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銀


一面旗幟
港口裝卸是一個苦臟累活兒,在遼寧港口集團大連港散雜貨碼頭公司,裝卸二隊隊長李玲東被譽為碼頭上的“拼命三郎”。
“什么拼命三郎,我就是一個普通工人,你采訪我,真沒什么好說的。”談到自己,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遼寧省勞動模范十分低調(diào)。
事實上,在裝卸隊伍中,李玲東是一面旗幟。
李玲東的手有著典型的職業(yè)特征——骨節(jié)特別粗大、青筋凸起。透過這雙布滿厚繭的大手,不難想象他在碼頭上,干起活兒來豁出命的樣子。港口裝卸比拼的不僅僅是體力,更是拼智慧。尤其是裝卸隊長,要有豐富的業(yè)務經(jīng)驗,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在大連港,散雜貨碼頭經(jīng)常會有一些急活兒。為了不影響船期,李玲東每次都會提前幾個小時到達作業(yè)現(xiàn)場,了解生產(chǎn)情況,安排分配工作。在繁忙的港口,貨物的吞吐量主要靠裝卸工人和機械來實現(xiàn)。在這里工作多年的李玲東,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這么多年來,港口每一臺機械就像自己的孩子,他們的脾氣秉性我都很了解,各種生產(chǎn)工具的技術指標,甚至每名工人的技術能力,都裝在我心里。”也正因此,工作時怎么安排最合理,李玲東心里最有數(shù)。
作為裝卸隊一員,又身兼隊長,李玲東處處帶頭,既出力流汗,又用心鉆研,提出了多條合理化建議,既節(jié)省了兄弟們的體力,也產(chǎn)生了經(jīng)濟效益。像螺紋鋼,是建筑上常用的材料,在裝卸這種材料時,以前用的都是15噸負荷的活勾鋼絲繩。李玲東發(fā)現(xiàn)這種配置很難發(fā)揮最大作用。于是,他對工藝進行了微調(diào),將15噸負荷的活勾鋼絲繩改為16噸負荷的,雖然只增加了一噸負荷,效果卻大不一樣。改進后的操作法,使原來配套的機械、屬具的性能發(fā)揮到最大,原需6勾完成的作業(yè)變?yōu)?勾,工作效率提高了17%。
2010年,一次大型事故發(fā)生后,公司生產(chǎn)受到嚴重影響,工人更是到了沒活兒干的境地。“總這樣閑著也不是個辦法啊,我們能不能用這段時間把清理油污的工作接過來,盡快除掉油污對生產(chǎn)的影響。”李玲東和手下的兄弟們商量。
大伙兒一拍即合,說干就干。爬拖輪、放油纜、拿噴槍……李玲東帶領50多名工人頂著刺鼻的氣味,在港口邊上上下下,一天下來就像剛從油里爬出來一樣。兩個月后,油污完全清理完畢,生產(chǎn)得以恢復。
這年春節(jié),一個極冷的冬天。運煤火車大量進港,裝卸工一天一夜就要承擔600余節(jié)車3.6萬余噸的卸煤任務。由于氣溫太低,靠近車底和車兩側的煤炭凍得像鐵疙瘩,必須靠人力刨凍,嚴重影響作業(yè)效率,甚至一度出現(xiàn)了“壓港”(貨物在中轉港停留過長時間)的情況。李玲東三天三夜沒回家,帶頭刨凍,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了單班卸煤402車的歷史紀錄。在臨近收尾時,由于長時間作業(yè),李玲東右臂骨裂,不得不離開作業(yè)一線。“拼命三郎”的名號也因此不脛而走。
2019年,裝載大米的船舶一艘接一艘排隊進港,船期相當緊湊,裝卸任務一下子猛增,客戶嘴上不說,但都想早點兒完活兒。面對堆積如山的裝卸任務,李玲東向領導打下包票,組織手下兄弟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裝卸中。
一噸、兩噸,一艘、兩艘……小山一樣的大米被李玲東和隊員一個個征服。那段時間,隊員們協(xié)調(diào)配合,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了5條作業(yè)線8778噸的作業(yè)紀錄,震驚了全港,贏得了港內(nèi)港外的一致稱贊:“真行啊!不愧是拼命三郎帶的隊伍。”
一種精神
2003年,李玲東來到大連港,從裝卸工干起,歷任裝卸班長、副隊長、裝卸隊長,一步一個腳印,始終是“老碼頭”精神的踐行者。
說起大連港的老碼頭精神,就不得不提20世紀50年代入港的那一撥工人。他們?nèi)蝿谌卧埂⒂掠诜瞰I的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大連港人,激勵著大連港不斷前進。在工作中,尤其是以駱明榮、王建家等為代表的一區(qū)裝卸五隊最為突出。當時的一區(qū)裝卸五隊,前身曾是聞名于“大連、上海”運輸線(史稱連申線)上的“老八隊”。老八隊中的工人愛港如家,用自己的雙手擎起裝卸重任,1978年,被授予“實干社會主義的裝卸隊”稱號。
回憶起“老八隊”,李玲東感慨萬千:“那個年代,船停靠在簡單的泊位,裝卸貨物沒有機械設備可以借助,船型也不像現(xiàn)在的船這樣先進,船的貨艙基本都是上下層結構,裝卸十分不方便。那時,工人把成袋的糧食用小車運到碼頭,再靠簡單的噸吊吊到船上,靠人力一袋一袋搬進船艙,裝滿一層后,蓋上艙蓋,再裝上面的一層。在裝卸碎石和沙子等散貨時,需要用鐵鍬等工具將貨物裝到專用的兜子里,再進行裝卸。”
比起老工人基本靠手抬肩扛,李玲東這一代工人幸福得多。現(xiàn)在,機械逐漸替代了人力,安全隱患也大幅減少。工作條件越來越好,但李玲東卻覺得與前輩們相比,他們的精氣神差了很遠。
20世紀80年代,一區(qū)裝卸五隊《發(fā)揚“老八隊”革命精神,建設新五隊職工隊伍》的工作經(jīng)驗在全港迅速推廣。1981年,大連港務管理局黨委用老碼頭精神取代了“老八隊”精神,并在全港掀起了學習熱潮。
作為新一代裝卸工人,一名老碼頭精神的奉行者,李玲東的一言一行都深刻著老碼頭精神的印記。
扎根一線18年間,李玲東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作業(yè)現(xiàn)場,搶進度、抓生產(chǎn),在外貿(mào)船接卸中為國家贏得榮譽,多次獲得船方、貨主好評。
化肥和鎂砂的業(yè)主,多次要給他寫感謝信、送錦旗,都被他一一拒絕。低調(diào)如他,至今沒收過一封感謝信,沒接過一面錦旗。“我把活兒干好就完了,讓業(yè)主滿意就行了。至于什么感謝啊、表揚的,真沒必要。”李玲東說。
一種人生
“我從沒把手下的工人當工人,都當他們是自己的兄弟,更沒把自己當隊長,我還是那句話,我就是個普通工人。”正是這種樸實和粗獷,讓李玲東贏得了認可,也贏得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工作中,李玲東將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參與制定完善《裝卸車船安全質(zhì)量要求》等10余項管理制度,助力公司實現(xiàn)了多個安全年。他團結帶領隊員,一起將公司的生產(chǎn)計劃落實到位,使裝卸二隊連續(xù)多年位居公司生產(chǎn)考核指標第一。
自2003年3月11日走進大連港那天開始,無論是當普通裝卸工還是擔任裝卸隊長,李玲東都堅持每天在所屬工作范圍內(nèi)巡視一圈,大到車輛、船舶、工具,小到每一個細節(jié),直到檢查不出任何安全隱患,他才放心地干下一項工作。下班了,他把上班時同樣的工作重復一遍,直到?jīng)]有任何紕漏,才最后一個離開。一年365天,大約360天都是如此,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
18年間,就連春節(jié),李玲東也只回過老家兩次。他將年邁的母親托付給姐妹,一心撲在工作上。受他的影響,兒子畢業(yè)后,也成了裝卸隊的一員,拼命的勁頭兒被大伙兒笑稱“和他爸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父親從一個農(nóng)村打工者,一步一個腳印埋頭苦干,有了今天的榮譽,他是我最好的榜樣。”提起父親,兒子的話語中滿是驕傲。
談及隊伍的管理,李玲東說,他的隊伍根本不用管理。“大家在一起都是兄弟,就像是一種契約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沒有挺不過去的難關。”
工友張力(化名)孩子小,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分身乏術,大家對他都很照顧。在工作中,張力因一次意外受了傷,休息了很長時間。生活上,李玲東幫助他買菜帶飯、換藥、照顧孩子;工作中,為了保住張力的崗位,他留下的空缺,李玲東找人頂上,實在串不開的情況下,就自己頂上,哪怕自己再累,也絕不能讓兄弟吃虧。
經(jīng)過半年多的調(diào)養(yǎng),張力終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回到了工作崗位。“沒有隊長和大家的幫助,我真不能這么快就上班了,我養(yǎng)傷的這段時間,給大家添了麻煩,以后一定全力工作,回報大家。”李玲東口中的契約精神,也正是在這些點點滴滴中逐漸形成。
李玲東通過工作和生活中的件件小事,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團結隊伍的同時,他還通過“崗位練兵”“師帶徒”等培養(yǎng)團隊骨干。近年來,在大連港集團舉辦的技能大賽中,李玲東帶的隊伍里涌現(xiàn)出5名集團裝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