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俠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在高校的辦學過程中,為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為提高高校師生文化素質、道德品質、審美情操,實現高校的教育發展目標,由高校師生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動文化的總和[1]11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無論從空間范圍、內容特點、人員對象,還是形式方法,都離不開對校內資源的開發利用。而高校檔案就是校內資源中寶貴而又獨特的一種資源,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形勢要求重視對檔案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高校檔案工作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檔案記載了學校的歷史變遷、校風校貌、科學研究、學科發展、基礎建設、師生活動等各種信息,真實可靠地記錄了一所大學的發展與變遷,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石。同時,檔案中對各種建筑和公共空間的記載是高校物質文化建設的延伸;檔案中包含的校園風氣和學術資料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檔案資源中的管理經驗和制度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南;檔案中有關校園活動和學術活動的記錄是高校活動文化建設的重要憑證。因此,高校檔案工作主動適應新環境、符合新要求、拓展新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手段創新,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無疑能夠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品位和檔次,有效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全體師生的文化自信。
2.校園文化建設反哺高校檔案。高校檔案工作在服務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反向促進檔案工作的發展。第一,在檔案收集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收集歸檔材料,豐富檔案館藏資源。第二,在檔案利用方面,利用現代化手段創新檔案利用方式,提升檔案服務質量。第三,在檔案信息化方面,提升檔案數字化水平,加快檔案信息化建設步伐。第四,在檔案文化宣傳方面,通過服務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檔案宣傳,增強全校師生的檔案意識。此外,高校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歷程本身就是組成檔案的重要因素,從而可以進一步豐富檔案館藏。
上海理工大學的辦學淵源可追溯到滬江大學(今軍工路校區)和德文醫工學堂(今復興路校區),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為學校留下了寶貴的檔案資源。2018 年,上海理工大學躋身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試點院校名單。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充分挖掘檔案資源,積極助力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水平大學建設。
1.線下線上舉辦展覽。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充分挖掘現有檔案資源,舉辦系列展覽。例如,舉辦“赤誠印寸心 浩蕩天地間——紀念劉湛恩烈士殉難80 周年”圖片展,再現革命烈士劉湛恩校長為滬江大學乃至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作出的貢獻和英勇無畏的抗日愛國事跡。舉辦“薪火相承·復興園——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歷史展”,全面呈現復興路校區的發展圖景。舉辦“弦歌不輟滬江潮 揚帆奮進新時代——上海理工大學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圖片展,展現40 年來學校的奮斗歷程和發展成就。舉辦“緬懷英烈志 奮進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紅色記憶展,展示學校辦學歷史上發生過的革命事跡,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之中。此外,結合“國際檔案日”活動,推出線上校史展覽,通過上海理工大學檔案信息網即可在線觀看以上系列展覽。
2.承辦“建筑可閱讀”項目。百余年的發展歷程為上海理工大學留下了一大批優秀的歷史建筑,其中軍工路校園29 幢建筑(滬江大學建筑)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復興路校園則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2019 年,滬江大學建筑作為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校園歷史建筑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建筑可閱讀”項目,第一次完整地對校內43 幢歷史建筑進行確切的源頭考證,堅持“內容可查證,故事有價值”的理念,搜集大量檔案資料。其間,專門聘請設計專業教師設計建筑銘牌,且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對設計出的13 個方案進行投票,以確定銘牌最終使用方案。并且通過手繪校園老建筑原貌、錄制建筑介紹音頻、搭建建筑網絡等系列舉措,為校內35 幢老建筑制作出“二維碼”。最終,把建筑物簡介和“二維碼”印在銘牌上,并把銘牌固定在建筑物正門旁側的墻壁上。任何人只需掃一掃建筑物銘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該建筑的歷史照片、發展變化以及在這些建筑里發生的動人故事,同時還配有英文介紹及語音朗誦,真正做到讓檔案“發聲”。該項目切實貫徹上海理工大學“校園可漫步、建筑可閱讀、文化可觸摸”理念,為全校師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并榮獲2018 年“上海理工大學文化建設優秀項目”。同時,該項目被上海理工大學官網、上海發布、上觀新聞、看看新聞等多家校內外媒體宣傳報道,被搜狐網、新浪網、上海熱線等轉載。
3.建成校史數字互動“魔墻”。校史館是學校檔案宣傳、文化建設和校情教育的重要陣地。傳統形式的校史館主要是圖片、聲音、視頻等方式,且占據較大的物理空間。上海理工大學校史館在物理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引進新科技,建成校史數字互動“魔墻”。數字互動“魔墻”以魔幻觸控為特點,其互動效果十分吸引眼球,通過互動大屏用軟件將藏品展現出來,可以是圖文內容、視頻介紹、3D 展示等等,軟件配合大型定制觸摸屏,動畫非常流暢。為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營造傳播校史文化的新媒體和新陣地,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從館藏檔案中精選了數千幅珍貴歷史照片,分滬江大學(1906—1952)、復興園(1907—1996)、上海機械學院(1952—1996)、上海理工大學(1996— )四個時段,以校園風景、教學場景、師生風采、文體社團等為專題,萃于“魔墻”一屏,內容隨機展示,亦可觸摸互動,可以全面、直觀地展現學校百余年來的輝煌校史。
4.結合“熱點”進行檔案信息推送。目前,手機終端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結合時事熱點,對現有館藏資源進行編輯,通過學校官方微信平臺進行信息推送。例如,2018 年世界杯足球比賽期間,推送“世界杯如火如荼,但你知道滬江大學足球隊有多厲害嗎?”以及“德文醫工學堂足球隊的逆襲之路”。在學校召開黨代會期間,梳理出學校歷史上召開的七次黨代會,推送“史說黨代會第一彈|尋覓一代會珍檔”。對一處校園建筑上的碑文進行了詳細的考證,推送“一段校園碑文見證的歷史”,使每位師生加深對那段歷史的了解。
通過上海理工大學檔案服務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來看,新時期高校檔案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新的路徑,并呈現出新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角度開發檔案資源,使高校檔案資源利用具有多維性。檔案利用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你用我查”這種單一利用方式,而是多角度開發檔案資源,并通過不同形式展現出來。高校檔案服務校園文化建設促使檔案工作者更加關注和強調利用自己獨特的資源和能力,把重點放在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分析上,對現有檔案資源進行深加工,并形成具有獨特價值的信息產品。例如,結合時事熱點進行信息推送,可以極大地引起讀者的興趣。高校檔案工作能夠順應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主動提供檔案和經過選擇、分析、匯總的各類檔案信息,并借助各種新媒體,采取靈活的方式予以呈現,把檔案館真正建成一個集信息服務、宣傳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機構。例如,把檔案與建筑相結合,充分發揮檔案的育人功能,同時對校園物質文化載體作了新的詮釋。
2.運用高科技手段,使高校檔案服務校園文化建設極具時代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及各種高科技產品逐漸涌現出來。在準確掌握師生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條件下,高校檔案在遵循檔案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借助新興媒體的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順應互聯網服務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互動化趨勢,積極推進高校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創新。運用高科技手段,對檔案中隱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建筑進行重現展現,使每一個觀看的人在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場景中,真切地感受學校的發展歷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等方面得到凈化,從而增強檔案文化傳播的親和力。例如,校史數字互動“魔墻”,科技感十足,給每個校史互動者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
3.多方位呈現檔案校史,使校園文化建設體現歷史觀。檔案本身就是歷史的記載,用現代化的手段將歷史重現,一方面考慮到師生的需求,不再是將生硬的資料強加于人;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揮高校檔案校史的育人功能,助力校園文化建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于2020 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國家鼓勵檔案館開發利用館藏檔案,通過開展專題展覽、公益講座、媒體宣傳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對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上述規定。例如,舉辦系列展覽,使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較強的歷史觀,實現文化育人功能。
1.檔案受重視程度低,引起領導重視是保障。通常情況下,檔案管理部門都被認為是學校的邊緣部門,處于不太被重視甚至被忽視的位置。盡管有些高校檔案館對自身定位和職能拓展進行了一定的實踐探索,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資源建設、服務方式、思想觀念等內部因素的限制,以及不被了解、不被重視、資金投入不足等各種外部因素的限制。因此,高校需要在領導層面上形成對檔案的重視,把高校檔案管理部門的發展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加大對高校檔案館的經費投入,形成重視、支持開發利用檔案資源的良好氛圍,制定政策措施,形成制度體系,為高校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最為基本的保障。
2.檔案業務工作薄弱,完善檔案業務是基礎。檔案基本業務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檔案信息化程度低,材料收集質量不佳。一方面,仍有大量紙質檔案沒有進行數字化處理,檔案數字化建設程度較低;另一方面,對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校友檔案等方面的收集較弱,存在材料收集不齊全、質量差等問題。其次,聲像檔案質量堪憂。聲像檔案中很多照片和視頻的像素太低,還存在備注不清晰等問題,從而導致相關照片、視頻的利用效果大打折扣。再次,高校建筑物的命名存在問題。很多建筑從使用功能上進行命名,當建筑物功能上發生改變,命名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一系列問題:第一,對命名的理解停留在使用功能層面,認為名稱僅僅是一種辨認標識,對建筑與公共空間命名的文化內涵的探究和考慮甚少;第二,建筑物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名稱幾經變換,后人對該建筑物的考證工作就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高校檔案管理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大檔案材料收集范圍,提高檔案收集質量,加強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完善檔案自身建設這個基礎工作。對高校建筑物命名可以從以下兩點考慮:第一,在建筑物的命名之初就認真考慮,發動全校師生及校友共同參與命名,盡可能地使建筑物的命名貫徹“功能性、人文性、藝術性”的理念[2]62;第二,當某個建筑物名稱發生改變時,檔案管理部門需要及時收集相關材料,做好歸檔工作。
3.檔案創新利用有限,探尋復合型人才是關鍵。高校檔案在服務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面臨復合型人才匱乏難題。復合型人才可以從多角度出發,探索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新方向。這也對新時期的檔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不再局限于檔案工作本身,還需要時刻關注學校的發展,認真思考和研究校園文化現象。一方面努力挖掘高校檔案的文化底蘊,為校園文化建設創建新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要抓住校園文化建設為高校檔案發展提供的契機,勇于創新,為高校檔案發展開辟新方向。由此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復合型人才需求,第一,在檔案工作人員招聘過程中,吸收計算機技術、設計、傳播、歷史、數據分析等多種專業的人才加入;第二,充分利用學校優勢,聘請其他相關專業師生參與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探尋共同合作之處;第三,檔案工作人員自身需要更多地學習了解其他相關專業知識技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總之,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明確自身功能和定位,推動高校檔案工作的創新發展,是每個檔案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校園文化發展要求檔案管理模式與方式加速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步伐,要求高校檔案工作能夠積極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推動高校檔案工作的創新發展。因此,檔案管理部門既要立足館藏優勢,更要突破界限,積極拓寬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渠道,尋求與校內其他部門、學院師生以及校內外媒體平臺的廣泛合作,力求高校檔案服務校園文化建設常態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