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朝,崔 強,姜立民,張英楠
(1.吉林農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2.長春盈佳外國語學校,吉林 長春 130118)
一直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各級政府和高校極為關注的重要教育環節。2019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1]。2020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再次強調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全國有農業類高校79 所,每年有近25 萬名農業類高校畢業生走向就業崗位。通過系統研究,發現了農業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教育的具體瓶頸,創新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模式和思路已迫在眉睫。
A 高?,F有學生數1.9 萬,2020 年本科畢業生數3 800 人,截至2020 年9 月,本科學生初次就業率為86.06%,較2019 年下降了近6.5%。根據統計,2020 年本科畢業生中51.29%到企業就業,較2019 年下降了近16%;國內外升學31.8%,較2019 年上升6%;公考2.43%,較2019 年下降1.8%;創業0.54%,較2019 年下降了0.3%。下面就以上畢業生就業創業方向的四個角度,具體分析A 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瓶頸。
2020 年,不論是對于農業企業生產和運營還是人才招聘和持續發展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2]。1)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農業企業發展也逐漸向信息化、現代化方向轉變,導致部分中小型農業行業企業不得不終止經營或是進行重組合并。2)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對農業企業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導致企業產品推廣、銷售受到阻礙。這些因素是影響農業企業人才輸入的直接原因。
對于農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來說,其就業創業能力則是影響其企業就業的間接原因。目前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已經從原有的硬性專業要求逐漸向學生的綜合能力轉變。由于目前學生對企業工作生活的認識同企業真實運營、管理狀態的差距較大,導致畢業生與企業之間出現銜接“盲點”?,F在學生的主要特點是:學生主動性差、責任心不足、誠信認識不強等。這些不足也正是農業院校對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工作的著重之處,通過建立針對性強的定點、定向教育,實現在校期間企業文化、運營、管理模式、狀態滲透,以及有效的政策推進,盡快實現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
數據顯示,A 高校2020 年升學率較往年增長了近6%,新增考研學生230 人左右,其原因是由于目前碩士研究生擴招以及學生繼續深造的熱情高漲;但也有部分學生有躲避就業、緩就業而進行的嘗試性報考。據統計,目前A高校研究生報考率在55%左右,棄考率約為3%左右,從升學率來看,成功率仍然較低,從一定角度說明學生對升學的學習策略、方法和自信心還有部分不足。從整體就業率來看,升學率占總就業率的1/3 左右,因此對于升學學生進行專項教育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
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對于畢業生來說也是就業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教育引導過程中缺少在校期間的有效實施和鍛煉,導致部分有公考意愿學生并不能如愿“中榜”,因此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應重視此類學生的對應性教育。
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直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在高校、企事業單位中實施和推進,但從數據中看,高校畢業生從事自主創業仍是較少部分,且創業成功率不高[3]。因此,在高校進行傳統就業創業教育的基礎上,還應依托農業院校的特色引導學生在創新創業類競賽、模擬訓練等實踐鍛煉中進行有效的創業能力提升,為有創業熱情的同學搭建探索平臺。
通過以A 高校為例分析了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教育工作的現狀、趨勢及具體“著力點”,探索研究出了以政策指導、落實有章、覆蓋全面、分期適時、掛職鍛煉、競賽提升的“六舉措”就業創業教育模式,擬對農業院校就業創業教育和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提供一定參考。
通過對省域內農業相關基層事業單位進行調研,結合省教育廳、人社廳積極推進,探索出政府層面的“訂單農科生”招生政策,為學生提供學費減免等形式的鼓勵政策,并與地方基層農業相關事業單位簽訂畢業后就業協議,實現定向培養、定點就業。農業院校探索以“訂單班”為教育方式,聯合區域農業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在學生大學三年級、四年級實施專項課程開始和教學大綱調整,充分為企業培養定向人才,確保學生高質量就業。探索以“激勵政策”為措施的就業服務效果獎勵制度,落實到輔導員、專業教師、系部等層面,充分夯實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基礎條件。
建立以學校、二級學院等層面的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將政策落實、監督、評優等工作作為各級領導的“一把手”工程,制定并實施相關就業創業工作計劃和具體試行辦法,充分將相關政策進行適應性調整和實踐。并建立年終考核評價體系,表彰先進、查找不足,破除由政策到落實“最后一公里”。
以學校層面建立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教師聯盟[4],通過對學生開展年級層面、專業層面、班級層面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指導,實現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措施全覆蓋。并利用二級學院就業創業領導小組成員與負責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入交談,了解學生就業心理、求職意向、工作心態以及面臨的壓力等問題,摸清畢業生就業意向。倡導學生針對自身特點在就業、考研、報考公務員、創業等方面科學權衡,找到適合的途徑合理安排畢業去向。實現全員、全口徑促進就業創業教育效果優化。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學生在校期間就業創業教育,提供不同時期的就業政策指導、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心理指導和就業需求、意向調研。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講座,及時、準確地傳達國家、各地區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邀請企業導師進課堂,講解企業需要畢業生具備的能力。利用線上調研軟件,進行學生就業需求、就業意向調研,研判和探索疫情影響下的大學生就業途徑,從“面”調研到“點”指導,穩步提升就業工作服務質量和成效。
建立規范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立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網,安排黨員、學生干部作為聯絡員,力求就業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達到每一名畢業生。適時通過單獨談話、線上定點交流等形式,為未就業學生提供專項指導,建立公考交流微信群、企業就業學生交流群,建立未就業畢業生就業動態登記冊,提供延續化就業服務[5]。學生畢業期間,開展畢業生主題教育活動,營造“今天是畢業生,明天是校友”的氛圍。
在原有建立的優質企業、校友企業資源庫的基礎上,多方聯系推薦學生在大三、大四期間進行企業掛職鍛煉,有效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并積極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合作意向關系,安排專人負責接待和處理用人單位的來訪和來電,建立掛職鍛煉評價體系,培育典型進行廣為宣傳,擴大覆蓋面。
通過組建校級、院級創新創業園區,評選優質學生創業企業入園進行產業化孵化,并通過建立就業創業類競賽指導教師團隊,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并建立學校、學院各層級競賽獲獎獎勵機制,充分利用競賽機會凝練、改進、檢驗學生創業項目。充分結合學校、學院教師科研成果,將農業生產、種養殖等產品轉化為學生創業的“落腳點”,以農為背景與線上、線下營銷、推介為途徑,打造“優質農品”品牌,為學生畢業后依然從事創業項目提供基礎。
通過對農業院校畢業生特點、就業形勢等方面研究,以A 高校為研究背景進行了具體探索,研究出了建立以政策指導、落實有章、覆蓋全面、分期適時、掛職鍛煉、競賽提升的“六舉措”就業創業教育模式,實現就業、升學、公考、創業的“四角度”學生定向教育體系,以區域政府政策引導和校、企聯合培養等模式進行創新教育模式,實現在學生入學即就業的模式探索,有效將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工作前移,保障學生就業質量。并根據學生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教育工作舉措,分段了解、分層分析、分類指導,有效將就業與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將學生培養教育和教育工作者能力提升、團體建立相結合,新形勢下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適應性發展,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提供基礎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