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東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與發(fā)展,并作了一系列重要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嶄新的昂揚態(tài)勢。在構建理論體系、推動學科發(fā)展的過程中,明確界定學科的研究對象是首要問題。界定的研究對象范圍過窄,有可能導致研究內容空心化、學科萎縮;界定的研究對象范圍過寬,研究內容便會過于龐雜,使得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邊界不清晰,無法固定學科的研究范圍,有可能導致學科的邊緣化。
本文梳理了目前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幾種代表性觀點,提煉了各種觀點的共識,提出仍然要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經典表述為依據(jù),準確把握“生產方式”的內在含義,以此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準確界定研究對象對于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建設的意義,提出了構建經濟學“三層次”學科體系的設想。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與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保持一致。周新城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緊扣“新時代”主題,在開展理論研究的同時解決現(xiàn)實問題。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應被界定為“包含多層次內容的生產關系”[1]。程恩富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物質和文化領域的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2]。楊繼國、袁仁書提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廣義生產關系”,并且這種“廣義生產關系”需要通過《資本論》三卷的整體邏輯來把握[3]。簡新華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仍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相應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4]。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一方面,要堅持和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另一方面,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要結合現(xiàn)實加以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聯(lián)系生產力研究生產關系。衛(wèi)興華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是革命的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則主要是建設的經濟學。因此,兩者的相同點是都將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不同點是后者還要從理論上探討如何發(fā)展社會層面上的生產力[5]。洪銀興認為經濟建設是中國的中心任務,經濟發(fā)展問題是首要問題,繼而從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任務、所處歷史階段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三個角度進行分析論證,指出生產力理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之一[6]。
馬克思提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據(jù)此,部分學者以“生產方式”這一概念為核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進行界定和闡釋。逄錦聚的提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7]。顏鵬飛則主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總體及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運動規(guī)律”作為研究對象[8]。余斌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應當更好地服務于現(xiàn)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實踐,因此其研究對象應該被界定為“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多種生產方式以及和它們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9]。
有學者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別性,提出這門學科不僅要研究一國特殊的經濟基礎,還要研究其特殊的上層建筑。邱海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研究對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一次被明確地確定為一門學科也體現(xiàn)了其理論范疇的獨特性[10]。張宇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不是研究西方的經濟學說,也不是單純以社會主義作為研究對象,而是明確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形態(tài)”作為研究對象[11]。蔣永穆、盧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劃分為三個邏輯層次:以生產關系為首要研究對象,以生產力為必要研究對象,以上層建筑為重要研究對象[12]。
除以上四種代表性觀點外,還有一些學者嘗試避開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等概念,另辟蹊徑地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利益關系說”“剩余產品說”等[13],但尚未形成嚴密的邏輯框架,本文也就不詳細介紹了??偟膩碚f,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圍繞著“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幾個核心概念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之間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14],因此,明確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仍然需要從政治經濟學學科的“一般性”出發(fā),對研究對象問題的演進歷程進行梳理。
圍繞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各個歷史階段都進行過闡述,并作出了一系列界定。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已經闡發(fā)了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初步想法,但第一次對這個問題進行明確闡述,是在馬克思寫作于1857年8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導言》一開始就寫道:“面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钡枰⒁獾氖?,這里的“物質生產”不僅僅包括“生產一般”——技術形式的生產,還包括社會形式的生產和歷史形式的生產。其一,“生產”是社會形式的生產。商品生產是使用價值生產與價值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價值作為人類無差別勞動的凝結,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在這里,馬克思提出了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一個重要原理,即政治經濟學不是“商品學”或“工藝學”,不是以財富的物質內容或生產技術工藝為研究對象的,而應研究財富生產的特殊社會形式。其二,“生產”是歷史形式的生產。這是因為不同的歷史時代的生產具有各自的特殊規(guī)定性和本質差別,“說到生產,總是指在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上的生產——社會個人的生產……例如,是現(xiàn)代資產階級生產——這種生產事實上是我們研究的本題”[15](p22)。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作了更為清晰的界定,“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16](p8)。這個界定十分鮮明地體現(xiàn)了“社會形式的生產”和“歷史形式的生產”兩個關鍵點。一方面,《資本論》要研究的不是技術意義上的生產方式,而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另一方面,《資本論》要研究的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產方式,而是具有特殊的歷史規(guī)定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里,資本主義只是作為社會歷史形態(tài)演進過程中的一個特殊形態(tài)而進入了馬克思的研究視野。
至此,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在文本上已經得到了比較清晰的界定,按照《資本論》的表述,我們可以作出如下推斷: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但是,斯大林在《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卻提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們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斯大林進一步將經濟關系的內涵提煉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二是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第三是完全以前兩者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17](p58)。在此,斯大林作出了一個與以往經典論斷有所不同的界定。很明顯,從字面上來看,斯大林將“生產方式”排除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之外,而重點突出了“生產關系”。在《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基礎上,蘇聯(lián)組織編寫了歷史上第一本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仍然沿用了斯大林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這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后續(xù)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對斯大林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表達了一些不同看法。1959—1960年,毛澤東組織讀書小組系統(tǒng)地學習了《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毛澤東說道:“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政治經濟學和唯物史觀難得分家。不涉及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的問題不容易說得清楚。”[18](p170)“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生產關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產關系就必須一方面聯(lián)系研究生產力,另一方面聯(lián)系研究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18](p804)這就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上著名的“聯(lián)系說”,即政治經濟學要“聯(lián)系生產力研究生產關系”“聯(lián)系上層建筑研究經濟基礎”。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把經濟基礎直接等同于生產關系,打通了唯物史觀兩對“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內在邏輯關系。
通過梳理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的發(fā)展歷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要是圍繞“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來界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斯大林突出了“生產關系”的核心地位,而毛澤東則補充了“生產力”和“上層建筑”。筆者認為,要準確把握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核心問題還是在于如何理解“生產方式”,以及如何理解“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
根據(jù)唯物史觀的觀點,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在于人們生產各種物質資料的具體方式。唯物史觀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決定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力量是人們謀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開展物質資料生產活動需要具備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兩個要素,其中生產資料又包括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勞動者必須使用生產資料才能開展生產活動,因此,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技術結合就成為生產力——人們利用生產資料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關系。斯大林就曾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生產的兩個方面,也是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生產力表現(xiàn)的是人們對于那些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自然對象和力量的關系。而人民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19](p126)。也就是說,人們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本就是一種社會的生產,而在這種社會生產過程中彼此發(fā)生一定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就是生產關系。因此,生產關系實際上就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
生產方式的技術形式和社會形式從來就是歷史地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斷演進的?!笆滞颇ギa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的社會?!盵20](p602)不存在獨立運行的生產力系統(tǒng),也不存在獨立運行的生產關系系統(tǒng),兩者統(tǒng)一于生產方式并分別作為其技術形式和社會形式而存在。毛澤東1948年為《中共中央關于土地改革中各社會階級的劃分及其待遇的規(guī)定(草案)》撰寫了第一章和第二章內容,其中,他指出:“社會的生產力和社會的生產關系相結合,就是社會的生產方式。社會的生產方式是一切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的基礎?!盵21](p99-100)既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統(tǒng)一于生產方式的,那么,把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中的任何一個概念剝離出來,將其作為獨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在邏輯上是違背矛盾統(tǒng)一規(guī)律的。
因此,需要從“一般”和“特殊”兩個維度上來理解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指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生產的方式。因此,在“一般”意義上,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技術形式,是在不考慮社會經濟制度前提下的“生產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生產力實際上就是指生產方式(一般)。但在現(xiàn)實中,在任何一種勞動過程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下結合起來的,在這種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下結合起來的生產方式即是生產方式(特殊),這實際上也就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關系。對于生產方式的雙重屬性,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中指出:“生產方式既表現(xiàn)為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又表現(xiàn)為他們對無機自然的一定的能動關系,表現(xiàn)為一定的勞動方式?!盵22](p488)生產方式的雙重屬性并不妨礙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為了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而改變其表述方式。譬如,馬克思將《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界定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就將生產方式的特殊性凸顯出來。
將生產力理解為生產方式的技術形式,將生產關系理解為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將生產方式看作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統(tǒng)一體,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的種種疑難便迎刃而解了,同時,也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界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奠定了學理基礎。
任何一種生產力都是特定生產關系中的生產力,任何一種生產關系都不可能脫離生產力單獨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這一矛盾統(tǒng)一體內部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可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來理解。
1.從微觀層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在企業(yè)內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是以何種形式進行結合的。在企業(yè)內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可以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組合和搭配起來,如可以采用“總部—職能部門—車間—班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事業(yè)部—總部”的結構,還可以采用母公司與子公司、分公司等架構。在這些組織形式中,包含各崗位之間的關系、各工種之間的關系、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管理層與一線勞動者的關系、管理層內部的關系,以及股東與董事會、監(jiān)事會、管理層、工會之間的關系等。但是,以上這些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組合搭配方式,又是在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別是在特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23]。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微觀層面還應研究公有制、非公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各自特有的所有制和分配關系。第二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微觀層面上還要研究勞動力的再生產活動。除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之外,廣義的生產活動還包括勞動力的再生產,也即人本身的再生產。因此,在微觀層面,生產方式還包括人們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比較和交換個別勞動的方式,也就是勞動者通過各種消費和休閑活動重新生產出勞動能力的方式,涵蓋了生活資料的流通和消費過程。從特殊性上來看,由于公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yè)的參與,勞動力再生產活動呈現(xiàn)出顯著的中國特色。在公有制經濟內部,勞動力再生產呈現(xiàn)出介于完全商品化和完全社會化之間的混合特征,這種富有柔韌性的勞動力再生產模式塑造了公有制經濟強大的凝聚力和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在社會層面,公立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勞動力再生產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應把這些微觀層面的勞動力再生產活動納入研究范圍,并著力提煉其中國特色。
2.從中觀層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也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產業(yè)間、區(qū)域間、城鄉(xiāng)間和國內外的組合和搭配方式。從產業(yè)方面來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不同產業(yè)、產業(yè)鏈條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以及產業(yè)網(wǎng)絡的不同節(jié)點進行組合和搭配,并由此形成產業(yè)間經濟關系、產業(yè)內經濟關系和產品內經濟關系。從區(qū)域方面來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不同地區(qū)之間,在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等各個縱向層級之間進行組合和搭配,并由此形成省際、市際、縣際、各種經濟區(qū)、都市圈和城市群內部的經濟關系。從城鄉(xiāng)方面來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城鄉(xiāng)之間流動并進行形式各樣的組合和搭配,并由此形成城鄉(xiāng)經濟關系。從對外經濟來看,勞動力既可以選擇在國內就業(yè),也可以進行勞務輸出,使各種生產資料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由此形成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國內外的各種組合和搭配,形成對外經濟關系。當然,以上這四個方面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組合搭配方式,又是在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別是在特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在中觀層面還應研究產業(yè)間、區(qū)域間、城鄉(xiāng)間以及國內外的特有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譬如公有制經濟在不同產業(yè)的比例結構問題,非公有制經濟和私有資本在東、中、西不同區(qū)域流動的問題,集體經濟在城鄉(xiāng)的布局和發(fā)展問題,央企如何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的問題,等等。
3.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主要是指市場與政府相結合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組合搭配方式。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通過兩種方式結合進行生產活動,一是市場調節(jié),二是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指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能簡單地用西方經濟學的“二分法”來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能簡單地用“小政府大市場”“大政府小市場”這種概念來理解[24]。在處理市場與政府關系時,針對把市場作用絕對化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起決定作用,是從總體上講的,不能盲目絕對講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而是既要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作用,又要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盵25](p57-58)因此,在處理市場與政府關系時,要講辯證法、兩點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促進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互為補充、統(tǒng)籌協(xié)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政府在調節(jié)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組合搭配時既要體現(xiàn)技術形式的“一般性”,又要體現(xiàn)社會形式的“特殊性”。政府既可以作為市場秩序的管理者,對各種所有制企業(yè)雇傭勞動力和使用生產資料的市場行為進行一視同仁的規(guī)制管理,同時,又代表國家行使全民所有制經濟的出資人職能,通過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yè),優(yōu)化這些經濟主體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組合搭配方式,實現(xiàn)國家戰(zhàn)略意圖。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在市場調節(jié)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組合搭配的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實現(xiàn)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各行業(yè)、各區(qū)域、城鄉(xiāng)間、國內外的結構平衡,并進一步實現(xiàn)國民經濟宏觀上的總量平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發(fā)展歷史中的一種特殊社會形態(tài),其所建立的生產力基礎要遠遠落后于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這也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不相符合。通過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國共產黨在上層建筑領域先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進而改造社會經濟基礎,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生產方式。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對這種特殊生產方式的客觀反映,就必須“聯(lián)系上層建筑研究經濟基礎”,特別是要重點研究國家的經濟職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階級矛盾不可調節(jié)的產物。因此,國家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作為階級統(tǒng)治工具,調節(jié)階級矛盾;其二則是維護其所代表階級的利益。國家是上層建筑的一種主要形式,不僅參與到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并且發(fā)揮著保護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關系的作用。與西方經濟學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政府”上升到國家層面,把政黨和政府區(qū)分開來,通過對國家和政黨的本質的深刻剖析來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與政治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以下兩個方面“聯(lián)系上層建筑研究經濟基礎”。
第一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建立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優(yōu)勢不僅體現(xiàn)在調控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上,而且對調控導向、調控目標和調控手段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在調控導向方面,黨的領導在中國特色宏觀調控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為例,五年規(guī)劃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黨中央牽頭起草五年規(guī)劃建議稿,聽取多方面意見和建議,發(fā)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tǒng)一起來,黨的領導保證了中國特色宏觀調控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實行。在調控目標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充分協(xié)調經濟增長、價格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之間的關系,注重處理好長期和短期之間的關系、改革與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系;在調控手段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不僅實施總量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通過制定經濟計劃、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重大戰(zhàn)略,實施結構性的產業(yè)政策、區(qū)域政策、價格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對外開放政策,通過開展差異性的精準調控,著力解決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足問題。
第二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視和強調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對于經濟管理工作和企業(yè)運營而言,其專業(yè)性和技術性都比較強,要確保業(yè)務工作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必須對具體的業(yè)務程序、技術細節(jié)、工作流程、管理要求和規(guī)章制度十分熟悉。也就是說,在經濟管理工作和企業(yè)運營層面,根本就不存在無政治方向的純經濟決策和技術決策。因此,要變“黨政分開”為“黨政分工”,完善黨委內部組織結構,落實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強調進一步加強黨委對專業(yè)工作的指導能力。在中央和地方黨委內部,要根據(jù)不同需要,設立專門的經濟管理內部機構,如在中央和省市一級黨委設立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一方面,統(tǒng)籌黨委內部各有關機構的經濟管理職能(包括農辦、網(wǎng)信辦、國安辦、軍民辦等);另一方面,協(xié)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和相關部門的經濟管理業(yè)務工作(包括發(fā)改委、經信委、農業(yè)局、科技局、一行三會等)。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強調進一步加強黨對事業(yè)單位和國有企業(yè)的業(yè)務領導。在經濟類事業(yè)單位和國有企業(yè)內部,要進一步提升黨委(黨組)成員的專業(yè)技術素養(yǎng),在加強專職政工干部隊伍建設的同時,吸收更多的專業(yè)技術型干部進入黨委會,確?!叭匾淮蟆笔马棝Q策能夠建立在正確政治方向和科學專業(yè)評價的基礎上。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聯(lián)系上層建筑研究經濟基礎,就是要體現(xiàn)國家通過黨的政治號召力量和政府的政治組織能力,綜合運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收入政策、價格政策、經濟計劃、中長期規(guī)劃、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等手段和工具,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政策,加強黨委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把市場和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結合起來,體現(xiàn)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本質。
準確把握學科研究對象對于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由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組成的整體。其中,學術體系是研究內容,學科體系是理論載體,話語體系是表達形式。研究對象本身屬于學術體系范疇,研究對象的界定為構建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從目前我國經濟學學科體系設置來看,包括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一級學科。理論經濟學由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以及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六個二級學科組成。應用經濟學由國民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yè)經濟學、國際貿易、勞動經濟學、數(shù)量經濟學、國防經濟學九個二級學科組成。這一學科體系的主要問題是:政治經濟學在理論經濟學學科中的核心地位無法得到體現(xiàn),對應用經濟學各學科的指導作用也比較薄弱。課程體系是學科體系設置在教學中的反映,從目前高校的經濟學課程設置來看,普遍存在政治經濟學的課程門數(shù)少、課時少,而西方經濟學或接受西方經濟學指導的應用經濟學的課程門數(shù)多、課時多[26]的情況。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并未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核心學科邏輯性地展開,導致馬克思主義指導經濟學發(fā)展的作用受到削弱。
要解決目前經濟學學科體系設置中的問題,有必要對經濟學研究對象進行邏輯分解,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學科體系。筆者認為,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體系的核心學科,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一研究對象進行邏輯性分解,設計經濟學學科體系。據(jù)此,應按照三個層次進行設計。一是理論型學科,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等。這些學科勾勒出學科的整體框架,概括了學科的知識邊界。理論型學科設置要求體現(xiàn)三個特點: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打通(資社打通),中國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中西比較),經濟學、經濟史與經濟學歷史的有機結合(史論結合)[27]。二是“理論—應用”結合型學科。這些學科的安排是根據(j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內涵逐層設置的。微觀層面上,可設置企業(yè)經濟學、管理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以及消費經濟學等學科門類。中觀層面上,可設置產業(yè)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流通經濟學,以及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等學科門類。宏觀層面上,可設置國民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等學科門類。三是應用型學科,主要是指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在學科體系上對理論學科發(fā)揮支撐作用,與實踐結合更加緊密,可以直接運用于現(xiàn)實工作中的學科,包括且不限于金融學、財政學、經濟統(tǒng)計學、國防經濟學等。
根據(jù)學科研究對象來設計經濟學學科體系,將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缺乏對話和溝通的局面,可以打破政治經濟學與現(xiàn)實經濟問題之間的割裂狀態(tài)。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設置為經濟學學科體系的核心學科,有助于增強馬克思主義在經濟學學科體系中的指導地位,提高其話語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按照微觀、中觀、宏觀的順序展開并據(jù)此安排學科的主干科目,有助于提升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內在聯(lián)系和整體性。同時,邏輯上貫通一致的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為建設中國特色經濟學話語體系、教材體系和評價體系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