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樂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其蘊含的審美情趣賦予了當下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與建筑更多的時代精神。本文以江西上饒云碧峰國家森林公園“最美棧道”金獎作品為例,對古典情趣在當今公共園林與建筑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情趣;公共建筑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5.098
1、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筑傳統回溯
西晉文學家張翰的《雜詩三首》里寫到“暮春和氣應,白日照園林。青條若總翠,黃華如散金。”這是是最早見于“園林”的文字,當然,如果深究其概念還是混沌模糊的。直至晚明——這個繼宋代之后,集中國文人士大夫審美趣味之大成的末世,文震亨所著的《長物志》、計成所著的《園冶》標志著園林營造的成熟。
中國園林的興起和發展,反映人們在逼仄狹促的城市生活中,對自然的懷戀和向往,是心理上的一種補充和精神上的需求和追求,從模擬山水的“形似”,升華至寫意式的“神似”,創造出視覺無盡的意象,往復無盡的流動空間景象,體現出具有高度自然山水精神境界的環境。概言之,以自然山水為創作主題思想的園林,肇始于魏晉,盛行于唐宋,成熟于明代,至清代達到高峰。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類型很多,如:亭、廊、閣、榭、齋、館、樓、堂等等。與西方花園有一個本質區別,是它絕非建筑之外的環境綠化和美化,而是包涵建筑在內的,得到充分表現而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園居生活環境,不止是為了可行可望,而且要可游可居。園林建筑既要為園居生活創造一個休憩游賞,悅神怡性的空間環境,滿足各種生活活動的需要,同時也是構成園林景境所必不可少的景物。
園藝家張家驥先生提出“園林建筑是景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于‘咫尺山林’之中。所以,任何獨立自在的建筑,只是凝固的僵死的東西,只有把它們從凝固中喚醒,成為可望、可游、可居的景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才有其生命的活力具有審美的意義和價值。”
在園林創作中,何處建堂,何處筑閣,哪里宜亭,哪里宜榭,雖無一定之法,也非隨手拈來都成格局的,因園有大小,地有異宜,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中國第一代杰出建筑師,中國近代造園理論和西方現代建筑研究的開拓者——童寯先生曾說,“唯文人,才能因勢利導,籌謀一座中國古典園林。即便一名業余愛好者,雖無盛名,若具勉可堪用之情趣,亦可完成這一詩性浪漫之使命。須記之,情趣在此之重要,遠甚技巧與方法。”
情趣,只能生于個人經驗的身心感知。蘇舜欽在《滄浪亭記》中寫的“情橫于內而性狀,必外寓于物而后遣”是情趣,計成《園冶》里“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是情趣,沈復《浮生六記》中講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也是情趣……
相較于舊時代士大夫們用于失勢之后的療傷之所,還是佛道術士們的修為之地,都是用于逃避現實、消極遁世的場所的古典園林,當下的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與建筑,則被賦予更多的時代精神。現以江西上饒云碧峰國家森林公園“最美棧道”金獎作品為例,展開闡述。
2、云碧峰國家森林公園園林景觀建筑設計分析
2.1設計項目背景及緣起
云碧峰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江西省上饒市區東南部,緊鄰信江江畔,隔江與市區相望,公園總面積1009.3公頃,是臨江與市區相連的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屬丘陵地貌,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年平均氣溫16.7-18.2攝氏度,年降水量1600-1800毫米。森林覆蓋率高達85%,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帶,森林植被類型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公園的土壤和水氣等環境要素的質量均達到了一級標準,其中負氧離子含量達5萬個/立方厘米。
云碧峰國家森林公園作為上饒廣大市民的日常休閑健身場所,原有棧道設施過于陳舊,沒有創意,視角單調,為了豐富森林公園的體驗設施,給廣大市民創造一個更優美的環境,共建大美上饒,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兼顧群眾性與藝術性,公園管委會舉辦“江西云碧峰國家森林公園最美棧道設計大賽”,面向社會設計公司及設計院校進行最美棧道設計作品征集,并籍此為森林公園棧道建設提供參考。
此次大賽歷時一個多月,共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200多家設計單位設計師以及大學生,征集到很多非常好的創意作品,并通過公眾投票初選,再由專家評審團認真抉擇,辛曾翔先生設計的主題為《物我神游》的方案獲得金獎。
2.2環境現狀
設計場地地處上饒云碧峰國家森林公園,由正門石牌坊入,經森林博物館、美人井,拾階而上至悠閑坡,這段為由鬧入靜的過渡區,明顯感覺到與市區不同的自然氣息——滿眼的綠意、清新的嗅覺感受、悅耳鳥鳴的聽覺感受,仿若進入王維的畫境。
行至康樂亭、楓葉谷,滿山谷林高葉茂,郁郁蔥蔥,云蒸霞蘊,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句是對此區域最好的寫照。從楓林谷到云碧橋均在半山腰,坡緩幽靜,對體力不構成挑戰。
到達云碧橋,也就是上饒人民耳熟能詳的、標志性的玻璃橋,目前原玻璃橋因種種原因修繕成水泥橋了,實為不妥,建議仍舊恢復成玻璃材質。繼續往上,坡度漸陡,但尚不至于太過勞累,山勢逾高,更顯幽靜,這是身處“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意境。
在身體略感疲憊的時候,不覺已到木棧道的終點——快活林,這是位于主峰側的次峰峰頂,略平坦,目測有五百平方米,現設有涼亭、全民健身器械、小賣部。西北方向開闊,臨信江,面萬力時代。可惜樹林過密,遮擋了視線。-
置身于此,設計者體認到該公共空間完全具備了傳統園林“移步換景”“曲徑通幽”“遠望借景”等造園基礎。棧道再如何絢麗奇特,終歸是“路”而已,在合適的路徑處筑上恰當的亭臺樓榭,通過巧妙的空間構成,就能令游人在此坐臥停留,體味“當下”的自然意趣。
此后,設計者經過反復現場勘查,決定以古典情趣,王維詩意入手,營造深幽無為、清新淡遠的禪意,“形式美”美在視覺感受新鮮和諧,把民宅黒瓦、石灰白墻、木構件、玻璃等傳統元素打散,重新構成新的視覺符號。不“過度設計”,破壞原有森林植被,也不主張把棧道作為主體進行夸大擴建。而是在原有棧道基礎上更換新的防腐生態木,并以此棧道為“線”,串起一個個“珍珠”——亭臺樓榭。
3、方案呈現
森林公園當中的建筑單體,不同于普通建筑,而是強調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相結合,是從屬于整個園林景觀的。不但內部空間怡悅舒適,而且外觀造型簡約洗練,使之與周圍生態景觀協調一致。在功能設計中,結合了建筑、結構、節能、造價等各專業的技術,建筑模數盡量統一。
同時也可以進行墻體綠化。指在墻壁、陽臺、窗臺、屋頂、棚架等處,栽植各種植物或高攀藤本植物。降低噪音,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增加綠化覆蓋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據測定,有植物遮蔭的地方,光照強度僅有陽光直射地方的幾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濃密的枝葉像一層厚厚的絨毯,可降低太陽的輻射強度,同時也降低溫度。凡是有植物覆蓋的墻面溫度可降低2-7度,尤其是朝西的墻面,綠化覆蓋后降溫的效果更為顯著。同時,墻面、棚頂綠化覆蓋后空氣相對濕度可以提高10-20%,在炎熱夏季這大大有利于人們消除疲勞。
在《物我神游》設計方案中,共有七處代表性場景和空間,整體構思如下:
一路上行,老宅黒瓦、木材構成一片屋面,經棧道穿行而過,猶如站在老屋頂。屋頂還是老屋頂,但放置方式不同,又具有新的審美意趣。同時,背面形成可避雨的一處空間,可根據路程遠分布在棧道上。
在半山腰“楓林谷”一帶,構筑一略帶童話色彩的空間,以老宅黒瓦、石灰白墻、木材為元素構筑在凌空的棧道上,選一簇參天大樹以瓦屋、棧道合圍,如幽靜的老宅天井。待到正午,一束暖陽掠過樹干、穿過屋頂照在泥土地面上,這一刻猶如樹的精靈在起舞!兩側八字形的石灰白墻開圓形景觀窗,既可把遠處的山林“借”入畫框,又猶如昆蟲的復眼,呆萌地看著人類。拾階而下,也可近林泉青苔。
在木棧道的終點“快活林”,根據場地面積,可大可小的空間,構建一處由老宅黒瓦、老梁柱構件、玻璃構成的高場所,使視線更加無礙通透。長方體玻璃形成360度無死角的觀賞空間,穿過屋瓦,懸浮在山林的空中,如夢如幻,坐看苔蘚樹枝、遠眺信江,凝聽幽泉潺潺,放空俗事,感受當下。
設計師的方案中,構筑體借鑒上饒當地廊橋建造工藝,以原木為搭建骨架,地面、護欄安裝防爆鋼化透明玻璃,市民沉浸其中空間,滿目綠意,蟲吟鳥鳴,清馨縈鼻。兩種材質的結合,碰撞出新的視覺和空間感受。
結語:
當下的公共空間園林景觀與建筑設計在追求功能多元化的同時,注重對古典園林的繼承與發展是十分必要的。所謂“古典情趣”,并不意味著斗拱、藻井、飛檐等傳統元素的堆砌,也不是一成不變、食古不化的,而是將當下今人的審美意趣,與骨子的文脈基因進行“吐故納新”,在材質、肌理、結構、形式等方面不斷碰撞融合。童寯先生所推崇的“情趣”,仍可為如今公共空間園林景觀營造的要旨。
參考文獻:
[1]張家驥:《中國造園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頁.
[2]童寯:《東南園墅》,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