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珊
1984年,第十一屆國際檔案大會首次提出“口述檔案”概念[1]。同年,國際檔案理事會出版的《檔案術語詞典》中最先將其定義為“研究者以錄音或者對錄音進行逐字逐句記錄的方式,對某項出于研究利用的目的而開展的采訪工作的具體過程的記載”[2]。
對于高校來說,口述檔案作為“活歷史”“活檔案”,有效填補和豐富了高校檔案資源,在“高校記憶”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清華大學早在1959年校史編委會成立以來就積極開展對校友的訪談工作[4],口述研究的成果作為資料妥善保存,并已運用于校史研究與寫作中。近幾年來,口述檔案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很多高校陸續開展人物訪談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高校也陸續啟動了口述檔案建設項目。
隨著時光流轉,很多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或知情人逐漸老去,人數日漸減少,珍貴記憶也隨之逝去。如不盡快開展這項工作,許多高校記憶只能隨著親歷者或相關人的離去而成為空白點,因此搶救性地開展口述檔案工作已刻不容緩。
1.真實性原則。口述檔案采集是運用科學規范的手段,通過述說的方式,將受訪者記憶信息輸出至光盤、硬盤等載體的過程[3],是將個人記憶可視化,可印證、補充和重構高校記憶。口述檔案必須具備檔案本身的原始記錄性,真實性原則是口述檔案采集的首要原則。
2.尊重受訪者的原則。采訪前應廣泛查閱資料,盡可能多地掌握受訪者的社會經歷信息,擬定采訪提綱后,與受訪者交流,尊重受訪者意愿對提綱進行修改補充。采訪過程中應把握訪談技巧。訪談內容整理完畢后,應交與受訪者修改、確認,使用口述檔案前應按規定征得受訪者同意。
3.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揚棄”原則[5]。任何口述都是個人的記憶,具有個人記憶的主觀性、不完整性。訪談結束后,對口述原稿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加工整理,為校史的編撰和研究提供翔實的史料。
中國海洋大學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檔案館歷來重視口述檔案建設工作。依托學校人物檔案建設,檔案館一直致力于推進口述檔案建設工作,對口述檔案建設各個流程、階段進行了規范的探索與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水產學科口述史研究”項目于2018年9月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檔案工作分會立項資助,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團結努力,此課題現已結題合格。共采訪校內老專家、老領導38位,形成84小時的影像資料,25.69萬字的訪談實錄,收集了大量珍貴史料,豐富了檔案館館藏資源,豐實了學校記憶。
1.成立專兼職結合的口述校史研究團隊,堅持長期開展和專題研究相結合,存史與即時使用相結合,穩步推進課題研究工作。
按全回歸分析方法,自變量M=135,樣本量N=50,此回歸模型無法求解。由于有的自變量——結構特征參數對其響應參數不顯著,特別是分子描述符參數之間普遍存在共線性關系,所以結構特征參數的提取、篩選是構效關系研究的關鍵。應用數據處理方法,本例經篩選進入模型的自變量m=9,大大簡化了模型。本例M=135,選用最簡單的多元線性回歸,可能構成的模型有2M-1=2135-1;如果選用二次多項式回歸,僅考慮一次項和二次項,可能構成模型有(22M-1)個。采用窮舉法時計算工作難以操作,由此研究產生若干變量篩選算法。
2.突顯學校文化特色。中國海洋大學是以海洋、水產學科為特色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優先啟動海洋、水產學科發展“口述史”部分的搶救性挖掘、錄制、整理工作。在前期較扎實地策劃和準備基礎上,對尚健在的海洋、水產學科的歷屆院長(系主任)、重要學者、學科帶頭人等進行專題采訪。
3.開展多種形式的口述檔案資源采集模式,從多角度多方位做好口述檔案建設工作。檔案館和校內相關部門、院系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合作,共同開展相關主題的口述史研究,形成檔案保存于檔案館。
4.對采集的訪談資料進行深入編研,豐富檔案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檔案工作水平。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做好口述訪談視頻、錄音文稿的整理工作,建立口述檔案數據庫,充實人物檔案。部分人物訪談實錄公開發表,將訪談實錄多次斟酌加工匯編成冊。
5.口述檔案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充分發揮史料的作用,設立“立德樹人”專題展覽,為全校教師提供培育良好師德師風的生動課堂。用采集到的訪談資料進行微視頻創作,分主題展示中國海洋大學的辦學特色及老一輩教師的精神風貌,并在校內進行宣傳,探尋師傳道承,體驗人文情懷,傳承大學精神,豐富校園文化記憶。
按照“確定訪談對象——擬定訪談提綱——面對面訪談——整理——審閱修改——留存資料研究使用”的流程開展工作[5],確保口述檔案建設規范化。
1.前期準備。檔案館成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口述檔案研究團隊。對團隊成員進行了新聞采編、檔案收集等相關知識培訓,使其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開展工作。配備錄像機、刻錄機、高速文檔掃描儀、高拍儀、消毒除濕凈化一體機、防磁柜等專業設備,具備了口述檔案資料從采集到保存的客觀條件。
2.確定受訪對象。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及社會影響力的權威專家作為受訪對象。口述檔案的采集是對民眾話語權的一次回歸[3],身處不同位置的人對同一事件具有不同體會。設置主要受訪人后,還要設置熟知事件情況的輔助受訪人,通過相似經歷的橫向對比,形成“采集證據鏈”,增強口述檔案的真實性。
3.查閱資料,擬定訪談提綱。通過查閱受訪者相關檔案、網絡檢索或咨詢知情者等方式,詳細了解其生平經歷、生活習俗、談話特點等信息。按一般與特殊相結合的原則,在主題范圍內結合受訪者的特點,挑選出有價值的問題[6]。根據受訪者意愿適時調整訪談提綱,與受訪者建立和諧、互信的關系。
4.正式訪談。訪談過程全程錄音、錄像。做到“善于提問,注意傾聽,準確記錄”[7]。運用訪談技巧,把握好訪談節奏。充分尊重受訪者的情感與隱私,若受訪者有意回避某些內容,應充分尊重個人意愿,該問題就此結束[8]。時刻注意受訪者的情緒變化,適時引導,適當追加提問,做好記錄和標注。
5.收集相關實物,補充人物檔案。在征得受訪人同意的情況下,收集受訪者自傳、手稿、老照片、論文著作、證書等資料,補充人物檔案。可采取捐贈、寄存、復制、有償征購等形式,現場與受訪者簽定協議,明確所有權與使用權,打消受訪者的顧慮,保障受訪者的合法權益。
6.訪談內容整理、加工。反復聆聽觀看錄音錄像,耐心推敲訪談內容,對同一事件的零碎、分散片段進行整合,全面地還原史實。對于音視頻檔案由于外界不可抗力污染或受訪者方言交流導致部分內容聽不清時,主動與受訪者進行二次確認。在訪談內容與相關文獻有出入時,及時聯系受訪者,詢問是否有實物或資料加以佐證[3]。酌情保留一定方言詞匯,以鮮明地反映受訪者的個人背景及語言特色,增加訪談內容的感染力。
7.受訪者審閱、修改訪談實錄。訪談實錄稿件整理完成后交由受訪者審閱。對于某些疑問之處,或人名、地名等音同字不同的情況應提醒受訪者確認修改。對于某些內容的取舍,要充分尊重受訪者意見。多次修改后,由受訪者決定是否定稿。
8.編研與利用、歸檔。訪談成果的編研與利用需在征得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部分作為成果公開發表,部分作為珍貴口述檔案資料留存,以豐富館藏資源。重視做好歸檔工作,將訪談提綱、錄音錄像、訪談現場拍攝照片、受訪者的手稿、訪談現場筆記、受訪者對口述資料的處理意見等資料進行分類、編目、裝盒、整理歸檔。
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采集、整理音視頻訪談資料,搶救性挖掘校史資源,中國海洋大學口述檔案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果,校史文化宣傳資料也更加生動而鮮活。
1.建設口述檔案,能夠搶救性地保留高校文化,重構“高校記憶”。與時間賽跑,及時對知情者訪談,可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再現歷史,填補校史的空白點。口述檔案中富含情感表達的細節,能夠形象而立體地展示高校記憶。
2.口述檔案建設工作中,采集了大量視頻、音頻、照片等聲像資料,建立口述檔案電子數據庫,妥善保管。以捐贈或寄存等形式收集采訪者相關的手稿、筆記、照片、榮譽證書等珍貴實物資料共1200余件、照片1079張,作為珍貴史料歸檔保存,豐富了館藏資源的內容與形式,優化了館藏結構,為校史編撰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基礎。
3.深入編研采集的資料,并加以宣傳,有效發揮校史文化育人的功能。文化若水,活力無限;文化育人,潤物無聲。將部分訪談實錄發表于校內刊物《中國海洋大學高教研究》,匯編成冊25.69萬字的《百川·往事——中國海洋大學口述訪談實錄》,分主題制作微視頻“藍色糧倉”“潤物無聲承師道”,在校史館內開設“立德樹人”展覽。充分總結口述檔案中蘊含的理想信念、情懷、治學態度,在校內多渠道進行呈現和宣傳,能夠多角度地展示校園文化內涵,增強師生歸屬感、自豪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怡情勵志,對師生從“知校”“愛校”到“愛國”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4.口述檔案研究團隊在口述檔案建設工作中邊研究、邊提高,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經常性開展業務交流和研討,對其他口述研究的成熟做法進行分析學習,做到檔案資源建設與提高業務研究能力相結合,團隊各成員得到了有效鍛煉,團隊凝聚力增強,學術研究水平與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