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

“起死回生”之戰
在撫順撫東機械廠,有一位響當當的“設備醫生”,他叫胡慶龍,專門醫治廠子里的“鐵疙瘩”,技術高超,手到病除。用胡慶龍自己的話說,“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從來都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致力于研究老舊設備的升級改造,從根上解決老舊設備故障頻出的問題。
行業里有句俗語,“一萬元的維修費,9900元用在排除故障上”。幾年前,一臺德國設備在運行時反復出現同一個故障,故障不大,但非常耗時耗力,每次停機后復位才能繼續工作,操作師傅苦不堪言。
接到維修任務后,胡慶龍馬上找來設備資料進行研究,可打開資料一看全是德文,“這可怎么辦,英文多少還會一些,這德文……”隨后,他聯系到設備生產企業,與對方翻譯進行溝通,交流了幾次后,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同事們看到胡慶龍犯了難,紛紛勸他:“不行就別修了,大不了多費點兒勁,還是能用的?!焙鷳c龍一口回絕了,眼見一個人不行,他便拉來幾位同事成立專題組,組團攻堅。
設備只有出現故障時才能進行排查,專題組一邊研究總結一邊等待設備出現故障,如此反復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找到了故障點。
后來,廠里正式成立了以胡慶龍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主要承擔解決工廠數控設備維修維護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和老舊設備智能化升級改造任務。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建立設備“病志”,只要出現過類似的毛病就直接去根兒。
“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設備,最大限度地節約設備成本?!边@是胡慶龍立下的規矩。同事們對他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精神又愛又恨:“他要是想解決一個難題,可以拉著一幫人不吃不睡?!?/p>
一次,廠領導找到胡慶龍說有個設備已經到了需要報廢處理的程度,但廠里資金有限,還得想辦法繼續用。胡慶龍不假思索地接下了任務,與工作室成員一頭扎進維修改造中。這次的維修不同以往,需要更換很多已經不能使用的部件,還要對設備的核心功能進行改造升級,工作室成員將這次任務比喻成“起死回生”之戰。胡慶龍帶著大家連續奮戰了兩個多月,愣是讓這臺設備煥發了新機。
設備交付時,胡慶龍原本利落的短發都要蓋過了眼睛。有人問他:“這個任務這么難,你們如果完不成,工作室名聲可要掃地了,你不怕嗎?”胡慶龍堅定地答道:“既然大家給了我‘設備醫生’的榮譽,我就不能允許一臺設備在我手里無法治愈?!?/p>
出師不利
成功路上沒有捷徑,在接觸設備維修初期,胡慶龍經歷了不少質疑與失敗。那時的他意氣風發,一心想干出點兒成績來。為了盡快掌握維修進口設備的理論知識,他在網上查找教學視頻,托朋友購買相關書籍,連睡覺都把書壓在枕頭底下。
上學期間,主修機械設備的胡慶龍理論功底就很扎實,再加上突擊學習,他自覺有了些眉目,便開始著手實踐,機器運行時,他仔細觀察運行狀態,記錄運行參數。等充分對工廠設備現狀進行了解和分析后,胡慶龍又覺得是時候增加人手大干一場了。隨后,在廠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精修組”應運而生,胡慶龍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精修組的成立在廠里炸了鍋,工友們議論紛紛,有支持胡慶龍的:“我早就看出來這小子有想法,能干事,果然沒看錯?!币灿蟹磳Φ模骸八鷳c龍才來工廠幾天,就當起小領導了,我覺得他不夠格。”
現實果真殘酷。技能和經驗不足、老舊設備故障率高、疑難故障較多,成了精修組面臨的重大難題。胡慶龍預想過維修難度,但真刀實槍上陣時,工作之難遠遠超出預想,“不少設備都是幾十年前的產品,說明書早就不見了,就連網上對這類老舊設備的介紹都不多,恰恰就是這樣的設備愛出問題?!焙鷳c龍說,當時有一臺德國納爾斯磨齒機出現故障,廠里聯系外國專家時,得到的回復是維修技師手里都有工作,要推遲兩周才能過來。
“廠里的生產進度不能再等了,我們精修組想上?!钡弥闆r后,胡慶龍帶領精修組主動請纓。怎料剛接下任務就遇到了難題,設備說明書是找到了,可上面全是英文。于是,小組成員每人一本英漢詞典,愣是把全文翻譯了過來。
胡慶龍就這樣帶著組員照著說明書一點點的排除故障,眼看著勝利在望,卻在最后的關鍵部位卡了殼,任憑他和組員各顯神通也奈何不了。
第一次任務宣告失敗,這給了精修組一個沉重的打擊。胡慶龍有點兒懷疑自己,但他很快調整了心態,“我胡慶龍的字典里沒有放棄二字?!?/p>
兩周后,國外專家如約而至,胡慶龍全程陪同,不斷與專家討論自己在維修時遇到的難題,或許是被胡慶龍的執著打動,國外專家在維修關鍵部位時沒有避開他。這讓他如飲甘霖,把專家的每一個維修步驟都深深刻在了腦里。
嘗過失敗滋味的胡慶龍越發成熟,他沒有急于接受任務證明自己,而是帶領組員從結構簡單的數控車入手,結合實際研究設備資料,由淺入深地學習數控系統的機床參數和PLC程序。設備的一個故障,研究起來一天不夠、那就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整個人就像長在了設備上。
此后,他帶領精修組不分晝夜,像啃骨頭一樣,完成了一臺又一臺設備故障的判斷和維修。12年來,經他們修復的設備、排除的故障大大小小3300余臺次,累計節約維修費用3600余萬元。
偷藝
剛進廠時,胡慶龍就是個愛研究愛琢磨的人。一次,產自西班牙的落地鏜床故障停運,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雖然工廠已經緊急邀請國外專家來廠,還提前支付了修理費用,可專家還是在遙遠的歐洲遲遲沒有出發。
“這國外專家還挺能擺譜,錢都收了還不趕快來干活兒?!痹嚵硕啻味嘉茨艹晒π迯驮O備的胡慶龍只好在心里發幾句牢騷。他深刻意識到工廠在數控設備維修方面能力的薄弱,這些進口設備一旦出現故障,只能等待“外援”。
4天后,國外專家終于到了,胡慶龍主動請纓協助專家工作,目的當然還是要“偷藝”。為了博得好感,胡慶龍每天都圍著專家轉。他發現專家喝水量比較大,就特意背個大水壺隨時續水。專家維修時,他放下身段當起了學徒工在旁邊遞工具。工友們都很納悶:“平時挺爺們兒的胡慶龍,在外國專家面前咋像個小媳婦似的?”
國外專家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雖然態度上非常熱情,卻一直與他保持距離,只要一聊到技術方面的話題就顧左右而言他,更別說真到干活兒的時候了,一涉及到關鍵技術,只要旁邊有人,專家就立刻停止工作。這讓胡慶龍內心很惱火:“我堂堂一個東北爺們兒,對你這老外也算是噓寒問暖了,你居然還這么對我!”可為了“偷”到技術,胡慶龍把這些怨氣憋在肚子里,繼續放下身段,不顧面子虛心請教。
專家在工廠待了三天,胡慶龍整整陪了三天,最后一無所獲。送走專家那一刻,胡慶龍內心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被徹底點燃了,他暗下決心,一定要鉆研出維修關鍵技術,要組建起工廠自己的維修團隊,再不受這窩囊氣。
說到做到,胡慶龍憋著一股勁兒,像是開了掛,幾年來,硬是把精修組帶成了業內的“王牌軍”,他自己更是成了名揚海外的設備維修大師。2020年中國質量協會年會上,胡慶龍榮獲“中國質量工匠”稱號,成了遼寧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