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周珊
為了讓街巷更美、街巷更凈、環境更優,采納居民訴求,金閶街道在轄區多個休閑娛樂場地增設了花箱、長椅、公共晾衣架等設施。剛買菜回來的蔣阿姨坐在天官坊新安裝的長椅上贊嘆道:“社區的這一做法很暖心,小巷里增設了休閑長椅后,不但環境變美,我們老年人走到半路累了也能隨時歇一歇腳。”
今年以來,蘇州市姑蘇區金閶街道深入推進基層黨建“根系工程”建設和“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踐行“用心用情辦實事、為民服務踐初心”的宗旨,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多點位打造“海棠微陣地”,持續深入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末梢“根系”,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和獲得感。
便民導引圖,讓幸福深入老舊新村
“這個便民圖很清楚的,我現在來二村送外賣,進門看看圖就知道哪幢往哪走,再也不會迷路耽誤時間了。”一名穿著藍馬甲的外賣小哥開心地說。
今年7月以來,白蓮社區黨委優化社區原有地圖,在充分整合現有的資料信息后,將垃圾分類亭、滅火器、河道、小區入口、菜場超市等各類信息整合在一張地圖上,居民可以根據需求隨時在圖上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簡單地圖被打造成了方便居民出行、了解社區信息的便民引導圖。
自從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金閶街道加快提升此類便民服務舉措,在轄內29個社區統一安裝了社區信息引導牌,將精準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水平,讓社區信息引導牌成為為民服務的“幸福便民圖”。
點亮備弄燈,把溫暖送進街巷鄰里
“我在抖音上看到這條網紅備弄,覺得意境真好,今天專門來打卡看看的。”王洗馬巷控保建筑汪鳴鑾故居里的一條備弄里,游客王女士告訴記者。這條80多米長的備弄是附近居民在包衙前和王洗馬巷兩條主巷之間往來行走的一條“近路”,原本里面沒有天窗、電燈,光線十分昏暗,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環秀社區黨委量身定制了一批古典聲控照明燈,修復了破損老化的墻壁。如今,居民只要一走進備弄,聲控燈在2秒鐘內自動感應開啟,一路看得清清楚楚,再也不需因為害怕走得匆匆忙忙的。
今年以來,金閶街道深入推進古城保護工作,在古城風貌保護與傳承上下功夫、落實子,對汪鳴鑾故居、馬大箓巷14號等多處備弄進行環境提升改造,在不破壞古建老宅的基礎上,為居民創造更加舒適、更為優美的街巷鄰里生活。
提升硬環境,為居民帶來舒適生活
“看到這個共享花園環境越來越好,來這里種花種草、休閑娛樂的居民越來越多,我心里暖洋洋的。”社區黨委委員、第六黨支部書記李大懷在共享花園里開心地說道。共享花園位于彩香一村南區社區車庫的屋頂平臺,改造之前處于長期無人打理的廢棄狀態,不僅影響社區整體環境,也有一定安全隱患。
鑒于此,社區黨委充分發揮“1+10+N”黨員聯系群眾機制優勢,建立“社區黨員骨干+彩香嫂志愿者+共建單位”共治共享管理模式,黨員、志愿者帶頭,居民一同參與,將廢棄平臺改造升級為現在的共享花園。自此,早上有老年居民來練練拳、下班后青年人聊聊天,下課后小孩子們到這里跳跳繩,樓頂共享花園自然而然地成了老青少三代人的休閑娛樂場所。
這些海棠微陣地是金閶街道激活基層治理服務群眾根系“末梢”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金閶街道充分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推動便民服務加熱“紅色溫度”,真正讓居民群眾看到、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