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琴
【摘要】家國情懷的本質是一種文化認同,初中階段是培育學生文化認同、民族自信和家國情懷的關鍵時期,教育部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尤其注重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教學內容,從英雄故事、時政熱點、影視資源、優秀文化等方面入手,上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探究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路徑,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家國情懷;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82—02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有“天下之本在家”的優良傳統,家國情懷是一種胸懷國家民族、甘于為國奉獻的勇氣和使命,彰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理想追求,突出表現為愛國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也是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社會繁榮進步、無畏生死的奉獻精神[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聚焦青少年,要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牢牢扎根”[2]。進入新時代,家國情懷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助推器[3],引導學生認同家國情懷已成為學校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大課題。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和途徑,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與歷史使命感,同時也有利于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那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有哪些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追尋英雄故事,感悟家國情懷
部編教材突出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相結合,重心是教育學生心懷祖國、愛國愛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英雄名人故事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回望五千年中華文明,有許多埋頭苦干的奉獻者、勇于奮斗的無畏者、舍身求法的先行者,他們的故事是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好素材。比如周恩來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決心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努力讀書,還有當前社會各行各業中涌現出的時代先鋒、楷模,他們的事跡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更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引導效應。在教學中,適時引入這些好素材,既豐富了課堂,充實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又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最終達到育人目的。
如講授《親情之愛》相關內容時,筆者將花木蘭從軍、孔融讓梨的故事融入課堂,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彰顯家國情懷。如講授《凝聚價值追求——感悟民族精神》時,筆者將愚公移山、蘇武牧羊、司馬遷忍辱著《史記》、文成公主遠嫁西藏、錢學森留學歸國、中國女排奮勇奪冠等“中國脊梁”的故事搬進課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汲取精神營養,感悟家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講授《社會生活講道德》一課時,筆者選取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陳俊貴守誓言,在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30多年的故事與學生分享。筆者還把霍去病不滅匈奴決不成家、文天祥舍身報國名留史冊等素材巧妙地穿插引入課堂[4],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從中領悟家國情懷,守護精神家園。
二、聚焦時政熱點,厚植家國情懷
時代是道德與法治課的宏大背景,家國情懷則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靈魂。在教學中,適時引入鮮活的時政素材,能有效對學生開展時政教育,還能給課堂教學注入活力。
如在執教《構筑中國價值》一課時,筆者準備了排雷英雄杜富國的先進事跡,當“你退后,讓我來”的聲音響起,很多學生看著屏幕上失去雙眼雙手的杜富國時,熱淚盈眶。杜富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普通軍人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教育。執教《敬畏生命》一課時,筆者將英雄機長劉傳健的故事引入課堂。在9800米高空的生死關頭,他選擇了擔當,靠毅力和豐富的實操經驗,歷時34分鐘完成了“史詩級”備降,旅客無一傷亡。危急時刻精準到位的操作,是劉傳健對生命的最高敬畏,也讓學生領悟到了對生命的敬畏。
同時,筆者還利用抗疫素材,為道德與法治課增添了許多生動的內容。白衣天使逆向而行、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爭分奪秒挽救生命的故事,令人深深感動。基于此,我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從戰“疫”中汲取育人素材,開設特殊的道德與法治課,引導學生進一步懂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通過分享鐘南山、李蘭娟等一線醫護人員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學會感恩,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擔當;通過理性認識造謠傳謠、暴力傷醫等社會事件,懂得遵守規則與法治的重要性;通過分享聯防聯控全力抗疫的責任擔當故事,讓學生感受在災難面前令人震撼、令人驕傲的“中國力量”。
三、借力影像資源,激活家國情懷教育
影像為時代畫像,記錄歷史瞬間,傳承時代文化,傳播精神力量,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手段。將凝聚時代力量的優秀影視作品輸入課堂,實現了故事從“可聽”到“可視”、從抽象到直觀的轉變,將愛國愛家、為國為民的核心價值理念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中明德、立志、篤行、責任、擔當,健康成長。
如教授《國家利益至上》時,恰逢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熱映,我以《我和我的祖國》護航篇為主線設計教學,挖掘7個普通人的故事,以小見大,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增強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以《我和我的祖國》相遇篇為主線學習《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引導學生認識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遵紀守法,在自己的人生位置上“各盡其能”,為個人成長、為國家發展盡心盡力。在講授《做守法的公民》一課時,反腐大片《人民的名義》被引入課堂。我選取了其中幾個片段,幫助學生學習理解相關法律知識,收獲頗豐。再如用勵志電影《摔跤吧!爸爸》講授《珍視生命》,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挫折,挖掘生命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讓優秀影視資源進入課堂,不僅可以激活道德與法治課的思想活水,讓課堂從平面走向立體,傳道與解惑并重,理論與實踐共融,而且教育的針對性更強,教育效果更好。
四、弘揚傳統文化,涵養家國情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家國情懷的精神沉淀,承載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價值追求,已滲入國人的血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更加注重對優秀文化的滲透與傳承,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資源,古今結合,點亮課堂,讓道德與法治課成為浸潤學生心靈、升華學生情感、提升文化自信的主陣地,促使學生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雙提升,為道德與法治課養“氣”,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如講授《友誼與成長同行》時,我以歷史上的管仲和鮑叔牙為例,不管是貧賤時的相交,還是共富貴時的同心輔政,兩人的友誼始終如一,引導學生真誠待人,建立高尚友情。“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孝是中國家庭傳統文化的核心。講授以家庭文化為主題的《親情之愛》時,筆者發動學生收集古人孝親敬長的感人故事,進行剖析,還把2019年全國十佳美德少年優秀事跡搬進課堂,對學生滲透孝親教育、感恩教育,喚起學生的孝心與感恩之心,弘揚傳統美德,傳承責任與擔當;講授《少年當自強》時,通過視頻讓學生走進詩會現場,聆聽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感悟少年強則國強的震撼,激勵學生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執教《守望精神家園》時,讓學生觀看精品文化節目,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有信仰、有擔當、有追求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是每個人對國家和人民最深沉的愛,是推動國家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種使命和擔當,凝聚著信仰與追求,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靈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與時俱進,去粗存精,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將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各環節,將教學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讓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讓道德與法治課成為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精神沃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逐步實現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娜.“中國夢”進程中青少年家國情懷的培養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05):131.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S].人民教育出版社單行本,2019:02.
[3]劉桂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初探[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01):137.
[4]錢健.法治教育視域下的家國情懷培養——《以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為例[J].中華少年,2019(33):263.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