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婷
2021年國家層面針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問題,出臺了“雙減”政策。深圳市教育局也以《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深圳市義務教育學校學科書面作業設計指引(試用)》《作業樣例》來推進政策落地。學校層面有責任整體規劃,引領一線教育工作者深入領會“雙減”政策,以課堂教學為引擎,促進學生主體性學習深度發生,基于課程視域構建適合作業體系,進而形成“雙減”政策的“校本化”實施策略。
要想減輕學生校外輔導的負擔,學校教育就要更有針對性,盡可能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要想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作業的形式、內容、質量、批改、評講,就要具有適切性、差異性、科學性、全面性、及時性。作業通常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必要環節,與教師的備課、授課、練習、檢測、評價的能力密不可分。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活動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想達到“為學而教、因材施教”需要教師教育理念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持續成長,逐步從關注分數的普通教師向關注學生成長的“大先生”轉變。“雙減”政策的“校本化”實施,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加以建設:
一、以“校本化師資培訓”落實“雙減”政策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涌現出一批批好老師,更是民族的希望,但是好老師的出現在于學校的培養。
1.把成為“四有”好老師作為教師培養的基本標準,將“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提升固定為專業培訓的首要內容
每一位教師都擔負著“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師的思想境界必須優先發展。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總書記再次寄語人民教師: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以故事、演講、競賽、研討、講座、黨課等形式多樣、層次鮮明的學習形式提升教師的時代使命感,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不再是一名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是每一位教師應該達到的基本標準。
2.為處于職業發展不同階段的教師提供階梯式專業培訓
德國教育家底特利希·本納將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分為:新手、高級新手、勝任、精熟、專家五個階段。以推門課、匯報課、競賽課、優質課、研討課的課例調研了解教師授課現狀,及時反饋問題并給出改進意見,以備課組、科組、專家的逐級指導探尋改進辦法;結合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為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教師提供階梯式系列化的校本培訓,推動其專業能力向更高階段發展。“扎實學識”的內涵也從專業知識的準確表達拓展到詳略得當、收放自如、為不會而教、以教育人。教師從“以分數論輸贏”到以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形成時代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二、以“校本化教與學”落實“雙減”政策
學生對課外輔導有需求,除部分家長受“先學”意愿驅使,絕大多數是因為學生在校學習不充分。如果學校教育扎實有效,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校外輔導需求。
1.以學定教,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能
基于學習需求確定教學起點,是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前提。日常開展分層教學,將傳統課堂與翻轉課堂有序銜接,通過問題前置,讓學生了解基本學習內容,降低由于師生信息不對稱等形成的學習勢差,把解決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教學起點。實現學生在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將表淺性學習提升到問題解決階段,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促進學習向深度學習轉化,形成學科思維并沉淀下來成為伴隨學生一生的核心素養。
2.優化課程,突出課堂主陣地
(1)優化課程內容
現有國家課程是基于全國范圍師生水平提供的教學素材,鑒于學生、教師、地域差異,對國家課程進行再加工是必要的。筆者所在學校,有近半學生小學英語沒過關,將小學英語應知應會內容與七年級英語合理整合是改善現狀的剛需。目前已初步形成七年級起始階段的英語校本教材,課程內容的優化初見成效,全區英語水平測試中平均成績進步顯著。
(2)優化課程實施要求
除了優化課程內容,優化課程實施要求也是必要的。為解決教師課堂講授時間長導致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足的問題,我校以“四精—四清”為導向,“高效課堂六環節”為抓手,規定每節課教師講授不超過20分鐘的要求。其中“四精”即精心備課、精致教學、精準練習、精嚴施測;“四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高效課堂六環節”是以“導、研、展、升、測、評”為基本教學流程。“四精—四清—六環節”讓課堂有趣、有序、有效,保證學生參與和生成性學習真正發生。
(3)優化課程評價
明確課程要求、實施得當,隨之而來的就是優化課程評價。每節課用5-10分鐘進行小結和小測,數據呈現學習效果。對于達標的學生記錄積分,定期將積分兌換成學校積分幣獎勵。對于沒有達標的學生,跟蹤過關、查缺補漏,加分激勵。學生課程評價過程與階段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考試與展示相結合,分類表彰進步和優秀,以評價促進學習自信、全面發展,為一生奠基。
3.優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能
(1)全學科應用同屏技術
語文的書寫、數學的畫圖、英語的發音、理化生的實驗、音體美的演示,時時同步到學生眼前,對激活學生思維起到較好的直觀啟發,更利于教師思維可視化轉變,有利于學生理解、模仿和運用。移動展臺、同屏技術全科課堂整體覆蓋,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專注力、能動性起到關鍵作用。
(2)微課輔助教學
針對學生學習習慣尚未養成、主動學習意愿不足的現狀,組織優秀教師團隊錄制“教學重點、難點、考點”微課,供全體學生按需觀看,助力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研習、泛在學習、資源共享,彌補了課堂教學針對性差的不足。
(3)適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中合理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機會。基于數據分組,結合教與學內容展開活動,管理與教學相結合,整體評估小組合作學習;對于需要獨立思考、個性化鮮明的學習內容,因地制宜地展開個體學習。摒棄以往為了熱鬧而合作、為了合作而合作的小組合作學習,“校本化”的小組合作是為了學好、學透、學精、學優而展開。
三、以“校本化作業體系”落實“雙減”政策
作業的對象、作業的內容、作業的形式、作業的質量、作業的批改、作業的反饋,與教師對作業意義的理解、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實施分層作業的能力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1.確立科學作業觀,分層作業要求寫入教學常規
作業是教與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起到反饋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提升能力、拓展運用的作用。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布置補救性、鞏固性、提升性、拓展性的作業,設計分層作業。教學常規明確:備課組分工、合作,以周課程為單元,每節課各層作業不多于3道題,學生選取必選和優選作業完成,每天、每生、每科作業題目數量不超過10道題,單科作業時間15到20分鐘。
2.豐富作業類型,讓作業形式更適合學生心向
結合學段、季節、學期、節日等諸多因素,豐富作業類型。除紙筆、聽說、閱讀、運動等傳統性作業,增加綜合性、項目式、主題式、單元整體設計等特色作業;寒暑假、法定節假日布置同伴研討、科學小論文、采風習作、自然觀察等綜合實踐性作業;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將提升課堂練習比重與將基礎性課后分層作業前置相結合,增加課后作業的探究、拓展、應用層面問題比重,科學建構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心向。
3.統籌協調,日常作業管理制度化
以班級作業時間統籌為基礎,級組實施各學科作業總量公開、監督、警示三級管理;教學主管部門助推作業評價的督導、整改、落實;班、級、校,指定位置公示作業內容、質量、評價。落實作業質量三項要求:全批全改、課前講評、課后訂正。作業制度化管理,直接在作業的質與量上相互促進,以教與學雙向需求滿足為前提,保證作業主客體目標一致,“課后服務”時杜絕教師講課、按需求個別輔導,保障學生在校基本完成課后作業。
4.加強“作業科研”,在課程視域下設計作業
(1)突破“經驗化”布置作業現狀
作業是教師實踐得最多卻研究得較少的領域之一。作業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其設計質量、實施效果等都是衡量“教與學方式轉變”成效的重要指標,“經驗化”布置作業的常態必須被打破。
(2)以教育理論支撐“作業科研”
作業設計質量是決定作業實施效果的關鍵所在,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不僅需要準確地把握和了解作業設計現狀中存在的問題,而且需要有科學的作業理論作為指導。布盧姆等人在1956年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公布出來,該鄰域的教育目標包含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六個水平,共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作業目標以此為參照逐級遞進。
(3)以“作業科研”提升教師作業布置能力
以“作業科研”促進教師關注“課程”“教學”“作業”三者關系,在扎實落實課程目標、圍繞學生“學”展開教與學的前提下,貫徹“作業是學習過程必要一環”的理念。從學習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角度設計作業的形式、內容、質量、反饋、評價,實現在課程視域下布置“個性化、少而精”的作業,搭建層次分明、內涵豐富的作業資源平臺,架構以學科為單位的科學作業邏輯和系統。
探索落實“雙減”政策的校本策略,對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深圳作為“雙區”疊加、“雙區”驅動的城市,人才與創新是永恒的主題,認真貫徹“雙減”政策,不僅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使命擔當。辦優質均衡的教育是民心所向,辦好教育是助力中國經濟繁榮、人口持續增長的首要任務。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政策落地學校為本。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立足國家高度、踐行立德樹人的大先生,學校才有可能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大教育,教育才有底氣擔起人才之全面、大國之復興、民族之崛起的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