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即將過去,很多專家已經開始預言明年甚至是未來十年走勢,跨年牛市是很多人的共識,但是有一個數據與牛市非常的不協調。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就目前整個證券行業而言,活躍客戶數的占比普遍降到了30%以下。也就是說,大量的客戶賬戶處于休眠狀態,或者是處于券商自己定義的非有效戶狀態。我國有高達1.9億戶投資者,真正在交易的投資者也就是5000多萬戶,絕大部分投資者并沒有在交易,可見與牛市是無緣的,或者是經歷長期虧損,對股市已經失去了信心,已經對帳戶沒有交易興趣,當然也可能有部分投資者選擇申購基金,從自己炒股轉向到把錢交給專家理財,間接投資股市,也有可能是配合人情開戶,長期以來就沒有什么交易。
投資者緣何對股市興趣不大,實際上現在股市盡管看起來經常牛氣哄哄,但是身在股市中的投資者很有感悟,那就是賺錢真的不容易,在于市場熱點切換太快了,上半年大消費成為下跌重災區,這可是專家力挺的價值投資核心資產,部分專家喊出白馬股每一次回調都是機會,如果選擇不斷抄底,很有可能損失不小,尤其是抄底家電板塊,部分個股已經腰斬,參與概念炒作,實際上不是一般投資者玩得轉的,像火的發紫的元宇宙,概念股很多,但真正炒的如火如荼的個股也不多,如果起始階段不敢追高,后來看著股價暴漲,忍不住紅眼病發作,手癢癢追高操作,很有可能遭遇短線套牢損失不小,一旦心慌,割肉離場,有可能割在地板上。新賽道的光伏、風電、氫能源、鋰電池、新能源汽車漲幅巨大,可是很多個股從高位算起,跌幅也不小。價值投資,按照市盈率選股,參與銀行、券商、地產,更多的是波段行情,波段踏不準,就是虧錢。業內人士有一個觀點還是較為客觀的“與2020年相比,2021年其實是一個典型的hard模式,賺錢很難,雖然有機會,但是很難抓住,很難踩準節奏。”,說穿了,就是熱點切換太快,賺錢效應很差。
既然賺錢效應很差,意味著投資者很難把握機會,對投資者吸引力也就不大,這可能是無法激活投資者寧可讓賬戶休眠也不愿意繼續投資股市的真諦,賺錢效應不佳,我個人認為與機構抱團投資風格有關,機構抱團股具有明顯三高特征,高股價、高漲幅、高估值,股價太高像茅指數的代表貴州茅臺和寧組合的代表寧德時代都不是散戶買得起的股票,另外漲幅太大,散戶也不敢追,最后是高估值,散戶也會掂量掂量追高的后果,機構抱團下,一面是機構抱團股暴漲,另一面是非機構抱團股長期股價趴著,沒有什么交易機會。

造成機構抱團,主要是市場擴容太快,存量公司暴增, A股市場2021年IPO市場依然強勁。募集資金方面,A股創歷史新高,預期涉及495宗交易,達到人民幣5650億元。目前已經有了4594家上市公司,存量公司多了,存量資金也就那么多,不可能對所有個股進行炒作,那么大家就達成一種共識,抱團炒作所謂的細分行業龍頭,放棄絕大部分非行業龍頭上市公司,市場也就出現了罕見的大分化走勢,一九或者二八、三七走勢下,投資者可選擇余地越來越少,可以預期的是明年IPO節奏根本不會明顯下降,除非出現意外金融事件,不得不調整IPO節奏,市場普漲的機會很少,投資者賺錢一樣很難。機構抱團股已經漲到天上,再往上拓展空間,概率越來越低,就是基金收益也可能不如今年,機構抱團股難漲,不抱團個股趴著,這樣的市場機會并不多。
或許專家們可以認為這是去散戶化的結果,是喜聞樂見的,或者是樂享其成的,但是沒有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參與,機構抱團炒作最終就是機構之間、機構與大戶之間的博弈,結局一樣會很殘酷,基民賺錢也一樣很難,基金發展也是很難長期興旺的。
一個市場,國內投資者絕大部分選擇作壁上觀,可是媒體專家一直在力證A股對外資有無窮吸引力,這合適嗎?這是另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