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刁新育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這是總書記著眼經濟、社會大局、大勢,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指示要求。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各地依托種植、養殖、林業和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村文化等鄉村資源,積極發展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以及各類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鄉村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增加農業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
一是鄉村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各地依托種植、養殖、林業和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村文化等鄉村資源,積極發展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以及各類生產生活性服務業,豐富了產業類型,拓寬了就業渠道,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的要求,唱響鄉字號、土字號的品牌。截至2020年底,一村一品示范品類3274個,發展鄉村特色產品和能工巧匠2100個,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入推進,引導加工產能向糧食等主產區布局,促進就地加工轉化,逐步改變農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流通的格局。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23.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4: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8%,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3萬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建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休閑觀光、鄉村民宿、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旅游旅居設施。
鄉村服務業創新發展,農資供應、病蟲防治、物流配送等服務業加速轉型升級。2020年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6500億元,農村網絡銷售額也突破1.7萬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了3000億元。
二是農村產業融合,通過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元素,促進產業深入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的態勢,把產業的增值收益、就業的崗位留在了農村,留給了農民。融合主體大量涌現,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做大,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2020年全國縣級以上農業農村部門認定的農耕企業達到9.3萬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547家,全國依托當地龍頭企業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5萬家。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超過7000個。
鄉村產業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增加農業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
融合的業態層出不窮,“農業+林牧漁”發展綜合種養等循環農業,“農業+家庭”發展中央廚房、惠民農業等延伸型農業。2020年主食加工主營業收入達到3.2萬億元。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產業,發展創意農業、民宿、服務等康養農業,發展智慧型農業,融合載體豐富多樣,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園、農業綜合體、特色小鎮大量涌現,各類鄉村產業園達到1萬多個。
三是與小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支持企業與農戶通過訂單方式建立原料購銷合同,帶動農戶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訂單比例達到55%,簽約農戶營業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以推廣利益分紅機制,合作社與農戶建立“訂單收購+分紅”“保底收益+分紅”“土地租金+務工工資+管理費用”等方式,構建生產聯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支持股份合作,農戶與農民合作社建立股份合作關系,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抱團發展。
四是農村創業日益活躍,制定并落實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綜合措施,吸引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返鄉、下鄉、入鄉創業,創業的規模明顯擴大。2020年返鄉和入鄉創業人數達到1010萬,比上年增加160萬,首次突破1000萬。帶動農村新增就業崗位也超過了1000萬個。此外,土專家等鄉村創業人員達到了3150萬,創業層次也不斷提升,返鄉、入鄉創業項目中,60%以上具有創新因素,85%以上屬于一二三產業融合類項目,特別是55%運用了“互聯網+”等新模式,促進了直播直銷等業態快速發展。創業的領域也不斷拓寬,正由最初的種養殖業向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家政養老、鄉土特征手工等轉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析,2020年鄉村就業人員41.5%來自鄉村二三產業。
未來,我們要順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個新要求,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主題,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以鄉村休閑旅游為重點,拓展農業的多功能。以農村電商為重點,拓寬市場渠道,構建“產+銷”貫通、農文旅融通、科工貿聯通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