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白

現在的學生由于在平時生活中沒有機會與其他同伴互動,一旦進入團體活動中,有很多比較自私、自以為是的表現:有的缺乏愛心和寬容心,受不得委屈,不懂得尊重和忍讓他人,我行我素;有的遇到些困難,只想退縮,缺乏責任擔當和抗挫能力。這些都是當今孩子存在的普遍問題:缺乏團隊精神,缺乏合作意識。
團結精神,古已有之,綿延千年。古語有“人心齊,泰山移”“萬夫一力,天下無敵”“眾人拾柴火焰高”等團隊事例。團結就是力量,正是全國人民大團結、萬眾一心建三峽,才使艱辛無比的三峽大工程順利推進并斬斷長江屹立于宜昌三斗坪境內。
一、課程建設政策支撐
1.教育部印發關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對全國開展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進行了規定,要提高中小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其中小學階段這四方面的具體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參與日常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參與實際的問題解決活動和參與信息化運用活動等多方面來培育學生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的遵守,培育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培育集體主義、組織紀律觀念的養成,培育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在體驗、分享、感悟的過程中獲得積極向上、向善、向美的快樂價值體悟。
2.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文件中,對各年級學段開展研學旅行的主要任務做了明確要求,在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的同時,在小學階段開展以美麗鄉村和愛國教育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文件要求小學階段參與研學旅行時,設計以科普知識、親近自然、拓展勵志資源為主的課程資源整合產品和以美麗家鄉、鄉土鄉情、市情等為主的鄉村振興、紅色教育為主的資源產品。
二、課程建設挖掘資源
1.百年三峽夢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是大江東去、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源。從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在振興中華民族的著名論著《建國方略》中首次提出了三峽工程建設的宏偉設想,并預言“三峽大壩矗立之時,必定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之日?!睂O中山先生的一枕“三峽夢”,開啟了中國人的“三峽夢”。
2.三峽工程蘊含的精神及內涵
長江三峽因地理位置和地質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幽深險峻、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奇觀之外,也滋養了三峽人的強悍勁勇、熱情豪放、淳樸善良、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獨特性格,成為三峽地區深厚的人文積淀和基礎。
三峽工程的順利建成,離不開4萬余名三峽工程的建設者、數千名工程師和專家,他們長期堅忍不拔,協作努力。它是目前世界上建設的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工程建設時間跨度長達十七年。長江三峽工程建設時間之長、投資規模之巨,乃世所罕見。
三峽工程的順利建成,更離不開百萬移民告別故土、百座城鎮集體搬遷。這個用十七年堆積起來的人類壯舉,是一份故土難離、家園守望的情感積淀,一份生計更新、末來重置的命運嬗變,一份難舍亦舍、難離亦離的大局情懷,更是一份團結一致、凝神聚力的協作精神!廣大的移民在搬遷中互相幫助、互相照應,在異地重建家園、艱苦創業的過程中互相協作,共同發展;村組干部、廣大移民干部與千千萬萬移民群眾日日夜夜生活在一起、戰斗在一起,嘔心瀝血、齊心協力,圓滿地完成了內遷和外遷的任務。
在三峽工程的百萬大移民的偉大實踐中產生的三峽移民精神,是新時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為建設三峽工程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奏響的一曲社會主義“團結協作”時代頌歌。
3.新時代對“團結互助”精神的傳承
三峽百萬大移民是一部雄偉的史詩,在移民中產生的三峽精神和三峽移民精神是一座無比瑰麗的精神寶藏,它既繼承了民族精神的精髓,延續了三峽歷史文化的精華,同時又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當代中國人新的精神風貌。它孕育、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創新的過程。
三、課程建設傳承精神
小學階段,學生在各種綜合實踐活動中參加集體體驗、集體學習、集體任務等形式的活動,了解鄉村振興的家鄉變化和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了解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培養自主、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實現“協作品格”的打造,提高自身的社會性、協作性和交流性。
1.新時代教育的需求
三峽精神、三峽移民精神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產生的偉大時代精神,三峽工程建設中百萬移民續寫著三峽文化的歷史,而今的三峽文化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而續寫的“愛國、奉獻、協作、拼搏”的時代音符。三峽精神集中地體現為“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和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這種精神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拼搏、克難攻堅的體現,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不竭的動力。
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育人,育人的核心在于德性與價值觀的養成,在“立德樹人”方針的指引下,結合重慶市萬州區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以下簡稱萬州基地)的資源,在實踐活動中吸收、借鑒、傳承、創新三峽精神和三峽移民精神,利用其精髓與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三峽移民精神與萬州基地課程相結合,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團結互助”精神的引導與浸潤,打造特色萬州基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使中國優秀的時代精神發揮應有的作用。
2.實踐教育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
萬州基地位于重慶萬州區,處長江上游地區、渝東北部,是三峽庫區腹心。擁有萬州區的標志性建筑——三峽移民紀念館?;刈鳛槿f州區綜合實踐育人基地,肩負著為萬州區、渝東北、三峽庫區的育人任務,為全中國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皥F結互助”是中國青少年培養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而三峽移民紀念館,能為基地開展以“團結互助”為主題的系列課程提供重要資源。因此提煉“三峽魂,萬眾心”為教育思想總綱,在思想上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青少年團結協作的價值追求、擔當有為的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四、課程建設培育品格
1.課程定位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正是成長的關鍵時期,思維能力發展迅速,生理、心理、思維都開始發生變化,喜歡挑戰性、趣味性、游樂性的游戲活動,學習方式變為主動,有獨立想法。但分辨是非和社會交往的能力還是有限。三峽移民過程中發生的許多真實的故事,可以引起小學生的興趣,而這時期是培養小學生學習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意志能力的最佳時期。所以,此階段的學生開展活動時,要設計有趣的、便于學生直接參與的動手活動,通過綜合實踐的室內活動、室外活動及研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新時代“團結互助”的內涵,引導學生發揚團結合作、萬眾一心、開拓進取的精神,促進“協作品格”的形成。因此萬州基地建設“團結互助”課程體系適用于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課程,課程以三峽精神和三峽移民精神為主線與背景,在主題思想的指導下,依托各種實踐活動,實現“協作品格”的育人目標。
2.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
“團結互助”課程體系是教育部基礎教育指導綱要規定的課程,結合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全面推進中小學生營地學習的相關指導文件規定,開設滿足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形式,通過對各種實踐活動的體驗、分享、反思、總結,完成對學生“協作品格”的教育與培育目標。
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體驗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認知、在體驗中反思、在體驗中領悟。讓學生懂得作為祖國的未來,應學習中華民族中優秀的人物與事跡,牢記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進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明確責任始于足下,感悟“團結就是力量”,以萬州特有地域文化精神熏陶學生形成濃厚的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五、課程教學把準要求
1.把握重難點
重點:每個活動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向“團結互助”的教育目標實現;在課程結束前的引導分享和價值澄清時針對教學目標的有效組織。
難點:引導技術的合理使用、課程安全的把控與監管、課程實施中教學目標的凸顯與課堂元素的整合統一、教學的總結性評價。
2.把握基本要求
本課程是基于學校學科教學和生活教育為本的整合性綜合實踐課程,在《重慶萬州區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教育總綱》的指導下,以“團結互助”為學段主題,培養青少年的“協作品格”,踐行“三峽魂,萬眾心”的教育主題思想。
教學中立足理論與實踐結合、體驗與探究結合、營地內與營地外結合、訓練與教練結合、學習與帶領結合等方面。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互動為平臺,以價值為導向,構建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做”關系,讓學生在課程活動中自主學習體驗;教學活動要以自身實踐為基礎,堅持體驗與體悟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體悟檢驗理論來優化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技能、技巧,并結合課程實際培養責任擔當、團結互助、顧全大局等品質,培育愛國、愛家鄉情懷;在教學活動中還要合理運用講授、體驗、探究、分享、合作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發揮基地及周邊教育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專注快樂地投入學習體驗活動中。活動結束后認真組織學生分享感悟,教師認真聆聽后加以評價來實現課堂的高效率教學目的,達到寓教于樂,培育學生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以及協作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