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惠丹
2020 年6 月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檔案作為疫情防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其具有原始憑證的基本價值,對于從疫情產生、發展到基本得到控制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字、照片及音像等載體的留存和開發應用,都應予以重視。為了更好地開發使用疫情防控檔案,檔案部門應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努力構建疫情社會記憶,發揚抗“疫”精神,為國家事業和民族發展提供堅固的力量支撐。
1.基本概念。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疫情是可與戰爭、饑荒、天災等相提并論的重大災難之一。“截至目前,新發傳染病已達40 余種,且其病原微生物種類復雜,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和寄生蟲等。”[1]因為每一次新發傳染病對人類來說都是全新的認知與挑戰,需要大量的實驗以及資金的投入,使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乃至于生命安全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作為對歷史存在對象的發展過程的客觀記錄,檔案對于疫情防控工作以及提升疫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鑒指導作用。疫情防控檔案是指在突發性或慢性傳染病的產生、蔓延、防治等過程中形成的多種形式載體的文件、數據等原始記錄,其中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決策部署、相關講話、相關政策決定以及防控手段、方案和疫情統計數據等材料。
而從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一方面,人們提出加強對疫情防控檔案的多途徑、多角度、多手段收集和整理工作的策略,并要求檔案部門保持主動跟進、積極合作的態度來最大限度地保證對疫情防控檔案的采集;另一方面也提出,要深入開發挖掘所收集的檔案信息,不投入使用的檔案信息無異于一堆等待被清理的、無用的資源,因而對于已經整理完善的疫情防控檔案,應找準其社會價值定位,總結其歷史規律及經驗,盡可能地為各項事業的開展提供一份助力。
2.特性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由于其出現的突發性、影響范圍的廣泛性、防治過程的復雜性以及病情的反復性,疫情防控檔案也因此具備較為明顯的特點。
(1)分布廣而無序。由于疫情蔓延速度快,幾乎影響到各行業、各領域。疫情防控檔案涉及的材料既包括國家發布的相關政策、決定性文件,也包括社會組織機構的真人真事、紀實信息,再加上疫情檔案工作的緊迫性、跟進的持久性,都會導致疫情階段劃分界限不夠清楚和資料歸檔無序,這給疫情防控檔案的系統、完整以及有序收集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
(2)數量大而繁雜。疫情防控檔案涉及的領域廣泛,因而其內容各異,結構形式多樣,從數量上看較為龐大。而網絡信息的日趨增多以及以代碼為表現形式的電子文件的出現,就要求檔案人員加強對有效合規疫情信息的辨認,對數據信息的重視和長久保存。此外,由于人們對于家庭檔案愈發重視,那么也就督促檔案人員對發生在疫情期間的家庭記錄進行征集。可見,這對疫情防控檔案“應收盡收”的要求提出了新挑戰。
(3)需求多而分散。疫情防控檔案對于完善社會公共衛生體系,提高突發事件危機處理能力,總結有效的疫情防治措施,推進傳染病學、藥學、基因學等醫療領域的研究,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全民愛國教育以及促進網絡平臺建設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和構建意義,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疫情防控檔案除了作為檔案本身的憑證和參考價值外,對于不同的社會主體也有其利用價值。筆者按照國家主體、醫療主體、科研主體以及公眾主體,對疫情防控檔案的社會價值進行研究。
1.檔案本身所具有的憑證價值。疫情防控檔案清晰地記錄著新發傳染病影響下的國家、社會群體與個人的相關活動,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其對于追溯疫情產生的節點、梳理疫情發展階段、為類似的公共危機事件提供借鑒與參考,以及在國際上分享和交流經驗,具有不可缺少的意義和作用。在2020 年2 月,國家檔案局發布《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檔案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疫情防控檔案是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抗擊疫情的真實記錄,對工作查考研究、經驗借鑒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
2.主體價值分析。
(1)國家主體——參考利用價值。疫情防控檔案作為匯集疫情由產生到得到控制的全過程記錄,可以為國家處理當下和未來重大疫情事件提供科學的依據和經驗總結。武漢火神山醫院組建過程,就用到了小湯山醫院設計圖紙,僅在78 分鐘內就被送到武漢,為我國抗“疫”戰斗提供了重要的建筑設計經驗。由此可見,檔案作為對過去歷史的原始記錄,單單只進行收集保存是不夠的,當突發傳染病再現時,“疫情防控檔案”中的防控就要起到應有的效果,如何將其再利用,小湯山醫院圖紙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例子。此外,江蘇省檔案館還利用其館藏編印了《江蘇檔案資政參考》,通過借鑒前人的智慧,給政府機關提供了有力的決策依據與參考[3]。
(2)醫療主體——風險警示價值。新冠肺炎疫情從被發現以來,截至2020 年12 月,國內累計確診人數達9 萬余例,因而疫情防控檔案所包括的醫療部分信息,如疫情治療方案、有效藥物應用以及患者基本情況等信息,都直觀地反映了人民大眾需要的健康保障。而對于這部分檔案進行剖析與整理,對于各級政府和醫療事業部門在當下和未來能提供更為科學的風險警示依據,做到發現更早、上報更快、處理更好。為了能更好地做到風險預警,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在此次疫情期間成立了抗疫歸檔小組,制定了《發熱門診及隔離病區材料形成和收集范圍》等規章,做好關于核酸檢測采樣材料收集等方面的工作[4]。
(3)科研主體——科學研究價值。相關領域的學者在對疫情防控檔案中關于患者癥狀以及防治舉措等內容的分析與總結,顯然有利于促進對疫情的“防”與“治”的深入研究,而對于基因探索、病毒依附的生物特性等研究,無疑能夠推進醫藥、生物領域的研究。在防控檔案中,這部分信息被記錄并得以進行規律性的總結,一方面,可以促進特定藥物與疫苗的研發,從而抑制并消滅這一傳染性病毒;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檔案追根溯源,通過分析病毒來源路徑探尋病毒成因,盡量避免傳染性病毒在人類社會中的大范圍傳播。
(4)公眾主體——社會記憶價值。疫情防控檔案還留存了醫護人員、患者等特殊群體留下的記錄,除了如鐘南山院士等關鍵人物的事跡外,還包括參與援鄂的人員留下的日記、回憶錄等材料。這些記錄不僅見證了抗疫一線艱苦奮斗的歷程,也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形成社會共同記憶、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河南省檔案館在鄭州市紫荊山公園進行河南戰“疫”展覽,展出的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會議、援鄂醫療隊出征以及員工復工復產的資料與圖片,清晰地記錄了盡管處于疫情的陰影下,各方人員仍努力與疫情賽跑,很好地展現了抗“疫”精神[5]。
現代檔案工作早已不拘泥于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環節,如何更好地將檔案與現實相結合,讓靜態的檔案“活”起來,讓疫情防控檔案更好地、更廣泛地在社會中進行傳播,是檔案工作者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1.探索建立跨省聯動的疫情防控檔案數據庫平臺。盡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參與到公共危機治理體系的“鏈條”中,但就檔案工作而言,在跨省的檔案工作上存在信息“孤島”、信息共享延時等問題。因而,筆者認為,應當建立一個跨省聯動的疫情防控檔案數據庫平臺,按照政府部門類別、檔案類型等設立一級數據庫,在一級數據庫下,要分設政務檔案、確診患者檔案、復陽性等特殊病例檔案、疑似病例檔案等二級專題數據平臺[6],并實時更新,讓信息共享程度更高,在促進政府部門高效工作的基礎上,讓民眾在一定范圍內了解更多信息,提高社會信息公開力度。
2.有針對性地為政府部門、醫療主體等提供咨詢參考服務。檔案工作人員要及時從以往疫情防控檔案中篩選并整理有效的知識技術和經驗規律,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為醫療研究領域提供以往疫情中成功的科學案例,方便研究人員對比與總結。我們看到,不少檔案部門已經整合出“非典”時期疫情防控材料,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由于突發疫情具有傳播快、范圍廣、防治難等特點,對檔案人員在細化整理工作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資料的直接投入利用程度,還需深入思考。
3. 加快推進各省疫情防控網頁檔案歸檔制度的建設。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階段,人們響應政府的號召,做到盡量不出門、不聚集。一方面,人們通過網絡了解疫情實時信息與動態,對于發布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上的信息,如多洗手、多通風、戴口罩等防控措施,進行了解和學習;另一方面,人們在網站、論壇、微信等新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動態、軼聞趣事等,由此產生的海量圖片、視頻、文字、音頻等網頁信息,是疫情防控檔案的重要來源。比如,浙江省檔案館組織力量對抗“疫”網頁檔案進行收錄工作,并制定《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網頁檔案收集與歸檔工作方案》,明確了收錄起始日期、采集機制和要求,為推進疫情防控網頁檔案歸檔機制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7]。
4.推動建立家庭抗“疫”檔案。家庭檔案作為記錄家庭成員日常活動的真實記錄,從“小”視角反映國家社會、經濟、政治情況,為許多人所關注。而家庭抗“疫”檔案也屬于家庭檔案的一部分,不僅反映了與“疫情”抗爭的過程,也給家庭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其中包括抗“疫”日記、一線醫務人員錄下的工作短視頻等,都清晰地記錄下每個人為抗“疫”作出的貢獻。毫無疑問,家庭抗“疫”檔案是疫情防控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檔案館收錄了“全國抗疫最美家庭”譚小平夫妻的戰疫經歷,為他們頒發了收藏證書,我們更加可以感受到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的精神。因而,應推動各省檔案部門建立家庭“抗疫”檔案,并在征得家庭成員的同意后,面向社會開展專題展覽,不僅有利于提高公眾對檔案的認知度和參與感,還能夠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提高社會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