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幼兒園 趙曉燕
幼兒的戲劇游戲是兒童將文學作品中不同的形象和故事情節用游戲化的方式進行表達和再現的過程;圖畫書是一種由圖畫和文字共同表現內容的讀物,因其特殊的表達系統契合兒童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已被世界公認為最適合兒童閱讀的早期閱讀材料。將繪本與戲劇游戲巧妙結合,能有效發展幼兒的多元綜合能力——本文主要圍繞中班幼兒以繪本《小黑魚》為依托開展的戲劇游戲進行經驗分享。
早在帶小班幼兒時,我就閱讀了有關戲劇游戲的書籍,參加了幼兒園組織的多項培訓,并帶領幼兒以圖畫書《想吃蘋果的鼠小弟》為戲劇游戲的支撐藍本,進行了為期半年左右的戲劇游戲,在幼兒園六一兒童節的戲劇嘉年華上向全體幼兒和家長進行了展演。因此,這些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
隨著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孩子們越來越喜歡圖畫書。為了準確挖掘孩子們的興趣點,發揮其閱讀的主動性,我們打算進行一次適合開展戲劇游戲的人氣圖畫書投票。
在投票之前,我們利用兩周的時間做了前期準備工作,一是請每位自制繪本的幼兒上臺展示并講述繪本內容;二是利用餐后、離園前的時間請幼兒自選喜歡的繪本進行翻閱。兩周后,我們將場地進行了精心布置——將繪本整齊地陳列在長長的桌面上,給孩子們滿滿的儀式感,并請孩子們手拿雪花片當選票,分組進入瀏覽區將雪花片放在喜歡的繪本上。最終,圖畫書《小黑魚》的票數名列前茅,被小朋友們一致認可作為我們中班階段開展戲劇游戲的主要藍本。
《小黑魚》為什么如此受孩子們追捧呢?它有哪些適合開展戲劇游戲的元素可以挖掘呢?老師們也聚在一起針對這本繪本進行多方面分析,從文字上感受文學語言,從畫面上感受美術語言,結合圖文解讀教育語言,運用圖畫書分析表進行分析,接著與幼兒一起欣賞圖畫書,剖析其深度內涵。
有一只外形獨特、機智勇敢的小黑魚,當它的好朋友小紅魚被金槍魚吃掉只剩它獨處時,它對海洋進行了探索——途中遇到了不同的朋友,并想辦法保護了其他小紅魚,最后合力將大魚趕跑……每次讀完,孩子們都意猶未盡,為聰明機智的小黑魚拍手鼓掌。
戲劇游戲中都有哪些角色呢?我們運用“搶答游戲”引導幼兒從故事畫面里找一找都有哪些角色。除了一些顯而易見的主要角色外,讓我驚喜的是還有許多孩子發現了“隱藏角色”——海草、礁石、海葵……而這些不被家長所看好的角色亦有許多小朋友選擇,且非他莫屬——角色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意愿,會讓游戲開展得更加生動。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海草”這一形象很感興趣,結合很火的一首流行曲《海草舞》,孩子們將律動融入游戲中,把“海草”這一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對話少、舞蹈多,這一角色受到很多小朋友的喜愛。
溪溪說:“我喜歡水母,可是我們人都有兩條胳膊、兩條腿,一點也不像水母呀!”笑笑說:“做一個頭飾嘛!”于是,我們一起回歸到圖畫書,觀察水母透明的畫面特點,并找來了透明的雨傘,用裝飾小舞臺的銀色閃光條來做水母的觸手,制作了靈動的水母——水母這一角色因為道具的閃亮而吸引了眾多小朋友想來扮演。
孩子們在制作海草背景時也遇到了困難——如何展現海草的外形呢?用什么樣的色彩來妝點海草呢?海草在水中有深深淺淺的顏色,這個顏色特征又如何來表現呢?于是,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了《小黑魚》中拓印的畫面特點,聯想到之前用果蔬橫截面、廢舊報紙團等材料進行拓印的繪畫經驗——他們在可回收物的垃圾分類箱里找到了廢舊的點點防撞袋,發現它上面有很多圓圈點點,像極了水中的氣泡。他們以拓印的方式制作了和圖畫書中畫風很像的海草背景臺。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故事情節,老師用喜馬拉雅APP錄制了《小黑魚》的故事音頻,佳佳、欣欣小朋友也用音頻和視頻的形式帶動其他幼兒熟悉故事內容。我們鼓勵每個孩子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和爸爸媽媽們一起錄制有聲書,并在午睡時播放,伴隨著自己講的故事慢慢進入夢鄉。
將《小黑魚》的元素融入到一日活動當中——戶外的“小紅魚排隊”游戲、飯后散步時的角色造型游戲、早操時的“金槍魚來了”的游戲都在不經意間讓孩子們加深了對這些形象的理解與認識,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由于對故事情節的熟知,為后面的戲劇活動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游戲方式有:每天4~6人的區域游戲、每周一次的小組(15人左右)游戲、全班的集體戲劇游戲,確保幼兒能夠隨時根據自己的需要結伴進行游戲,而教師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應及時提供支持與幫助。
《小黑魚》這本書的角色對話較少,起初孩子們沉浸在肢體動作的快樂中,語言交流甚少,缺乏戲劇文學元素的體現。比如金槍魚一出場沒有任何語言就想抓小紅魚,場面一度陷入尷尬的境地,因此我們回歸圖畫書,結合經驗,發揮想象,討論金槍魚有什么特點?它會說些什么?
孩子們互相交流著、討論著——金槍魚可以說:“我好餓啊,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我發現了這么多小魚,可以填飽肚子了!”“我要把你們都吃掉。”通過語言的表達,更能體現出金槍魚兇猛的形象特點。
龍蝦出場的時候,朵朵說:“洋洋一點也不像龍蝦。”那龍蝦是什么樣子呢?我們一起回歸圖畫書,觀察到龍蝦有兩只大甲,后背是彎彎的。朵朵說:“你可以雙手擺“耶”的樣子當龍蝦的大甲,腰彎一點……”洋洋也很認同朵朵的建議,還一邊走一邊自我介紹,讓龍蝦的形象特點更突出了。
小紅魚在海底快樂地游玩時,苗苗說:“我在舞蹈班學了小魚游泳的舞蹈,小手可以這樣游。”說著苗苗就前后展示,小手放在了頭頂上。“我們幾個人可以圍成一個圓圈,像吹泡泡那樣。”可樂說:“我們還可以繞S形游。”瑤瑤說:“還可以坐在地上擺尾巴,就像這樣。”說著她用雙手支撐,兩條腿交替在空中踢著,小女孩們融入舞蹈元素的動作,讓小紅魚的游戲隊形更加多樣化、豐富化了。經過游戲分享,之后扮演小紅魚的小演員們基本都采用了直線、S線、圓圈等樣式的隊形。
區域活動時,只有幾個小朋友選擇小舞臺玩戲劇游戲,而其余小朋友都去了其他區域玩,此時,戲劇游戲就面臨角色多、演員少的難題,怎么辦呢?孩子們商量后決定采用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的方法來解決此難題。孩子們自己分工時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或者有的角色沒人演,或者剛下場就要換另一個角色上場,來不及換道具,不同角色的出場順序特別容易混淆,致使游戲不流暢、不完整。
如何解決這個難點呢?老師和幼兒一起回到圖畫書中,從書中摘取了不同角色的畫面,將它們按照出場順序貼在小黑板上,用箭頭標記先后順序,用點卡的顏色標記哪些角色可以由同一個人扮演。例如,用紅點代表扮演小紅魚的孩子還可以在另一幕扮演海草,扮演金槍魚的孩子可以在另一幕扮演水母,而小黑魚因為全程不下臺,不能一人分飾多角色……
通過師幼共同制作角色圖示板,確保了幼兒既能完整地看到《小黑魚》不同角色的出場順序,又能看到一人飾多角的方法,有效解決了情節缺失的問題。
孩子們游戲的時候出現了角色分工不明確的問題,而道具擺放位置、場景布置都需要一個較為一致的意見。班級里有小值日生和小隊長,孩子們就想在開展戲劇游戲時也可以有一個小導演來指揮協調。導演都干什么呢?要給演員們分工,有負責服裝準備的,有負責擺放道具的,有負責使用小喇叭播放音樂的,有負責打版拿提示牌的……小導演還要在小朋友們爭角色的時候用石頭剪刀布、同時扮演等方式來統一協商。游戲更加成為了幼兒自主化的體驗——場獨立型的孩子有了領袖位置,場依存型的孩子也在依附中自由自在。
我們利用班級劇場、家庭戲劇日、戲劇嘉年華等多種機會為幼兒提供展示階段性戲劇游戲成果的機會。在戲劇嘉年華的全班性戲劇游戲的展演中,孩子們通過角色PK來進行第一志愿的角色選擇,老師則進行觀察記錄,發現了決定幼兒選擇角色的幾個有趣因素:一是角色個性特點突出,例如金槍魚的兇猛受到幼兒的追捧;二是角色出場音樂,例如小紅魚出場的音樂非常受幼兒喜愛,因此小紅魚是女孩們最愛的角色之一;三是角色服裝、道具,例如閃亮的透明雨傘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水母的特點而受到幼兒的喜愛;四是角色對話數量、難度,例如喜歡表現的孩子會選擇對話較多的小黑魚,不喜歡表現的幼兒會選擇語言難度低的海草;五是角色選擇獨演還是群演,社會性交往能力強的幼兒喜歡選擇小紅魚進行群體游戲,自我表現力強的孩子往往選擇海鰻來秀出自己的尾巴;六是角色的結局,幼兒會根據角色結局的好壞來選擇。
孩子們積極游戲的熱情也打動了家長,家長在家和孩子們一起讀書、玩戲劇游戲。在家庭戲劇日的展演上,小朋友們除了演“小紅帽”“魔法親親”,還和爸爸媽媽們一起出演了《小黑魚》,展演結束后,家長們興奮地交流孩子們的進步。
在幼兒園的讀書節開幕式、閉幕式、周年慶等活動中,也都有戲劇游戲的展演,讓孩子們在舞臺展示中增強自信的同時更加愛上閱讀。
以繪本為依托開展戲劇游戲,讓幼兒閱讀更多優秀的繪本,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進行多通道參與,引導幼兒觀察思考、探究表達,吸收更多營養,豐富多元文化,培養幼兒的獨立思維和創造精神;加強幼兒對畫面的分析水平,提高幼兒的圖畫書鑒賞能力,進而在開展戲劇游戲的過程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表現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創造性能力,從而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