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爽波
“我們是人民的炮兵,我們要保衛解放區,勇敢地奮起,沉著猛烈地轟擊,轟擊敵人的陣地,粉碎敵人的堡壘,在人民大眾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擊毀一切的障礙,擊毀一切的障礙,轟、轟、轟、轟、轟、轟,我們的勝利跟著這個聲音迫近。”這是刊登在1947年3月14日《東北日報》上的《人民炮兵歌》。提到人民炮兵,有一位將軍他一生致力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為司令員,他親自組建了東北人民炮兵,他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朱瑞。
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蘇宿遷,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紅3軍團政治委員,獨立12軍政治委員,紅5軍團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軍委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延安炮兵學校校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等職。他為我軍的炮兵事業建設嘔心瀝血,率領炮兵部隊以猛烈的炮火攻擊拉開了遼沈戰役的序幕,卻在戰斗打響后不幸犧牲,沒能見證最后的勝利。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背景下,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朱瑞受周恩來的派遣赴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程潛處的政訓處,以私人名義協助工作。后因戰局不利,朱瑞隨程潛撤退到河南新鄉。“因政訓處工作不可為,乃自行轉至豫北師管區,任其干部隊及學生游擊戰之教官……一直到爭取成為駐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之十八集團軍的聯絡處主任。……得同情者之資助,得繼續以師管區之學生隊為基礎,自行創辦學校,先后辦了五期,訓練青年干部約兩千人。這些青年現均成為太行及平原的中堅力量。”[1]這里的學校即華北軍政干部學校,它是晉冀魯豫根據地史冊里記述的“邊區第一所以吸引知識分子為對象的干部學校”,也被譽為“我黨在晉冀魯豫地區開辦的第一所抗大式干部學校”,這所學校適應了山西抗戰形勢的需要,為敵后戰場輸送了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出身的革命干部[2]。對此,朱瑞自述“創造了及發展了地方武裝,打下了我黨我軍在直南、豫北、晉南堅持游擊戰的基礎”。
朱瑞在《我的歷史與思想自傳》中記述,這段時期“是我工作最有成績時代之一。這時,我只以一個人,改名換姓去做一件代表黨的光榮的半合法的生疏的,然而是戰斗性的工作……向每一接觸的人去宣傳,向每一個可鉆的空隙去尋找活動機會,針對國民黨每一壓迫與限制去考慮對策,利用一切可能去吸收、教育、團結與改造青年,培養干部,用一切方法尋找地方黨,指導其工作,創造敵后斗爭及武裝”[3]。
1945年6月,中央決定讓朱瑞擔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但他表示自己曾在蘇聯學習過炮兵專業,根據我軍戰場的需要,可以在炮兵建設上發揮作用。正因為他的主動請纓,朱瑞被任命為炮兵學校的代理校長。當時,邊區的條件十分艱苦,他克服重重困難,深入實際抓訓練部工作,親自指導學員的操作,講評總結,因陋就簡地保證了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在朱瑞的努力下,炮兵學校的第一期學員于1945年9月畢業,1000多名學員成為我軍炮兵的一批中堅力量。之后,延安炮校先后改名為東北炮校、朱瑞炮校、軍委高級炮校,成為我軍炮兵的最高學府,人民炮兵的搖籃。
抗日戰爭結束后,朱瑞根據中央的決定奉命率炮兵學校干部、學員奔赴東北,準備接收日軍裝備,并在沈陽著手組建一支新式的炮兵部隊。當時沈陽形勢十分緊張,一方面正處于國民黨大舉進攻前夕,一方面缺乏大批的武器裝備,可謂困難重重。
當炮校師生千里跋涉終于到達沈陽后,情形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方面調兵遣將,準備大舉向東北進攻,炮校無法招生;原計劃要接收的日軍武器也因種種原因無法接收。針對這一情況,朱瑞果斷決定,提出了“分散干部、搜集武器、發展部隊、建立家務”的十六字方針,組織炮校師生分別組成小隊,在東起綏芬河,西到滿洲里,南迄長春,北至虎林、璦琿的廣大地區內,到日軍駐扎過的地方搜集武器。在朱瑞及炮校黨委的組織領導下,“至1946年5月,共搜集各種火炮700多門、炮彈50余萬發、坦克12輛、汽車23輛,還有大批的火炮零配件和各種器材,從而為我軍炮兵的組建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4]。
在重重困難下,在東北的我軍炮兵靠著堅強的斗志、不屈的信念搜集著敵人的武器。據《東北日報》記載:“為了不來回走路,戰士們在山上住了七夜,沒菜吃就拔野菜,晚上在一塊烤火,下著大雨仍堅持工作,一天都不休息。戰士楊青山在搜集武器的工作中,發現一輛沒車輪的三七平射炮,便扛到車站。第二次他在完成裝車任務后,一個人又回山走了十五六里路,從敵人過去作戰的工事里,又發現兩門四一式山炮,他把零件搬到一塊,到晚十點多鐘才回來。其他每個人的情緒都很高,遇到困難當遇到敵人,不怕多走路,穿山越嶺,見東西就要拿上,杜排長見到一塊破鐵,也要拿在手里看看像不像一件東西。”
在炮兵部隊的籌備和戰爭期間,朱瑞對炮兵部隊的裝備建設一直十分重視。當時的炮兵部隊以騾馬炮為主,在戰斗中馬匹的消耗比較大。從遼寧省檔案館館藏的兩份檔案的記載中可以看到,為保證炮兵部隊的機動性,朱瑞在1947年2月16日和29日,曾兩次給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林楓、副主席高崇民寫信:“我們前方參戰部隊中馬匹減員甚大,影響運動,現欲到肇州、肇東兩地購買偽滿時之敵偽洋馬一百匹左右,略事調教后即轉前方服務……”以解決前方炮兵部隊因為馬匹大量減少帶來的困難。由于在肇州、肇東兩地未采購到,朱瑞再次致信:“我部為了迅速裝備炮兵……在肇州、肇東、安達一帶收買,但該處均無……再到牙克石、海拉爾、免渡河一帶收買……”可以看出,朱瑞對人民炮兵建設的重視程度。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開始,我軍首先包圍了義縣。攻打義縣的任務很艱巨,《東北日報》的一篇文章《百發百中的炮兵》中記載:“大磚和石頭砌起的城墻又高又厚,城墻上面有碉堡,城墻下面有地堡,有些城墻的中間還挖有暗堡,圍繞著城墻的周圍更挖有兩道又寬又深的外壕,鐵絲網、梅花樁、絆腳索、地雷網等真是一層一層又一層。”形勢十分嚴峻。
為了打好這一仗,在炮兵部隊進入陣地前,朱瑞便親自赴前沿察看地形,雖然敵人的炮彈就落在附近,但他臨危不懼,仔細勘查、周密部署,為總攻做好準備。10月1日上午,我軍發起總攻,炮火頃刻間飛向城墻。“最先發射的是野炮,他們的任務是破壞城墻,第一炮出去就不偏不差地落在城墻上,而第二第三炮……更都準確地在城墻上爆炸,聲音震撼著四野,濃煙飛上了天空。那蔣匪賴以抵抗的城墻就一層一層地倒塌了下去。就在這個萬分緊急的時候,靠近城墻的我軍山炮,也向著義縣城的蔣匪發出了怒吼……只聽得轟然一響,城墻下面就揚起一團煙土,隨著蔣匪修筑的地堡就開了花。最緊張的時候還是登城的時候,我軍所有的炮兵群就在這個時候開火,像是山崩地裂一樣,城墻繼續往下倒塌,地堡繼續翻身開花,我軍的強大炮軍就這樣完成了任務。”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攻擊,西南城墻就被撕開了一道40多米寬的豁口。在炮火延伸射擊下,步兵沖進突破口,與敵人進行了不到6個小時的巷戰,就將城內敵人全部殲滅,活捉了敵師長王世高,拉開了遼沈戰役勝利的序幕。
為了及時了解和總結炮兵開拓突破口的情況,在戰爭還未完全結束時,朱瑞便從指揮所出來向突破口探查。就在朱瑞沿指揮所北一大車道往北走,在道西一小拐坎南約20米處踩到地雷犧牲,時年43歲[5]。
得知朱瑞犧牲的消息后,中共中央發來唁電:“正當我軍在北寧線上勝利進攻之際,我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朱瑞同志于義縣攻城戰中光榮犧牲。朱瑞同志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炮兵建設中功勛卓著,今日犧牲,實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之巨大損失。中央特致深切的悼念。望轉令全軍,繼續為革命戰爭的徹底勝利而奮斗,以紀念朱瑞同志永垂不朽!”[6]10月9日,朱瑞同志的公祭儀式在哈爾濱舉行,之后被安葬在哈爾濱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