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平平無奇長在市井小院里的柿子樹,在藍天白云、粉墻黛瓦的襯托下,累累的紅柿竟成為北寺塔下一處熱門的攝影打卡點。
三位外地新冠確診病例到蘇州游玩,竟意外地被挖掘成為一段既有文化氣息又十分浪漫的“訪古之旅”。東山紫金庵、斜塘土地廟,蘇州的那些平時不被人注意的小眾人文景觀因為這些特殊的游客一舉出圈,成為眾多網友準備去打卡的熱門景點。
無數片從銀杏樹上掉落的銀杏葉,本應在完成大半個月的景觀使命后被環衛工人清運走,竟被一些心靈手巧的人收集起來,做成了一束束漂亮的金色銀杏玫瑰,被長久地珍藏起來。
秋冬轉換時節,透過一個個別樣的視角,人們注意到了蘇州這座江南之城的另一種美——那些平平無奇的、默默無聞的物品或場館所展示的風雅。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當下,游逛遠方的山水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奢侈。但幸運的是,生活在蘇州的我們,仍有足夠的條件把生活過成一首詩。只要我們把視角稍微轉變一下,就會發現蘇州人的精神生活是尤其富足的。
透過一枚小小的核雕、一塊溫潤的玉佩、一個精巧的香爐、一方沉甸甸的硯臺、一盆造型優美的盆景,你就可以管窺蘇州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江南文化的精致與優雅,感悟生活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可以有琴棋書畫詩酒花。
蘇州人風雅而精致的生活體現在何處?在經過多次選題討論之后,我們決定從一只鳴蟲和一朵花的身上管窺江南文化。巧合的是,在我們的“鳴蟲文化”采訪結束時,蘇州有一群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的年輕人,也編出了一本鳴蟲探索手冊,教人們科學地認知草木間跳動及夜晚歌唱的33種有趣的昆蟲。前者從文化視角,后者從科普視角,放大了一個新鮮有趣的微觀世界,讓蘇州人的生活在風雅之上又多了一點科學的氣質。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換一個視角“讀蘇”,生活往往會給你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