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林鵬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當局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國東北地區迅速淪為日本的占領區。中國共產黨面對前所未有的民族危難,第一個旗幟鮮明地發表要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行徑的宣言,這與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共產黨的抗日宣言反映了廣大民眾要反抗侵略的決心,得到東北人民和全國廣大群眾的擁護。在羅登賢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后,面對日本的入侵,號召人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武裝力量,將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中國的土地。為此,羅登賢積極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羅登賢于1931年春天就在東北進行巡視工作,當時他并不是中共滿洲省委成員,其身份是中共中央代表。到達東北后,他發現日本對東北的武裝侵略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并及時向中央作了匯報[1]4。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國民黨當局奉行不抵抗政策,將領土主權問題交給國聯進行裁決,其處理事變的方式讓國人失望致極。羅登賢與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同志們,在1931年9月19日召開緊急會議,認真討論與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蓄謀已久的,必須旗幟鮮明亮明反日立場,于是《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得以發表,這是中國共產黨針對九一八事變的第一份宣言,也是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行徑的第一份宣言。它指出,“只有工農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軍隊,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2]49。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局勢變得更加復雜,中共滿洲省委工作也更加艱巨。11月,中共滿洲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及相關成員被捕,中共滿洲省委機關被破壞,黨員和黨組織失去省級黨組織的領導。為了便于黨的工作順利開展,中共中央直接任命羅登賢為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由羅登賢兼任組織委員重新組織省委機關,并開展日本占領時期的中共滿洲省委工作,率領東北人民開展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新斗爭。
1931年底,鑒于沈陽形勢緊張,羅登賢報中共中央批準將中共滿洲省委機關遷到哈爾濱。1931年12月1日,羅登賢發表中共滿洲省委宣言,“號召廣大群眾紀念廣州暴動、爭取武裝、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及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滿洲”[2]113。1932年1月15日,羅登賢領導中共滿洲省委發表《關于滿洲事變第三次宣言》,號召民眾武裝起來,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直接統治,驅逐日本侵略者[3]35。1932年2月6日,羅登賢又帶領中共滿洲省委發表《關于滿洲事變第四次宣言》,認為“滿洲民眾更堅決的自己武裝起來進行對日戰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一切占據地與滿洲”[4]2,只有工農兵民眾“一致的團結武裝起來”,才能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羅登賢領導的中共滿洲省委,能夠分析具體的形勢,并根據實際形勢需要采取相應對策,特別是在黨的組織機構方面,針對省委遷到哈爾濱,奉天地區黨組織領導薄弱的形勢,中共滿洲省委決定成立中共奉天特別委員會,簡稱奉天特委。中共滿洲省委還設立中共東滿特委、中共哈爾濱市委,同時也加強對縣級黨組織的領導,分別設立了中共磐石縣委、中共海龍縣委和中共伊通縣委,加強對有群眾基礎的地方黨組織的領導。在組織健全的同時,羅登賢對各地的黨組織進行整頓,他重視巡視工作,派遣人員加強對各級黨組織的巡視,監督他們對中共滿洲省委制定政策的落實情況,他指出“黨內不許有任何人提出離開東北的要求,誰如果提出這樣的要求,那就是恐懼動搖分子,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5]11。他的這些指示,堅定了東北共產黨人為祖國、為東北人民的解放事業抗日到底的決心。
1932年3月31日,羅登賢領導中共滿洲省委發表《告滿洲各地義勇軍書》,號召各地義勇軍戰士要“與廣大勞苦民眾團結在一塊”,與“工人、農民、災民、失業者密切的聯合起來”,才能“武裝工人和農民,勇敢堅決地和他們共同驅逐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切軍隊出滿洲”[4]68。羅登賢根據東北的實際,領導中共滿洲省委制定了包括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在內的相關政策。首先,羅登賢要各地黨組織加強對抗日義勇軍的支持與幫助。羅登賢首先認為抗日義勇軍是我們黨應該爭取的對象,抗日義勇軍大部分是在反抗日本侵略而自發組織起來的抗日武裝,他們的抗日目的比較明確,羅登賢要求地方黨組織要加強對義勇軍的統戰工作。其次,羅登賢通過派干部到抗日義勇軍中擔任領導職務加強統戰工作。九一八事變后,羅登賢對抗日義勇軍隊伍加派黨團員干部,其中包括共產黨員李延祿、胡澤民、金大倫、孟涇清和周保中等人,羅登賢要求他們在抗日義勇軍隊伍中,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發展黨員、團員,組建黨小組和黨支部,做好抗日宣傳工作,發動群眾支援抗日斗爭。第三,羅登賢號召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反日斗爭。羅登賢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期間,認清東北當時局勢的嚴重性,號召與動員廣大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投身到抗日斗爭的歷史洪流中,為民族危亡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對與日作戰的武裝力量,羅登賢號召工人和市民支援其對日斗爭。
但由于抗日義勇軍成分龐雜、組織混亂、紀律松馳,叛變、叛逃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羅登賢發現僅僅依賴各地自發的武裝力量進行抗日斗爭,并不能形成強大的抗日力量。同時,由于隊伍中的各種問題,使得黨的政策不能有效地貫徹執行,不利于抗日力量的發展壯大。從這些實踐中,羅登賢逐漸認識到想要真正武裝抗日,必須有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
1932年3月,羅登賢主持起草了《抗日救國武裝人民群眾進行游擊戰爭》這一綱領性文件,提出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建立黨領導的武裝隊伍,才能保證抗日救國的徹底勝利[6]105。羅登賢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時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員干部,派遣他們赴東北各地組織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通過發動群眾,使我們黨在東北擁有自己的抗日武裝力量。羅登賢與中共滿洲省委制定發展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為日后東北民族解放斗爭培養了大批的軍事人才與革命力量。其中,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著名共產黨人也是羅登賢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時由他派往東北各地組織抗日武裝的。
1932年春,羅登賢開始著手組織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明確工作任務,細化工作方法。首先,重視抗日游擊隊領導人的選擇。黨直接領導下的東北抗日游擊隊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與游擊隊領導人的選擇密不可分。羅登賢在組織抗日武裝的時候,派出的共產黨員都是我黨的中堅力量,工作能力和組織能力都特別強,而且羅登賢親自指導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使得抗日游擊隊得以順利建立起來。如楊君武、楊林創建磐石工農義勇軍,其隊伍基礎比較好,日后楊靖宇將其發展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此外,羅登賢還派出的童長榮,在延吉、和龍、琿春、汪清組織反日游擊隊;派趙尚志組建了巴彥游擊隊;派馮仲云創建湯原游擊隊。羅登賢通過對“南滿”、“東滿”、“北滿”、吉東等地派出黨的骨干力量,使得抗日武裝迅速成長起來,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奠定了領導基礎。其次,羅登賢特別重視各個游擊隊中的黨的組織建設。在各個游擊隊中設置了黨的組織,包括黨小組或黨支部,加強黨對游擊隊的領導,對各個游擊隊的黨組織進行整頓,從而加強游擊隊的戰斗力。同時,羅登賢在各個游擊隊中大力發展黨員、團員,不斷強化黨的組織框架,在各個游擊隊中,按照人數設置黨組織,大隊設置黨委,中隊設置黨支部,小隊設置黨小組,這樣的黨的組織架構很快得到廣泛推廣,這也為日后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奠定了組織基礎。
在羅登賢及中共滿洲省委其他領導同志的努力下,不僅支持和幫助了東北抗日義勇軍,而且在軍事組織上發展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無論是在領導人選的準備,還是在黨的組織上的準備,都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登賢也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奠基人。1932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調羅登賢同志到上海工作。1933年3月,羅登賢被捕,同年8月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