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郭鵬
特色小鎮,特別是旅游類特色小鎮建設,離不開當地群眾的支持,所以,項目建設方面的信息,應該盡可能多地向當地群眾公開、宣傳。
但是,有的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甚至直到被取消創建資格,當地群眾對項目性質及進展都一無所知,很明顯,這就是把當地群眾看成了和建設項目無關緊要之人、一群“看客”。
在山東濟南馬山鎮的“國際慢城”特色小鎮,項目周邊有不少村民對該小鎮的情況知之甚少,項目在今年初被撤銷特色小鎮創建資格一事,竟然是從我的嘴里剛剛得知。
同樣,在濟南的孫耿街道“有機食品小鎮”,當地公眾對這個號稱要打造農旅融合的項目也是“完全不熟悉”,對細節“一問三不知”。更有群眾直言:“孫耿要打造旅游業?這不是糊弄人嘛!”
當地群眾對項目不了解,自然就會產生誤解。這看似是缺少溝通和缺少宣傳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建設方看待當地群眾的態度問題。
“特色小鎮的建設和運營,必須以人為本。”這句話是特色小鎮建設領域的一條金科玉律,但在一些項目的建設方眼里,以人為本里的“人”,僅僅是將來會掏門票錢的游客,因為游客會帶來經濟效益,但是他們偏偏就忘了,當地群眾才是小鎮項目落成后的第一撥游客,更是和項目休戚與共的共同體。
不能很好地與當地群眾融為一體,特色小鎮建設方自然會與當地群眾缺少溝通,勢必不能全面了解當地群眾的真實看法和建議,雙方也容易因為一些小事情而大動干戈。
所以,杜絕“以游客為本”“以利益為本”的思想,真正讓當地群眾參與到項目建設中,這才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