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學者劉擎在一篇文章里,談到“忍受枯燥”這種能力,特別有道理。他說:人如果在娛樂文化的背景下成長,他們忍耐沒有笑點、沒有興奮、沒有生動言談方式的時間會非常短。他們的閱讀能力也會下降,手機上短平快的東西破壞了深度閱讀能力的養成。我們的大學模式是建立在20世紀中葉的文化環境里的,假設你能專心致志地讀書,能夠忍受看似枯燥實則有深度的內容,肯定會很有收獲。但現在整個文化環境改變了,人們對“枯燥”的忍受力普遍非常低。
確實,生活在消費主義和娛樂化環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慣壞了。人們熱愛爆梗、段子、金句、笑點、包袱帶來的感官刺激,習慣被消耗自己時間的娛樂文化喂養,學習感官已經鈍化,進入不了越過枯燥門檻去深度學習的境界。學習越來越依賴如社會學家伯格曼所說的各種裝置范式,這些閱讀裝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幫你消除各種“枯燥”,將費力的文字轉化成輕松的視聽語言,植入笑點。人人面前有一臺可供隨時切換的電腦,這些讓你從枯燥中解放的學習裝置,實際上已經改變了學習的性質,讓學習成為一種信息消費的景觀。這種“學習景觀”生產著讓人躁動和焦慮的欲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識思想去馴服欲望,并讓人安靜下來。
能真正滋養一個人的事,往往都帶著某種枯燥,需要學習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寫作的開始,是枯燥的。閱讀一本經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課堂,是枯燥的。創新、創造的過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道門檻,是為不學無術者、浮躁者、消遣者設置的障礙。越過這道門檻,沉浸其中,才能慢慢獲得愉悅。精彩不是一個“被動獲得”的結論,不是通過別人的喂養,一下子就引起你的興趣,而是在孤獨靜觀、克服枯燥后先澀后暢,在讀懂讀通,習得新知,打消困惑后所獲得的知識愉悅感。
寫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學生跟我說,之所以不寫,是因為沒有靈感,等有靈感的時候再動筆。我說,哪能這么被動地等靈感?你得現在就思考和動筆。開始肯定是枯燥的,我的經驗是,如果克服了前30分鐘的枯燥,逼著自己動筆,想著想著,就會進入狀態并找到靈感。一氣呵成的感覺,很少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克服開始那30分鐘的枯燥過程中醞釀出來的。
閱讀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讓自己慢下來。再深奧難讀的書,克服了前30頁的閱讀痛苦,慢慢就讀進去了。前30頁往往是作者設的障礙和門檻,一個優秀的作者也在尋找優秀的讀者,絕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個不學無術的人糟蹋。很多人的問題在于,容易被書的標題吸引,卻連30分鐘的閱讀耐心都沒有。那些讓人很舒服、不斷點頭的輕松閱讀,往往是重復你既有認知的無效閱讀,要想獲得認知增量,需要艱難的“入境”,需要燒腦的堅硬閱讀。
上一門好課時常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聽學生說,某某課是好課,老師善于講段子;某某課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艱澀的推理。我說,判斷一門課的好壞,絕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鐘內吸引我”的消費者自負去判斷,那是對好課的侮辱。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需要這門課去完善知識體系,提升自己的思想。學生與老師不是“我花錢讓你教我知識”的消費關系(流行的知識付費異化了教育關系),身心投入學習過程才會有收獲。其次要有忍受枯燥的心理準備,投入和參與進去。
知識的傳授本身就帶著枯燥,邏輯推理,方法訓練,批判性思考,都需要自己琢磨、分析、深思、質疑、否定才能內化,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投喂。
枯燥是一道門檻,有人越不過門檻,睡著了,或者被電腦上的綜藝和手機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謀殺了時間。優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鐘的枯燥,沉浸到寫作、閱讀和課堂之中,日積月累,就有了學渣與學霸、人手與人才的分別。所謂優秀,絕不是耍機巧的小聰明,而是有強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聰明人下笨功夫,越過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識高處的結果。
什么是拖延癥?我在課堂上跟同學們分享過克制拖延癥的方法:忍受10分鐘的枯燥,就戰勝了拖延。做迎合自己欲望的事,從來不會拖延。容易被拖延的事,開頭往往有一定的枯燥性,立刻著手去做,10分鐘邁過去,接受了這個事情,進入做事的“心理場”,從中享受到成就感,受到“行動正反饋”激勵,就停都停不下來了。
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克服枯燥的過程。運動時學英語,坐地鐵時讀書而不是刷短視頻,睡前讀幾頁書而不是刷短視頻,會議間隙寫幾段文字而不是刷短視頻。有了想法立刻記下來而不是“等會兒記下來”,多個動作,動筆去記,而不是相信記性或指尖。剛開始總有點枯燥,積累一個月,回過頭去看,有了受益感,進入身體本能,就成習慣了,會讓你終身受益。
專業訓練的過程,哪一個不是克服枯燥的過程?史學家桑兵說,長時間不斷重復的、枯燥乏味的基礎性練習,是從培養興趣逐漸變成內行的必由之路。彈鋼琴,學歷史,讀哲學,讀文獻寫論文,寫一手好字,成為專家,每一項令人景仰的成就,每一個受到業內外肯定的專業人士的背后,都經歷過常人無法忍受的枯燥。你看到的有趣好玩,那是別人專業積累之后游刃有余的從容駕馭。創新,不是腦袋一拍靈機一動,新點子就來了,那是枯燥的重復實驗、頭腦風暴、文獻輸入、失敗沮喪、爬起來繼續干等不斷累積的產物。專業學習和訓練,本身就包含著克服外行人無法忍受的枯燥,讀普通人永遠不會讀的東西,做一般人受不了的重復訓練,從而擁有不可替代的專業資本,超越“人手”,成為“人才”乃至“人物”。
很多時候,人們對“有趣”的追求中隱含著不愿投入忍耐枯燥的沉浸過程,想一下就抵達“感官的愉悅”,這是膚淺之源。所以我覺得,應該珍惜那些考驗你枯燥忍耐力的挑戰,警惕迎合和喂養,積累從容駕馭各種挑戰的資本。如今很多所謂的“學習”,已經脫離了對真知的求索而成為保健式按摩。營造知識得到幻覺的商業娛樂,不是讓你克服枯燥去獲得新知,而是迎合著你“厭惡枯燥”的惰性,把需要硬啃的知識,再生產為表面有趣卻失去原有營養的“知識點”“金句”“成功學雞湯”。實際上這不是滋養,而是娛樂工業對你的消耗。
我常跟學生講,學習就是學習,娛樂就是娛樂,想娛樂,那就好好玩,投入地玩。學習就是學習,不要機巧地偽裝,美其名曰“娛樂式學習”。讀書,盡可能去讀嚴肅的文字,讀經典原著,在孤獨的沉浸和默讀中收獲新知,并通過“輸出”去固化它,在克服枯燥中獲得一手的、上等的知識,而不是等著別人把你當寶寶,喂那種添加各種甜味劑的“知識營養品”來哄著你、慣著你。
(若 若摘自《中國青年報》2021年11月2日,劉 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