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麥琴
【摘要】思政課是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主渠道。充分認識小學思政課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zhàn),加強思政課建設,探索有效教育方法,重構課堂教學途徑,對于整個學校教育具有積極而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思政課;挑戰(zhàn);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0—0023—03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想意識、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的形成時期,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等因素,加之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具有很強的依附性和依賴性,容易受到家庭和學校外部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思想和行為相背離、認知和規(guī)范不同向,不規(guī)范的行為進一步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認知,這給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因此,在小學構建思想道德建設體系,對學生強化思想教育,形成道德規(guī)范,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而思政課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強化思政課建設,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就等于加強了學生的思想教育。
一、思政課建設的挑戰(zhàn)
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接受政治教育的主課堂。長期以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和影響,思政課建設一直停滯不前,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度關注文本教學
一般來說,學校都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教育的側重點不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對文本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的內容也是以課本知識為主,這既是長期應試教育的結果,更是目前考試評價機制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師的認識,教師僅僅把思政課作為一門基礎性、知識性學科,過度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講解,或者說,在思政課中,教師只是把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了灌輸與堆砌,沒有依據(jù)教材素材結合現(xiàn)實情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沒有針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沒有注重學生的心理認知實際,沒有結合學生的思想建設需要。跳不出傳統(tǒng)的教學圈子,走不出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沒通過知識引起學生思想方面的變化,進而促進學生認知與行為的雙向變化。這是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的弊端,也是目前制約小學思政課建設的主要瓶頸之一。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突破觀念的限制,改變原有教學方式,把思政課的主要目標放在對學生思想道德與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上,突出問題導向,通過課堂轉變學生的思想,通過轉變學生的思想進而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從真正意義上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過度關注學科教學
從學科地位來說,思政課與音樂、美術、體育等其他課程一樣,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學校和教師更為關注的是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質量提升,從課時的安排和作業(yè)設置等各個方面來說,原來的思政課都會被打入學科教學的邊緣,上與不上一個樣,上好與上壞一個樣,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與個性發(fā)展,不會影響教師的績效考核,不會影響學校的年終評價。從這一點來說,思政課與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的地位無法相比。思政課的地位無法凸顯,某些學科的地位又過度凸顯,在教學中存在此消彼長的現(xiàn)象。近年來,這一現(xiàn)狀略有改觀,思政課的主體地位有明顯的提升,但還是存在不足,主要是學校對思政課的課時安排不足,當思政課與其他課程相沖突的時候,學?;蛘呓處煛盃奚钡耐€是思政課。年級越高,這類現(xiàn)象越突出,特別是在小學六年級,思政課經常被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所取代,只是成了學校課表上的門面,失去了它存在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要想長效推進思政課堂建設,從學校層面來說,必須改變現(xiàn)有的學科教學體系,把思政課放在突出位置,從制度上保證它與其他學科處于同等地位。
3.過度關注行為教育
思政課主要是通過思想教育轉變學生的行為,達到思想與行為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首先要通過課堂轉變學生的思想,再通過思想轉變引起行為的變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思政課并不僅僅是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也要突出學生行為的變化。但是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思政課教學容易走極端,要么突出知識體系方面的教育,要么突出行為習慣方面的教育,沒有充分把二者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上主要是對知識方面進行教學,但在實踐教學之外,又過度注重了行為方面的教育。無論是安全教育還是養(yǎng)成教育等,學校或者教師層面只是關注了此類實踐活動的過程和效果,但很少考慮通過實踐活動,是否引起了學生思想上的變化,行為規(guī)范的背后是否隱藏著思想上的主觀波動。或許在學校實踐活動中,學生中規(guī)中矩地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達到了實踐活動的要求,完成了實踐活動的目的,但是在實踐活動過后,學生在思想上依然是老樣子,沒有絲毫改變,這樣的實踐活動實際上并沒有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上的極大浪費,可謂得不償失。
二、思政課建設的路徑
思政課是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最有力抓手,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穩(wěn)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用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特別是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最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而產生思想波動。因此,在當前環(huán)境下,學生的思想教育與政治教育刻不容緩,小學的思政課建設亟待加強。
1.強化課程,突出思政課的主體地位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更是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主要課程,在小學階段,沒有其他課程和學科有如此鮮明的特征,它的獨特作用是其他課程和學科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學校要從整體上調整課程比例,把思政課的主體地位充分凸顯出來。
一方面,學校從課程設置層面全力安排,不僅要保證思政課在課表上有所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課時與課量,要制定嚴格的巡查制度,保證教師不會有“出售”思政課程的現(xiàn)象,不能用其他學科代替思政課。
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思政課的主體地位,把思政課放在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同等地位,甚至更高地位。思政課在學校整個課程中起統(tǒng)攬、引領作用,思政課中涉及到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內容,更能體現(xiàn)出家國情懷、人生價值、辯證思維和奮斗理想。思政課并不僅僅是一門教育學科,更是一門社會科學,可以推動小學生從小堅定人生理想信念,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以后擔當民族大任奠定思想基礎。
2.結合學科,延伸思政課的教育內容
思政課的建設,并不能只要求思政課怎么做,其實,思政課建設不限于一門學科,而應從學校課程建設整體而言,把所有學科統(tǒng)一納入思政課程建設之中,把思政課置于學校課程金字塔頂端,制定學科建設總目標,其他課程都只能圍繞思政課總目標作為子目標進行設置。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抓好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無疑是思政課的主陣地,學校要開足開齊思政課,保時保量上好思政課,除了講授思政課應有的專業(yè)知識之外,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校實際、地方文化,把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中出現(xiàn)的特例進行有效分析,從而在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的同時,適當延伸教育內容的點、線、面。
二是抓好實踐教學。思政課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教育,也要抓好實踐活動教育,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當然,實踐活動是比較寬泛的,任何課程都可以結合思政課內容進行綜合實踐活動,這也就相當于把思政課程貫穿于整個學科之中,強化了思政課的主體地位。
三是抓好家校配合。學校的思政課建設,既面向教師,也面向學生,但更多的是針對學生,主要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先成人再成才。思政課必須和家庭教育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接受家庭教育,只有雙管齊下,才能確保教育效果。
3.拓寬渠道,構建思政課教育路徑
思政課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當前情況下,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建設。
一是加強教師主體隊伍建設。思政課教學,教師肩負的責任最大,能不能上好思政課,關鍵在于教師,所以學校要盡量選派專業(yè)能力強、責任心強、理論水平高的教師擔任;在缺少專業(yè)教師的情況下,其他教師擔任思政課教學時必須先進行培訓才能上崗。
二是推進教學方式改革。思政課不能單一在課堂進行教學,要讓教學走出課堂,走向實踐,走進家庭,融入社會??沙浞掷帽镜丶t色資源和地方文化,把思政課融入社會,讓學生從學校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通過實踐活動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和社會歸屬感。
三是強化傳統(tǒng)文化建設。思政課建設既要立足當下,又要放眼長遠,更要回顧歷史,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思政教育充分融合起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在學生的學習當中,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照耀學生前行。
四是堅持長效性。思政課建設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思政課的開設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須要保證它的長效性和持久性,要經常性堅持,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完善,不斷開辟、更新教育方式,加強對課程環(huán)境和規(guī)律的研究,探索新方法,適應新形勢。
總之,思政課是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主渠道,直接關系到為誰培養(yǎng)人、怎么培養(yǎng)人的重大問題,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必須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責任感,全力推進、重新塑造思政課的育人功能,確保小學思政課建設落到實處。
參考資料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3.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