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 任勝利 趙納娜

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持產權資本市場創新拓展的使命,對如何進一步結合社會需求,充分發揮產權“陽光化”交易機制的優越性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在公眾公司的資產處置領域嘗試引入公開交易機制的設想。該方案緊扣社會熱點,立足于產權資本市場的獨特優勢,爭取以地方試點積累實踐經驗,突破行業壁壘,為全國同行的發展創造新的經驗和創新成果。
1? 蓬勃發展的廣東資本市場
經過多年的發展,廣東作為“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經濟發達地區,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出了以上市公司為主體的大批公眾公司,上市公司數量長期名列全國第一。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全國逾4000家的上市公司中,注冊在廣東的上市企業約占1/4。廣東在香港等海外證券市場約有220余家上市公司。另外,新三板逾7000家掛牌公司中,廣東企業占比約15%。
除了上述公眾公司以外,依托雄厚的中小企業群體,廣東全省在區域股權市場還積累了大量的企業資源,為公眾公司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后備力量。據了解,目前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等區域股權市場展示、掛牌企業逾萬家。
公眾公司作為企業發展的高級階段,走出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范圍限制,是提高企業發展后勁,打開企業成長空間的必由之路。廣東地區的眾多公眾公司隨著廣東經濟的轉型升級,在產業鏈的龍頭帶動作用更加明顯,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和主力軍。
2? 資本市場監管短板
中國資本市場自1990年建立以來,對公眾公司的監管走過了蠻荒時代,取得長足的進步,對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發揮了巨大作用。盡管監管部門頻繁亮劍,建章立制,對違規行為嚴加懲處,但是對中小投資者保護不足仍然是資本市場制度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為進一步加強對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中國證監會于2019年3月29日在總結投資者保護工作經驗基礎上,成立了投資者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時任副主席的閻慶民任副組長,證監會各相關業務部門及系統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小組成員。加強違法行為懲處力度的修法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在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面前,部分公眾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侵犯中小股東合法權益,掏空上市公司資產的行為層出不窮,大案要案頻現,嚴重損害了資本市場的權威和公信力。作為擁有巨大資產存量的公眾公司,如何提高資產處置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是加強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樹立資本市場公信力的重要課題。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雷霆之勢的反腐敗浪潮在社會各領域均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多年反腐敗的實踐警示我們:公開、透明的陽光操作是最好的反腐良藥,在利益交織的資本市場更是如此。
公眾公司作為“經濟之花”不僅需要保護中小投資者,而且應以更高的反腐敗標準主動回應社會的關注焦點,以公開透明的資產處置流程在全社會倡導“陽光文化”和“透明操作”,通過嚴格的公開處置流程消除公眾對關聯交易、內幕交易的疑慮,建立起不法之徒作奸犯科的技術屏障,為全社會“反腐倡廉”樹立高標準、嚴要求的主體形象。
3? 產權市場開展“陽光、透明的”實物資產處置業務的先進經驗
產權市場一直肩負國有資產公開、公平、公正、陽光交易的重任,擔任著國有資產守門人的角色,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供了規范高效的市場化平臺,已成為國家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抓手。從市場服務功能和優勢來看,產權市場具備為公眾公司資產處置提供專業化、市場化、投行化的服務能力。具體到實物資產處置業務,目前市場服務主要采取網絡競價為主、現場拍賣為輔的模式。
3.1? 現場拍賣
由拍賣師現場主持,競買方當場出價成交的拍賣模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不同的競買方圍繞交易標的競相出價從而在拍賣競價中去發現其真實價格和稀缺程度,避免交易的主觀隨意性,更直接地反映市場需求,最終實現交易標的的價值最大化。
3.2? 網絡競價
網絡拍賣突破了現場拍賣的地域和時間限制,同時也為競買方節約了時間、交通、住宿等諸多成本。網絡競價依托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交易信息的傳播空間和時間范圍,有力地促進了交易的活躍度,提高了交易活動的市場發掘和價格發現能力。在交易活動的時間、空間得到廣泛提升下,不設現場環節的網絡拍賣活動減少了現場串標、圍標的干擾,提升了交易活動的公平和公正性,其公信力進一步增強。
圍繞著實物資產處置業務,廣東產權市場不僅已建有先進的線上競價交易系統,同時也可提供線下現場拍賣服務,陽光、透明的“公開、公平、公正”操作模式和嚴格的全流程規范管理獲得了社會各界認可。今年上半年,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服務民營上市公司掛牌轉讓實物資產等項目上十宗,成交金額近10億元,積極運用產權市場規范操作和價值發現的重要作用,有效服務于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各類公眾公司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公眾公司規范運行。
4? 公開掛牌交易是公眾公司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必由之路
當前公眾公司的實物資產處置缺乏明確的監管規定,由公眾公司自行處置,在流程上缺乏監管,不符合市場公平原則的重大實物資產交易頻繁引發公眾的置疑。引入具備廣泛公信力的資產交易平臺作為監管措施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必由之路。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資本市場改革和加強監管方面可以為全國創造改革經驗。建議廣東省金融局、證監局等監管部門在公眾公司實物資產處置方面率先引入產權市場作為第三方交易平臺,加強對實物資產處置的程序監督,在資產交易中實施“公開、公平、公正”的陽光化交易制度。并將實施情況納入《公眾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向社會公眾傳遞資本市場監管改革和中小投資者保護工作的實際成果,切實提高公眾公司的資產交易透明度,打造“陽光下的公眾公司”,以更大的改革開放力度、更高的市場公平性為廣東經濟的再出發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