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28)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穩中求進。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全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2019 年高職擴招100 萬,2020 年高職擴招200 萬的教育任務,這一舉措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改革,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舉措。將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工高職擴招政策的推進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是人民的需要,更是時代的召喚。
有學者提出針對高職擴招培育要“三分三合”,在教育過程中“分類培養、分段組織、分層授課”,同時遵循“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相結合、集中教學與分散教學相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特點及培養目標進行細化。高職擴招學生的勞動精神培育也要借鑒其模式,根據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路徑,根據不同的文化基礎、工作經歷等,對高職學生的勞動精神細化,在理念更新、實踐拓展、堅定信念三個方面進行培育,促使其深刻理解新時代勞動精神內涵,積極在工作中發揮新時代勞動精神力量[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勞動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組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近年來,國際國內形勢瞬息萬變,全國各界各基層就業形勢異常嚴峻,農民工就業更加不穩定。對于高職擴招農民工學生而言,更需要抓住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通過難得的學習機會提升職業技能與職業信念,用新時代勞動精神為鄉村振興建設貢獻力量。
農民工一般是指進城務工人員,進入城區以非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勞動者。文化教育程度較低,對于勞動精神的認知更是處于淺顯階段,主要將勞動片面的定義為“體力勞動”,對于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內涵及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無法正確指導個人的勞動實踐,難以融入到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奮斗大潮中。
勞動精神不僅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時也是指導勞動者不斷提升勞動技能、創新勞動、堅定勞動信念的重要指導力量,加強農民工學生的勞動精神,不僅符合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高職擴招戰略,還是提升農民工職業素養、培養勞動精神的重要培育內容[2]。
農民工學生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由于家庭環境和自身成長的限制,大部分農民工進城打工主要是由于農村自身環境及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或是子女的教育問題等,進城打工以此來賺取生活費,并沒有較清晰的自我提升意識,沒有較長遠的職業規劃,單純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打工養家,自身的否定和信息的閉塞直接影響其文化提升,同時由于法律維權意識淡薄,溝通渠道有限,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事件頻發,均是對勞動沒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探究的具體表現。
高職擴招農民工學生以從事制造業為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人工智能的開發使用,社會對于勞動者的技術技能產生了深刻變化,不再需要單一的體力勞動者,而是需要綜合能力素質更高的勞動者。一方面,農民工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雙重困難下,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民工學生在勞動精神認識薄弱下,很難通過學習來提升勞動技能,從而逐漸被高技能勞動所排斥,加劇農民工學生勞動技能的短板,難以發揮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勞動精神。
創造性勞動是爭創一流、勇于創新的代名詞,隨著新時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弘揚勞動精神更需要創造性勞動的提升。創造性勞動不僅可以創造出物質財富,還可以通過創新勞動創造出幸福生活,這就需要農民工學生不僅要辛勤勞動,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用其智慧創造性地勞動。農民工學生有著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寶貴的經驗積累卻很難進行創造,而創造性勞動更需要扎實的勞動知識以及更高水平的學習和實踐,正是創造性勞動實踐的缺乏,導致農民工學生很難再次升華勞動成果,很難走在新時代創造性勞動的實踐中[3]。
對于勞動者而言,保障其基本權益,在勞動中勞有所獲是其基本要求,獲得幸福感、滿足感和收獲感是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對于大多數農民工而言,能夠有一份穩定“養家糊口”的工作已是立足之本,所以如何培育農民工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及誠實勞動,不僅僅是認知理念方面的教育,更應該是在勞動中不斷維護、保障的實際舉措。在高職擴招戰略下,通過再一次走入課堂、學習技能而見到更廣闊的就業環境,在“保就業”后“穩就業”,在“養家糊口”后“過上美好生活”,用一顆勞動崇高的熱忱之心對待工作,用一雙技藝高超的勞動之手踏實工作,在勞動中實現更高的人生理想。
高職擴招學生的培養,各學校堅持統籌兼顧、分類培養的模式,根據生源差異及專業特色開展教育教學,而勞動精神的培育內容并未突顯,間接影響農民工學生的學習目的及學習動力,缺乏清晰的職業發展目標。
一方面,高職院校應通過線上線下多重模式,對農民工學生進行勞動精神理論及勞動精神實踐的培育,通過多媒體教育渠道,不斷加強農民工學生對于勞動的深刻認識,同時通過勞模、工匠精神教育,加強其勞動精神在實際勞動中的弘揚;另一方面,勞動精神的培育還要融入在專業課程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業精于勤”等勞動理念要在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有所滲透,促使其“干一行愛一行”熱愛勞動的精神養成,不再被自己的勞動技能所阻礙,用良好的學習成果不斷創造勞動,享受勞動的樂趣和幸福[4]。
近年來,農民工“短工化”就業的趨勢明顯,導致農民工收入不高、也極其不穩定,加之缺少一技之長的本領,比較浮躁的對待工作,缺乏自身長遠的職業發展目標,而高職擴招的教育機會,對于農民工來說是一次改變現狀的機會,社會各界應該凝聚力量,給予多方面全方位的幫助,創造良好的勞動氛圍,促使其勞動精神的快速養成。
1)社會各界應大力宣傳“勞動最光榮”等勞動主題口號,利用宣傳標語等歌頌勞動平等,逐步降低大眾對農民工的“歧視”,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2)在自媒體時代,社會各界應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榜樣故事、公益廣告等宣傳教育,用真實的勞動故事教育人們熱愛勞動,尊重農民工勞動;3)社會各界應該在就業中平等對待農民工,摒棄“唯學歷”等錯誤思想,用“真技能”促進就業競爭,在適當的條件下,給予農民工學生再就業的政策扶持,激勵更多的農民工通過高職擴招政策“再學習”“再就業”,不斷在農民工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
當今社會,大部分農民工均是來自發展較落后的農村,一方面,在家鄉的現實大環境中,醫療、教育、生活等各個方面均未達到新時代發展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家庭的小環境中,父母的傳統勞動思想及教育思想均嚴重影響著農民工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追求。
培育當代農民工學生的勞動精神,一是作為“第一課堂”的家庭進行思想認識的更新、勞動實踐的創新,“潤物細無聲”地為其灌輸“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正確意識。二是在農民工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鼓勵農民工學生關注長遠發展利益,盡量克服眼前的困難,提高對于學習的重視度。三是提供孩子更多的勞動機會,在勞動中體會幸福、收獲進步,同時通過父母熱愛勞動、辛勤勞動的實際行動,促使其勞動精神的養成。
人的發展可分為人的依賴性時期、物的依賴性時期和人的自由性時期三個階段,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協同教育,更需要自身內在的修養。培育農民工學生的勞動精神,需要個人在勞動認知與勞動實踐上達到“知行合一”,不斷激發向往勞動、崇尚勞動的積極性,通過個人職業的發展,更加堅定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充分發揮新時代勞動精神。加強農民工學生自身的勞動精神,需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學習榜樣模范精神、不斷將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將新時代勞動精神外化于行,促進“知”與“行”的和諧統一。
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擴招的持續發展,不僅是農民工不斷深化學習、提升專業技能、增強綜合素質的現實需要,更是培養當代高素質人才、不斷深化改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需要。社會各界應充分認識到農民工高職擴招的戰略意義,高度重視農民工的專業學習教育及勞動精神培育,通過社會協同、家庭教育、學校管理、個人內化四方面,不斷提升農民工學生的勞動精神培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在勞動精神的培育中,整合社會各界資源,促進勞動的創新型發展,為農村農業的振興提供智力支撐和強大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下,數以萬計勞動者無不充滿奉獻,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黨為國為人民艱苦奮斗。這個社會需要“大數據”“智能”“疫苗”等科技勞動者,更需要“清潔工”“護工”“志愿者”等樸實的勞動者,農民工學生從農民中來,更應該了解勞動的艱辛與收獲,更應該成為勞動精神的弘揚者,成為新時代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