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鋒
【摘要】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進步的歷程當中,廣大人民的生活品質也在不斷提升,社會當中各個行業也逐步進入了高速擴張的歷史新階段。但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各類資源的開發以及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這就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環境污染與社會發展的矛盾問題愈發突出,直接威脅了人類自然生存的可持續進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國政府以及社會各界要逐步認識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推廣綠色節能技術的重要性,有效改善自然資源嚴重不足以及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加劇的現狀,強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新篇章。
【關鍵詞】綠色節能技術;建筑工程施工;研究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5.062
1、綠色施工的概述與特點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建筑工程行業得到了全面的進步,現已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架構當中的重要部分。但是,越來越多的大型工程項目建設施工工作,占據了及大面積的土地資源,同時在施工建設期間也會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資源,對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破壞,這有悖于我國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在當今資源越發匱乏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建筑工程技術人員提出要采用綠色施工技術手段,改善建筑工程行業資源消耗量不斷增大的狀況。綠色節能施工技術要求任何施工工作的開展都要以環境保護為基礎進行,所運用的各類技術方法,也要最大程度上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高質高效的施工工作能夠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問題的持續惡化,符合當今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在建筑工程行業當中具備極大的競爭力。綠色施工其主要特點就是以節能環保為主要施工目的,讓保護自然環境工作和節約自然資源過度支出工作相結合,在實際施工過程當中也要始終堅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整體和諧的目標效果,提高現代化工程項目建設施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全局的角度出發,綠色施工技術的應用會具備極為廣闊的實施空間,并且其應用目標也極為明確,始終是以保護資源可持續發展為基準,保障各項項目施工工作的質量以及安全性,從而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效益。
2、綠色節能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2.1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
傳統工程項目建設施工方法的熱能資源利用率往往較低,所采用的各類施工材料以及建筑材料往往會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而采用綠色節能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法,技術人員在施工期間會盡可能選用可再生資源,例如風能以及太陽能資源,在有效選擇環保建筑材料時,各類可重復利用材料也會全面落實,大幅度提升了我國傳統熱能資源的綜合使用率,讓綠色環保節能技術得到了充分實施,降低了各個建筑企業的生成,從而讓建筑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持續提升。
2.2提升工程項目的施工技術水平
由于現代化工程項目施工工作,會涉及到多方面內容,同時施工規模較大也會帶來極大的技術難度,為了保障整體工程項目施工效果就要同步開展完善的施工管理工作,使其良好控制整個工程項目施工工作的各個環節,確保綠色節能施工技術能夠真正的落實到施工實處,發揮出綠色節能施工技術的優勢和價值,轉變現有自然資源消耗過大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和技術,讓工程項目節能施工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整個工程項目的建設模式也會更加成熟,從而提高整個建筑施工企業的綜合實力。
2.3提升建筑物的舒適度
在我國人民綜合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對于房屋工程項目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現代化房屋建筑物當中運用節能保溫技術,能夠為整個建筑提供良好的保溫效果,保溫技術的良好應用會涵蓋建筑門窗、建筑外墻、建筑墻體地面以及建筑屋頂等多個部位的重點區域,使其保溫效果持續提升,同時也會為其配備相應的隔熱技術,大幅度提升現代房屋建筑物的保溫效果和舒適度。
3、綠色環保節能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
3.1采用科學化的管理模式,確保建筑施工質量
在實際綠色環保施工技術應用體現,相關技術人員為了減少建筑材料的應用,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和破壞,就要在房屋住宅建筑工程當中運用各類綠色環保節能技術。詳細來說,綠色施工作業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第一,在建筑材料綠色施工作業規劃期間,要始終堅持應用各類可持續循環的節能建筑材料,避免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費和丟棄。第二,持續提升建筑工程應用資源以及各類非能源材料的使用和管理效率。在實際施工工作推進期間,任何施工環節的開展和建設,都要堅持以保障施工質量為前提,在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房屋住宅建設舒適性的同時,也要為業主提供安全穩定的房屋質量水平。
3.2最大程度降低建筑施工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
在工程項目實際建設施工企業,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將這些建筑垃圾隨意丟棄,就難免會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造成污染和破壞的主要因素通常是以下幾方面造成的。第一,建筑工程垃圾在隨意堆放和丟棄時,施工區域周圍的花草樹木以及動物植被的生長環境都會被嚴重損害,使其不能正常的成活和成長。第二,在施工期間往往會產生一部分施工廢水,一旦施工廢水滲入到地下當中,會經由地下河流流入到湖泊當中,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污染。因此,施工單位在工程項目建設初期就要針對廢物廢水進行規劃和設計,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建筑施工設計方案,采用安全科學的管理措施,避免工程建筑垃圾以及工程建筑廢水排放到生態環境當中,造成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與此同時各類資源也要節約和高效利用,提升水電資源的利用效率。
4、建筑施工中應用綠色節能技術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技術人員逐步認識到綠色節能施工技術的重要性,但該項技術在我國起步時間較晚,發展過程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并且其技術內容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無法完全改善當前環境污染的破壞問題,對能源緊張等問題的緩解作用也不是極為顯著,造成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以下兩方面。第一,針對綠色環保施工技術的研發和實際應用不能良好的銜接,在綠色節能施工技術推廣階段也會出現一定的阻礙和限制,導致綠色節能施工技術在實際工程項目建設領域當中的普及率較差,與部分節能技術應用較為發達的國家仍舊存在較大的差距,需要相關技術人員不斷對其改革和創新。第二,部分建筑施工企業對于綠色節能技術的應用積極性不高。受限于施工企業的規模和技術能力,各類技術管理人員匹配不足,無法積極實施綠色節能技術施工或者在實際施工期間規范性較差,從而讓節能施工技術發揮不出真正的作用和價值,也無法達到成本支出降低減少材料消耗的目的。
5、綠色節能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5.1門窗節能技術
針對門窗施工環節進行綠色節能施工技術應用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能夠有效減少能源的消耗,保障建筑工程綠色節能技術的應用效果。具體施工期間,針對門窗節能施工技術的應用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針對建筑門窗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但實際建筑門窗設計師,工作人員必須要結合當地城市的氣候環境以及自然條件的實際狀況,讓建筑門窗的位置朝向樣式規劃以及大小規格都能更加科學,良好的利用周圍自然界環境當中的風、光、溫度等條件,使建筑通風散熱量與建筑采暖透光度達到最高效果,也能有效實現室內建筑工程的安全綠色化節能環保設計。第二,在材料的選擇上進行科學設計。可選擇新型復合節能建筑門窗隔熱材料,該種材料具備較高的隔熱性能和氣密性,實際應用期間也會采用無縫隔熱橋安裝方法,不但能夠進一步門窗的使用壽命,還能讓門窗結構的強度和安全性逐步提升。
5.2墻體節能技術
在針對墻體的節能環保技術,建設人員可選用雙層外墻高溫保護面板,該種材料具備較強的隔熱效果,同時采用內外兩層錯縫式的鋪裝粘貼方法,還能夠增加高層建筑連續多層包覆的隔熱效果。其次,該種材料具備較強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其內部不但會應用保溫材料EPS板,還會添加耐堿玻璃纖維網格布,使該種面板的抗裂性和保溫效果進一步提升。
5.3建筑工程中樓地面的節能施工
在進行高層房屋建筑施工設計期間,針對地面的設計工作,是要控制好地下樓面和下層屋頂之間的隔層防水處理,樓面隔層設計不但需要屋頂具備良好的防水效果,還要具備較強的隔層防潮性,避免在長時間應用的過程當中,下層樓板和屋頂隔層潮化情況。在實際樓面和地下各層設計師,要對以下幾方面充分重視。第一,選擇恰當的防水材料進行鋪裝。第二,科學合理的選擇施工設備,保障設備滿足工程項目建設要求。第三,在進行地面防水施工的同時,還要加強水資源和建筑資源的管理力度,提升資源的應用效率。
5.4建筑物頂面節能技術
傳統的建筑工程屋頂施工工作,在節能方面有著極大的缺陷和問題。而現代建筑對于屋頂施工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極為重視建筑物頂面節能技術的應用。首先,要充分利用淘汰的建筑材料,將建筑產生的各類廢棄物合理處理從而再次應用,例如施工過程當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氣材料。第二,選取新型的環保建筑保溫材料,提升工程項目屋頂施工的保溫效果,達到節能的目的,例如通過屋頂施工加設保溫層的方式,降低建筑物表層的溫度流失達到保溫的目的。
總結: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建筑工程施工模式已經逐漸的陳舊和落后,并且對于生態環境也會造成嚴重的損害和破壞,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各方面要求。因此,綠色環保施工技術應運而生,在實際運用期間要結合實際情況,借助門窗節能施工技術,墻體節能施工技術,樓面節能施工技術以及多種綠色施工技術等,發揮出綠色節能施工技術價值和意義,提升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資源消耗量,為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持續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杭曉光.新型綠色節能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67(6):82-89.
[2]沈春萍.建筑工程綠色節能施工技術應用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8,8(5):72.
[3]曾東.綠色節能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8,40(8):118.
[4]黃宇刊.綠色節能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6(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