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運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迅速席卷全國。與朝鮮一江之隔的遼寧地區(包括原遼東省、遼西省以及沈陽市、旅大市、撫順市、本溪市)作為前哨陣地,廣大干部群眾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決定,響應國家號召,立即開展戰勤動員,按時完成戰勤動員任務,為最終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遼寧地區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直接的、短距離的供應基地”[1]116,據檔案資料《遼寧省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人力動員工作歷史資料》和《抗美援朝時期戰勤統計表》記載,在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遼寧地區共計戰勤動員2462297人(次),占當時遼寧地區總人口的11.7%,占當時遼寧地區青壯年勞動力的52.9%。合計戰勤動員擔架11210副,車輛189082臺。除直接入朝支援外,在國內為軍事需要共搶修中朝邊境公路19條,合計1453公里,橋梁297座。此外還大規模進行了軍服加工、軍糧制作、縫補洗衣等后勤工作。
1.戰事緊迫,反應迅速。戰事發展瞬息萬變,戰勤動員任務緊迫繁重。從省級部門接到戰勤動員命令,再層層下達指令,直到基層完成動員任務,以縣為單位組織人員出發去前線,整個運轉用時一般不超過7天,最短用時只有4天。這樣的戰時反應速度為及時有力支援前線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2.組織得當,政令暢通。為了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以便更高效地開展戰勤動員工作,遼寧地區各級政府于1950年11月組建了專門的戰勤機構,統一負責戰勤工作。省級民政廳設立戰勤處,市級民政局設戰勤科,縣級民政科設戰勤股,區級政府配有戰勤助理員,村配有戰勤委員。確保政令層層下達,組織嚴密,轉接有序。
3.交流經驗,統一標準。對于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大規模出國作戰,龐雜煩瑣的戰勤動員工作很多都是在邊摸索、邊總結、邊改進中進行的。各戰勤部門通過戰勤通報和戰勤會議及時匯總情況,交流經驗,總結問題,改進方法,制定標準。原東北人民政府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先后三次發布《戰勤動員辦法》,各級政府也隨之制定和調整了該《辦法》的實施辦法和細則,確保高質量地完成戰勤動員任務。
1.組織擔架隊。基于解放戰爭時期的擔架隊戰勤動員經驗,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擔架隊的組織動員是在農村各縣進行的。擔架隊分為普通擔架隊和基干擔架隊。普通擔架隊負責國內執行短途運輸任務;基干擔架隊負責出國執行戰勤任務。
普通擔架隊要求成員年齡在17—50歲,按縣支隊、區大隊、村中隊、村小隊四級組織建制。普通擔架隊采用換班工作制度,起初3個月一換班,后改為半年一換班。基干擔架隊要求成員年齡在18—40歲,按大隊、中隊、小隊三級組織建制。基干擔架隊也采用換班工作制度,一年一輪換。基干擔架隊成員家屬參照軍屬享受相應待遇。后來隨著戰爭的發展和實際戰勤需要,在基干擔架隊的基礎上組建了半軍事化的志愿擔架團,長期隨軍作戰。
2.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是復雜的現代化戰爭,需要大量與戰事有關的專業技術人員從事戰勤工作。所以,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奔赴前線是戰勤動員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此次專業技術人員動員主要在城市中進行,包括組織動員汽車駕駛員、技術工人、醫務人員、廚師、翻譯人員、船員、石工、木工等。
組織動員的方式主要是采取說服教育與合理報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組織動員的原則是先私后公。即優先動員私人、個體戶與未就業人員,其次動員私企人員,最后動員機關事業單位與國企員工。這樣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戰勤動員對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沖擊和影響。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對相關技術人員的需求量激增,現有人員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為緩解此矛盾,開始進行緊缺技術人員的技能培訓工作。以汽車駕駛員為例,隨著戰爭的深入與我軍裝備的大量補充,汽車駕駛員出現短缺。在這種情況下,遼東遼西各市紛紛開辦汽車駕駛員學校,從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招錄學員進行駕駛技能培訓,以滿足戰事運輸工作的需要。
3.組織民工。民工分為赴朝戰勤民工和后方戰勤民工。赴朝戰勤民工的組織動員方式、建制與普通擔架隊相同。后方戰勤民工動員的原則是“保證戰事需要,照顧農民生產”。其主要工作包括修建機場、鐵路、公路、軍用倉庫、戰備工程等與朝鮮戰事相關的國內國防基礎設施。對戰勤民工實行“雇傭制”,除提供必要酬勞外,對其家庭的農業生產也給予“換工互助”,保證“不誤農時”。
1.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團員干部帶頭作用。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團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完成戰勤動員任務的重要保證。朝鮮戰爭爆發后,遼寧地區各省市負擔的戰勤動員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事項多,各級黨組織堅決貫徹黨中央指示精神,高度重視、統一部署、積極行動,開展動員工作雷厲風行。各級黨組織又充分調動廣大黨團員干部參與戰勤工作的積極性,提高思想認識、堅強戰斗意志、樹立必勝信心,身先士卒加入到戰勤隊伍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影響和激勵廣大民眾積極投身到火熱的戰勤工作中去。
2.政治動員廣泛深入。毛澤東主席在出兵朝鮮的命令中鮮明指出,要“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2]543,這就是政治動員和宣傳的核心與根本。政治動員的口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也深刻體現了入朝作戰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用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團結動員人們投身到抗美援朝運動中來。
遼寧地區在政治動員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眾抗美援朝熱情。利用報刊、宣傳手冊等進行宣傳教育,《東北日報》每天都刊發戰況、戰地照片、英雄事跡;利用廣播電臺、座談會進行宣傳教育;廣泛開展仇視、鄙視、蔑視美國的“三視”教育、訴苦運動、游行示威、和平簽名運動。這些政治動員工作深入人心,民眾抗美援朝熱情日益高漲,對完成戰勤動員任務起到了極大的助力作用。
3.動員政策科學合理。遼東、遼西兩省在進行戰勤動員時能夠根據不同人員、不同地域、不同行業而采取相適宜的動員政策,旨在減輕和平衡各方面的負擔和壓力,促使戰勤動員工作與正常社會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從而形成持續有力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局面。
另外,遼東、遼西兩省的擁軍優屬政策也非常周到,緊貼人心。在農村,參戰民工和擔架隊成員家屬都享受“代耕、助耕和物質救濟”政策;在城市,對相關戰勤人員及家屬實行“組織生產、介紹職業為主,物資輔助為輔”的政策。這些溫情的優撫政策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戰勤人員的后顧之憂,穩定了軍心,鼓舞了士氣,溫暖了家屬的心,增強了支前的熱情。
4.多部門勠力同心協同配合。戰勤動員工作很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務,只有相關部門和人員統一協作、調度有序、齊心合力才能共同推進戰勤動員工作順利開展。遼東、遼西兩省各部門及人員在黨的領導下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確保政令暢通,政策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質保量完成戰勤動員任務。例如,各級青年團和婦女組織就在此次戰勤動員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廣大婦女除直接參戰外,還做了大量如挑選公糧、修路修橋、燒水做飯、縫補洗衣、看護傷員等戰勤工作,有力支援了前方。
總之,遼寧地區的戰勤動員工作與抗美援朝戰爭相始終,為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再一次印證了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論斷:“要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只有把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才有可能。”[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