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營改非”是教育本真的回歸。非營利性組織以促進公益事業為宗旨,不追求投資的經濟回報,收入只能用于自身發展。可見,“營改非”是教育公平性、普惠性的內在要求。非營利≠非盈利。培訓機構轉為非營利性后,享受國家扶持政策,繼續堅守教育初心,和學校、家長一起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存在的社會價值更大。機構性質變更后,培訓費用按政府出臺的指導價收取,復歸正常生態,員工、教師、家長都定了心,對機構和消費者具有多贏效果。
辦好“營改非”,重在精準推動。“營改非”后不以營利為目的,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成員分配利潤,能夠防止資本過度涌入教育培訓。這是基于國家利益的長遠考量,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決策。但就眼前看,也是最容易發生風險的環節。凡事預則立。對此務必保持高度警覺,制定防風險處置預案和糾紛調處工作措施,加強政策解讀、有序維護各方利益,在確保平穩過渡上多花費些心思。
辦好“營改非”,重在優化服務。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實行的是雙重管理,教育部門主管業務,負責前置許可審批和日常管理;民政部門主管登記,負責法人登記和監督檢查。職責劃分非常明晰,關鍵是協同配合要到位,簡化換證、登記、變更等流程,高效便捷,讓辦理“營改非”少跑腿,“一個窗口”搞定,一次告知、限時辦結,堅決杜絕換證難的現象。
“營改非”對資本化運作釜底抽薪,是“雙減”的一步棋。“雙減”并非一概取消學科培訓,而是回到提供差異化選擇的定位上。從存量看,根據教育領域深化改革走向,大部分校外學科類培訓的出路在于擁抱素質教育的剛需,揚長避短,彌補“五育并舉”不足,滿足差異化需求。向非學科類培訓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能找到用武之地,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