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揚




【摘要】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社會認知的改善,人們越來越重視兒童的需求,特別是隨著兒童友好、自然教育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我們迫切需要從宏觀規劃的角度及場地本身的設計手法上,重新審視兒童活動場所及場地的設計方向。
【關鍵詞】兒童友好;自然教育;設計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5.016
兒童的成長需要大量的戶外活動,這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積極運動的兒童,特別是積極參加大量戶外運動的兒童,其智力方面會得到提升,其運動能力會更強,其創造力和好奇心也會被激發。與此同時,城市的發展和社會認知的改善讓現代的人們越來越重視兒童的需求,折射到對兒童活動場地設計的關注上。再者,根據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及《公園設計規范》的相關條例規定,綜合性公園及社區公園要設置兒童游戲場地。得益于這些有利因素,目前兒童活動場所的建設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飛躍的提高。然而,現在國內大多數城市的兒童活動場地建設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大多數的項目僅僅是以“有”為標準,未能達到設計上的合理化和功能上的完善化。現有的問題集中在幾個方面,例如兒童公園景觀欠佳或自然元素缺少,基礎設施不健全或游樂設施單一,色彩與布置對兒童缺乏吸引力等等。
兒童活動場所與場地設計需要從多個角度提升,以下從兒童友好理念的體現,自然元素和自然資源的利用,兒童活動與旅游、科普結合這三個方向進行討論。
1、兒童友好理念的體現
隨著近年來兒童友好理念的傳播,社會對待兒童的觀念發生了突破,逐漸承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這讓我們重新審視設計的方向,比如在公園的設計上,盡量使得活動場所與場地的建設與兒童群體的特征相符。
1.1色彩的搭配
兒童專屬活動場地的色彩搭配是需要關注的首要因素,其它非專屬的混合型游玩空間也可適度考慮其顏色搭配適合兒童的喜好。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我們得知兒童對色彩有著自己的偏愛,比如他們更喜歡艷麗明快,對比度強,純度高的色彩(圖1)。因此,場地元素顏色的設計需要在色彩的選擇與搭配上進行考量。
1.2專屬活動場地合理布局
專屬兒童活動場地的設計應滿足各年齡段兒童的需求,且應在生活圈的層面衡量場地的“大”和“全”,同時也需注意其尺度與實際場地條件相匹配。如住宅組團內場地空間不足,可考慮適度對兒童活動場地的尺度進行控制,優先滿足低齡兒童的需求。組團內布局以提供安全舒適的空間,滿足全齡游園、交通的便利需求為首要目的。在整體上做好規劃,所缺失的兒童活動功能模塊可考慮與其它組團互補或與住宅組團周邊城市公共空間的兒童活動場地進行互補,有目的地做出不同的設計,滿足和做好兒童所需的各類功能空間需求(圖2)。
1.3全齡活動場所功能疊加
在多元活動場所和混合型游玩空間的設計理念下,兒童友好理念設計的場所,形式不用改變太多,重點在于疊加兒童活動、玩耍軌跡去考慮。比如,可以結合消防登高場地,保留大面積的硬鋪,作為多功能空間。中心綠化結合游園、雨水花園、兒童探索功能設計。造型、內容新奇、豐富,能引起兒童探索的欲望。尺度適宜,也能保證安全。這樣,全組團就都是適合兒童使用的空間(圖3)。
2、自然元素和自然資源的利用
通過思維的突破,我們想到自然元素和自然資源的借用,以此提升兒童活動場所的多元化發展。
2.1引入自然要素
國外現有的相關研究中,有較多是關于兒童游戲與自然環境結合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融入自然元素的玩耍深受兒童喜愛。這里的“自然”元素,是指如地形、植栽樹木等與自然相關的元素,同時也是指如石頭、葉、苔蘚等自然材料。
相應地,國內研究者主張在兒童活動場地的建設中引入自然要素,例如石頭、植物、礦物、水等。他們認為,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滿足兒童親近自然的需求,還可以激發他們對自然的探索。
2.2利用地形地貌
由于現有的大部分兒童游戲活動場地均為平地,缺少了地形變化,因此兒童極少有機會進行創造與探險。所以,近年來,有許多創新的關于利用地形地貌提升兒童活動空間體驗的想法被提出。比如,可結合已有的植物花草或者巖石沙子等創造合適的游戲娛樂空間,用于學習交流和觀賞。又比如,草坪上可以順勢創造一個開敞性的娛樂空間,這樣孩子們可以有足夠大的場地進行追逐、放風箏等動態游戲。還有的建議是關于微地形的創造與利用,通過凸地形、凹地形和平地形式的相互穿插,可以創造出豐富的活動界面。甚至,我們可以用地形高差來塑造冒險探索類游戲空間,把山體洞穴等改造為探索空間或者冒險游戲場地。
3、兒童活動與旅游、科普結合
近年來,城市公園遠不能滿足節假日及周末兒童對游賞資源的量的需求,很多公園出現人多擁擠的場面。同時公園活動設施及內容不能滿足孩子們對自然的認知需求,這使得城市郊區旅游逐漸興起。但是,城市郊區旅游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備受詬病的旅游產品單一,主題不鮮明,趣味性不強等等。進行突破的方向之一是可以通過開辟兒童游賞場地,融合鄉村農業進行景觀開發和推廣自然要素等來提升城市郊區旅游的質量(圖4)。
同時,旅游和科普可以融為一體,例如將科普融入場地建設,讓孩子們在玩耍的同時,學習如風力,平衡,聲波等物理知識。
結語:
社會的認知和觀念,影響了兒童活動場地的資源投入,而場地的細節,體現的是設計者的良心,是我們對兒童尊重和關愛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曾森,趙煒.城市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研究[J].現代園藝,2019(03):110-111.
[2]張俐燁,葉欣.城市公園內自然式兒童活動場地設計方法初探[J].現代園藝,2020,43(20):61-62.
[3]金濤.城市兒童公園植物景觀改造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20,43(16):110-111.
[4]曾森,趙煒.城市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研究[J].現代園藝,2019(03):110-111.
[5]葉玉梅,吳小剛,林嘯,等.兒童戶外活動場地景觀色彩綜合營造[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1(06):90-96.
[6]王霞,陳甜甜,林廣思.自然元素在中國城市公園兒童游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21,36(01):40-46
[7]王新穎,李曉穎.基于兒童自然教育的社區花園景觀設計——以南京市湖畔居社區花園為例[J].園林,2020(08):42-48.
[8]崔炳盛.兒童行為心理影響下的兒童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8,31(08):224.
[9]沈員萍.地形高差設計于兒童公園趣味游戲空間中的探討[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2(01):57-59.
[10]關偉鋒,藺寶鋼.兒童友好型城郊鄉村景觀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1,28(04):108-113.
[11]陸曦.城市公共戶外兒童游戲空間的多維構建—巴黎的啟示[J].中外建筑,2019(5):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