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良
【摘要】本文以“文化育人”的辦學思想為突破口,從價值引領、策略引導以及評價促進三個方面建構高中學校傳承“孫中山精神”的策略體系,使得“孫中山精神”真正得以賡續,從而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真正人才,助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關鍵詞】高中學校;孫中山精神;三維思考
“孫中山文化”作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華夏子孫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把孫中山先生作為振興中華的一面旗幟,吹響了實現民族復興的號角。我們應當賡續“孫中山精神”,砥礪前進,擔當使命,在新征程上鑄就新的偉業。
中山紀念中學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學校,位于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是由孫科秉承其父孫中山先生“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的遺愿而創辦。因此,中山紀念中學研究孫中山、傳承“孫中山精神”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便利的資源。
2017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新方案確定了普通高中的三個培養目標,其中第一個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奮斗理想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對中學生很有教育意義,因此,對“孫中山文化”的繼承、對“孫中山精神”的傳承有助于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作為一所紀念孫中山的學校,如何傳承“孫中山精神”,從而使“孫中山精神”在高中校園落地生根,使學生成長為有文化、有風骨、有精神的真正人才,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問題。
一、培育學校文化,價值引領
通過孫中山故事的歷史敘述、校史考察,中山紀念中學提煉出“文化育人”的辦學思想,具體就是以“孫中山精神”為引領,以“紀中文化”為內涵,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孫中山精神﹢文化素養﹢國際視野”的育人格局,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以及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紀中人。學校“文化育人”的辦學思想可以作為我校傳承“孫中山精神”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文化育人指的是用先進的學校文化培養有文化的人。而“有文化的人”首先是指有“文化素養的人”,即能夠使用文字符號完成某一任務或達成一系列特定目標的能力;其次“有文化的人”是指有道德的人,學生只有具備了基本的德行,才能通過學校教育塑造成為一名符合社會期望的合格公民;再次,“有文化的人”指的是有創新能力的人,即能夠利用現有的知識提出有別于常規的建議或看法,進而改造或創造新的事物并獲得一定效益。
“孫中山精神”指的是孫中山在革命歷程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學習孫中山先生的四種寶貴精神: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孫中山精神”博大精深,這四種精神應為孫中山先生最核心的意志、品質。
高中學校傳承“孫中山精神”具體是指通過某些策略使“孫中山精神”在校園落地生根,使“孫中山精神”成為學校的核心文化,成為學校師生獨特的精神標識,成為學校最鮮明的文化性格,成為學校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在厘清“文化育人”“孫中山精神”及“傳承孫中山精神”的概念的基礎上,我校提煉出“天下為公,敢為人先”的核心價值觀,學校通過引導師生增強對價值觀的認同,使之成為師生不竭的精神追求。
理解價值觀是踐行價值觀的基礎。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學習相關文獻,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以及孫中山的成長經歷、革命歷程;通過孫中山故事的歷史敘述、校史考察,理解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成立孫中山研究小組,定期分享研究成果,并在校報《紀中人》發表;聘請孫中山研究專家來校開設講座,宣講“孫中山精神”。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全校師生真正理解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并將其根植于心中。
二、完善策略體系,有效引導
從教師角度、學生角度和課程角度三個維度建構高中學校傳承“孫中山精神”的策略體系。
(一)教師角度
1.以培訓為手段,引導教師了解孫中山,了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和精神脈絡。
2.以研究為突破,引領教師開展關于“孫中山精神”的研究活動,深入理解“孫中山精神”。
3.以教材為載體,組織開展關于“孫中山精神”的教學比賽活動,傳承“孫中山精神”。
(二)學生角度
1.引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以及孫中山的成長經歷、革命歷程。通過開展知識競賽的方式了解學生自學的情況,同時通過競賽鞏固相關知識。
2.成立孫中山研究小組,小組成員討論確定研究方向,進行課題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為小論文和研究報告,并采用報告會的形式和全年級的學生分享研究結果。
(三)課程角度
1.顯性課程
(1)文化課程
編寫校本教材《孫中山》,使“孫中山精神”的教育成為全校的一節常規課;開設“孫中山影像課程”進課堂的特色課程;開設有關“孫中山精神”的班會課,利用班會課的陣地對學生進行“孫中山精神”的教育;選擇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的研究進行指導,同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關于孫中山的講座;聘請孫中山研究專家來校開設講座,宣講“孫中山精神”;聘請崇德行善的校友和家長來校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和對社會做貢獻的舉措。
(2)活動課程
通過開展和孫中山有關的讀書會、觀影、故事會、演講比賽、辯論賽、舞臺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并傳承“孫中山精神”;通過參觀孫中山故居、黃花崗烈士陵園以及廣州起義舊址紀念館,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
2.隱性課程
通過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育。以“孫中山精神”為依托提煉學校核心文化以及校風、教風和學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黑板報、櫥窗等校園的環境文化對全體學生進行“孫中山精神”的熏陶;通過設立孫中山紀念日(孫中山誕辰)讓全體學生在緬懷偉人孫中山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孫中山精神”的感染;編寫歌曲《我們的孫中山》,全校學生學唱,用歌曲的力量進行感化和教育。
總之,本策略體系主要是從教師、學生以及課程的角度分課內和課外兩個場域開展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通過編寫校本教材、上主題班會課等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孫中山精神”,而后在課外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如,閱讀、觀影、演講、參觀孫中山故居、參觀辛亥革命舊址等,讓學生把“孫中山精神”內化于心。從課內到課外,從學習到實踐,建構科學系統的傳承“孫中山精神”的策略體系。
三、建構評價體系,評價促進
評價體系重點從博愛精神、責任意識、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用問卷、測試卷、量表、評語等評價工具對學生進行評價。建構評價體系的目的是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在對學生傳承“孫中山精神”的情況進行評價的同時促進學生對“孫中山精神”的理解和傳承。
附評價指標體系:
我校從學校文化的價值引領、策略體系的引導、評價體系的促進三個方面,使“孫中山精神”在校園落地生根,發芽開花,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能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優秀人才,助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