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培訓機構“營改非”需防產生新問題
近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經商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市場監管總局登記注冊局,專門印發工作通知,就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工作,優化登記工作流程、加快推進工作進度作出部署。在這一政策之下,大量不符合規范的校外培訓機構或倒閉或積極尋求轉型,其中會涉及相當數量人員的安置、課程退費等新問題,而如何防范化解風險,加強引導管理也是對地方管理部門的又一考驗。
“雙減”落地后,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有減少,孩子周末的天空也逐漸變得“晴朗”。當一切都朝著理想方向逐步前進之時,以前遺留的問題也需盡快解決。“雙減”明確提出,要減輕學生的課外培訓負擔,并要求培訓機構改制為非營利性機構,這對培訓學校的轉型提出巨大挑戰。既然明確了時間節點,如何確保如期如實完成,成了促進“雙減”工作落地扎根的關鍵。
不得不說,“雙減”之下,培訓機構的生存壓力陡增,面臨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針對“營改非”情況,諸如暫停招生及收費行為、終止其辦學資格或調整辦學內容等重要舉措,都讓培訓機構不得不加快轉型的步伐。而唯有培訓機構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去路,“減負”這一改革盛宴,才能真正讓民眾回味。這當中,就需要打通“營改非”的“任督二脈”。
首先,是優化轉型手續辦理流程。近期,杭州市拱墅區已經針對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實施了“最多跑一次”的行政服務,一窗受理、一站服務、一次辦結,這樣的高效率、高執行,能夠讓“雙減”這一國家戰略更加扎實地走向深入,也為培訓機構的后續發展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基礎。同時,教育等相關部門針對培訓機構轉型提供建議、協助處理家長退費事宜,并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等,都能助力培訓機構轉型“加速度”。
其次,是尋找轉型之后的去路。新政策落地之后,不少培訓機構選擇退出學科類培訓,轉而在一些非學科的素質教育項目上發力。然而,出路畢竟狹窄,探索又需要時間,如果有關部門能對培訓學校的發展指明方向,這必會進一步加快“營改非”的速度。例如,新政之下,培訓機構可以在課后服務上承擔一定的職能。如在周內進行接送看管、作業輔導、預習復習指導等事宜,既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同時也有助于培訓機構的健康發展。
再次,是規范轉型之后的資金去向。不少培訓機構在轉型后,選擇投資或者發力素質教育,編程、書法、美術、魔方、口才等課程逐漸受到熱捧。這一國學、藝術、科學等的融合,整體的發展趨勢并無問題,但隱憂在于,大量的資金涌入之后,各個培訓機構都以此作為發展的突破口,會不會存在質量參差不齊、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逐步的演變之后,又是否會把考級等等作為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從而又再一次增加學生的培訓負擔。諸如此類問題,均需要細致研究決定。
“雙減”落實任重道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需要全盤推進。唯有打通“營改非”的“任督二脈”,培訓機構這道關卡才能從容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