行加固,在保持患者椎體穩定性的同時還需維持原有關節應力平衡。常規雙側椎弓根釘固定治療需對雙側關節突進行調整,可能加劇術后腰椎失穩風險。有研究指出,與雙側固定相比,單側椎弓根釘固定在減輕融合器應力方面較具優勢,可降低患者非患側因置釘而產生神經根損傷的可能性[2]。本研究比較單側與雙側椎弓根釘固定聯合PEEK植骨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吳川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以采取雙側椎弓根釘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的31例患者為對照組,以采取單側椎弓根釘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的32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齡為27~72歲,平均(55.61±12.91)歲;突出節段:19例為L3-4節段突出,11例為L4-5節段突出,1例為L5~S1節段突出。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齡為29~72歲,平均(56.70±12.38)歲;突出節段:17例為L3-4節段突出,13例為L4-5節段突出,2例為L5~S1節段突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3]中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標準,根據臨床表現并經CT檢查可見病變節段椎間盤信號異常變化,伴椎間隙高度下降、椎體前后位移,證實為極外側性腰椎間盤突出;成年患者。排除標準:其他病因所致腰椎間盤突出者;保守治療者;并發腰椎滑脫、骨質疏松等其他腰椎疾病者。本研究經由吳川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雙側椎弓根釘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給予全身麻醉,取俯臥位;對術野區域進行常規消毒后采取無菌操作,以椎間盤突出一側作為手術入路點,作一縱行切口,深入肌間隙,暴露患側椎板及關節突,X線透射定位病變椎間隙,置入椎弓根螺釘。置釘后關節突切除、椎間盤纖維化摘除、神經根減壓及PEEK植骨操作參考觀察組。術畢止血,放置負壓引流管后縫合切口。觀察組患者接受單側椎弓根固定聯合PEEK植骨治療,消毒、麻醉、體位同對照組,以椎間盤突出的兩側作為手術入路點,分別作一縱行切口,顯露雙側椎板及關節突,置入椎弓根螺釘,接著對上位椎體下關節突、下位椎體上關節突的上部及黃韌帶進行切除,接著摘除髓核組織,后對神經根予以充分減壓。固定椎弓根螺釘后行PEEK植骨治療,取置釘減壓過程中切下的椎板及關節突骨粒用于填充椎間隙,隨后填充1枚高度適宜的PEEK椎間融合器,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間隙。植入滿意后將螺釘與鈦棒連接并適度加壓,確認神經根及硬膜囊充分減壓、術野無滲血,切口置管,術畢縫合。術后3個月內定期進行腰椎X線復查,明確內固定以及椎間植骨融合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椎體穩定性:于術前、術后3個月,根據腰椎影像學CT檢查結果,對患者各時間段的椎間Cobb角(腰椎X線正、側位片上,L1節段與S1節段上終板平行線的垂線)、椎體滑移長度進行測量。②血清炎癥反應改善情況:抽取患者空腹肘前靜脈血3~5 mL用于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血栓素 B2(thromboxane,TXB2)水平檢測,離心(3 000 r/min,10 min)提取血清后使用酶聯免疫檢測儀(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型號:FC)及配套試劑檢測其IL-6水平,使用化學免疫分析儀(貝爾曼庫爾特公司,型號:Access2)以增強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對其TXB2水平進行檢測。③記錄其術后3個月內并發癥(腦脊液漏、椎間融合器移位或脫落、椎弓根螺釘斷裂、脊柱側彎)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椎間Cobb角及椎體滑移長度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椎間Cobb角及椎體滑移長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的椎間Cobb角小于對照組,椎體滑移長度較對照組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椎間Cobb角及椎體滑移長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椎間Cobb角及椎體滑移長度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椎間Cobb角(°) 椎體滑移長度(mm)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31 12.63±2.55 9.08±1.31* 4.91±0.87 0.97±0.13*觀察組 32 12.47±2.39 6.84±1.70* 4.96±0.84 0.48±0.11*t值 0.257 5.869 0.232 16.126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反應改善情況 術前,兩組患者的IL-6及TXB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IL-6及TXB2水平均較術前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反應改善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反應改善情況(±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IL-6(μg/mL) TXB2(pg/mL)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31 135.61±25.41 127.74±10.90* 617.83±47.81 412.64±51.13*觀察組 32 134.78±25.26 103.26±12.63* 613.63±42.71 301.42±47.46*t值 0.130 8.244 0.367 8.91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術后3個月內隨訪可見,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13%,較對照組的19.35%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會對椎間孔神經根及關聯韌帶造成壓迫,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可為患者腰椎穩定性的提升提供支持。常規雙側置釘固定治療雖可糾正腰椎間盤突出,但雙側入路會加大脊柱穩定性重建難度。為有效維持脊柱穩定性,應減少手術入路對原有脊柱結構的破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應用單側椎弓根釘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后,其椎間Cobb角較對照組小、椎體滑移長度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單側椎弓根釘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后,椎體移位情況改善更明顯,提示該療法可提升極外側型腰椎間盤患者患側椎體穩定性。究其原因,可能是雙側椎弓根釘固定易影響相鄰節段與融合節段之間的應力平衡,容易加劇鄰近椎體退變[5]。單側椎弓根固定屬于低剛性內固定系統,該系統的應用可避免相鄰節段應力集中;在此基礎上配合PEEK植骨治療,可利用PEEK融合器自身高組織相容性與骨粒達成良好融合,進一步強化椎體穩定性[6]。
極外側型椎間盤突出物對鄰近關節、神經均有壓迫,病變區域鄰近關節或因受壓而出現移位,而周圍神經較易因此發生應激性炎癥反應[4]。除椎體穩定性外,腰椎間盤軟組織及神經損傷同樣是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治療的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清IL-6及TXB2水平兩項腰椎神經炎癥指標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其神經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提示單側固定聯合PEEK植骨治療在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治療中效果顯著。與雙側固定相比,單側固定下患者發生健側小關節損傷、肌肉腫脹的可能性較低,糾正移位的同時減輕神經受壓癥狀,加速其術后腰椎功能恢復,恢復病變區域血運,降低組織感染可能性[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內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13%,低于對照組的25.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單側椎弓根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的安全性更好。韓斌等[8]研究認為,PEEK植骨于椎體中線發揮穩固作用,可為相鄰節段提供應力分布較平衡的融合環境,避免應力集中所致椎間融合器或螺釘固定不良。推測原因,可能是雙側椎弓根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需行兩次穿刺,可能對椎弓根內壁、神經造成損傷的風險較大,進而導致相關并發癥增多。
綜上所述,單側椎弓根固定并PEEK植骨治療在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治療中具有顯著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