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 藍鍇 曹順旺 徐寧 黃憲章
1廣東省中醫院檢驗科,廣州 510120;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學院 510006
《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 年4 月13 日發布(文件編號為教技〔2018〕6 號);文件提出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引入“平臺+教育”服務模式,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持系統,逐步實現資源平臺、管理平臺的互通、銜接與開放,建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原因,線上教學模式逐漸得到了推廣和接受,同時不同線上教學模式的探索也極大推進了教學信息化改革的進程,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慕課、專業資訊和信息網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信息化的開放性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質特征,它使得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能為全體學習者共享,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檢驗儀器學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的重要橋梁課程,同時檢驗儀器學本身也是一門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課程,傳授的內容很多都與實驗室的信息化建設密切相關。但傳統的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BL)的教育模式對于本門課程的限制較大,每節課的跨度較大,課程之間聯系較少,每次課程內容較多,課時卻相對較少,既往的LBL 大課教學模式類似于填鴨式的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參與度很低,教師的課堂互動也偏少,迫切需要進行教學形式的改革。而當下借著疫情下教育信息化的東風,正好可進行檢驗儀器學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探索。目前國內已有許多院校對檢驗儀器學這門課程進行了信息化改革的手段探討,也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在結合自身教學條件,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借鑒他山之石的基礎上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課程信息化改革嘗試和探索。
由于檢驗儀器學的每個章節的內容比較獨立,而微課能把學習內容以碎片化形式進行呈現,因此將微課融入線上教學的前端作為儀器學課程信息化改進點,將每章節相關微課內容提前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各類終端學習。根據問卷調查,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學習的需求高達81.9%,再將前端學習結合線下的理論課堂教學,豐富教學模式。通過分析儀器學的各章節內容,除外緒論和最后的專題討論內容,每個章節均由任課老師或者本專業資深老師制作不同的微課,采取PPT 配合動畫和老師講解,時間10 min,講解理論課章節中的一個難點問題或者背景介紹,既可以提前讓學生對下節課講解的內容有個預習,又可以對其中的難點問題有所準備,當線下理論課再次講解時更容易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實踐教師課堂教學效果體驗改善很明顯,學生掌握速度加快,學生反饋也很積極,微課的接受程度很高。
目前網絡慕課系統之中還沒有較為全面的檢驗儀器學的慕課課程,因此在檢驗系內組織檢驗儀器學課程的微課比賽,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積極性,制作每個章節重點內容的微課進行競賽,將微課比賽的作品作為課堂教學的線上前端學習的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和線下課的需要進行補充和改進,然后利用有效的資源將優秀的微課成果上傳到慕課的網站進行推廣。
通過微課的比賽既能促進課程前端的信息化改進,又能鍛煉教師隊伍、不斷豐富課程前端微課的內容。
充分利用微課的成果,通過微信和校園網的方式將每個章節篩選出的微課對應地每次課前推送到學生的終端,讓學生通過線上的形式完成課程的預習,可以讓學生充分享用信息化帶來的福利,實現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為了充分體現線上學習的效果,在線下教學的前10 min 作為學生展示時間,讓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難以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在接下來的教師講解過程中需要靈活調整時間,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講解前面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對于淺顯易懂的問題則不需要贅述,極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課堂理論教學時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源網址,并根據提供的課外資源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能有渠道去自學和拓展,讓教學的形式能進一步外展多樣化,學生也能從中找到挑戰和樂趣。
每次課堂結束前5 min 利用問卷星平臺二維碼把本節課課程內容精煉為幾道題推送給學生,讓學生掃碼快速作答,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情況,期末匯總作為平時考核成績,對學生也起到督促的作用。
這種線上和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極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學生的反饋也非常積極,成果呈現形式也更多樣化。
檢驗儀器學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就是在儀器旁邊進行儀器具體結構和原理的講解,我們通過有限的條件嘗試了這種現場教學的教學效果。由于大部分檢驗儀器的價格比較高,儀器體積較大,因此嘗試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選取了體積較小、價格較低的檢驗設備,如尿液分析儀、加樣槍、POCT儀器,帶到線下教學作為教具展示進行講解,這樣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體驗現場儀器實物操作的效果。第二,帶學生到檢驗科進行各個亞專業系列儀器原理和結構的現場講解,并進行演示和實操,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只在臨床微生物儀器和技術教學課程的教學和展示課程上進行了嘗試,學生分組進入檢驗科實驗室,實物操作、親身體驗,效果非常明顯,學生興趣濃厚,內容也掌握得更牢固。
現場教學的形式對沒有實驗課的理論課教學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也是線下教學的信息化的過渡形式,混合式教學需要有線下新形式的補充。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現場教學形式有86.4%的支持率。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將現場教學的形式搞得更多樣化,充分融入信息化的元素,比如虛擬實驗室等。
對于檢驗儀器學教學方式信息化的探索效果很好,但對任課老師是一種考驗,前期的備課任務增加,線下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反饋和難點進行教學內容調整的快速反應能力要求提高,通過探索需要增加和培訓能勝任的任課老師數量。對于教學醫院醫教研任務一肩挑的科室和老師更是一個大的挑戰。因此,在全面實施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儲備,尤其是微課的質量和數量,師資的能力和培訓,同時拓展教育的嘗試不能增加學生的負擔。現場教學的第一種形式是較為傳統的方法,由于課堂學生較多,部分學生的體驗不佳,而第二種形式教學效果很好,但由于條件的限制推廣難度較大;因此,在最后的專題討論課程中推出了虛擬實驗室展示的方法,讓學生短時間體驗臨床檢驗不同類型儀器及流水線運行全流程和主要構造,主要通過長視頻和動畫配合教師的現場講解方式來呈現,這是將信息化成果作為現場教學的重要補充;需要提前掌握學生擁有信息化終端條件,要確定信息化措施的落地情況,避免部分條件不允許的學生受到影響,據調查學生智能終端擁有率已達到99%,能讓教學改進順利開展。探索前期詳細的設計和教案準備很重要,根據每節課的內容指定適當的信息化手段和現場教學的教具確保課程順利開展。
線上和線下教學互相融合,同時又將信息化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融合到線上和線下教學之中,從而讓信息化能全面融合到不同形式的教學之中,最終形成不斷完善的檢驗儀器學信息化教學新模式。
作者貢獻聲明:羅強、藍鍇、曹順旺提出論文構思及撰寫論文;徐寧總體把關;黃憲章審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