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金爽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與實踐、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以此為學生提供便于觀察和理解的機會。數學來自生活,在數學教學方面,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并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能力培養;創設情境
一、概念界定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更生動形象的、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教育方法。情境教學法主要在于激發學生的感情。例如,模范、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課堂游戲、角色扮演等,都是將教育內容放在具體形象的意境中,其中也潛在地存在著變化的暗示作用。目前,創設情境的途徑初步歸納為: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六種。
二、運用情境教學時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觀念陳舊
由于教師隊伍更新換代較慢,部分老教師對于新的教學觀念接受程度較低,對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不夠熟悉、熟練,往往在備課過程中創設脫離知識點,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
(二)教學實物選擇不當
數學的學習是抽象的,尤其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空間圖形、公式、概念上的理解就更加有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實物教學以輔助學生掌握新知,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非常重要。但有些教師在選擇實物輔助教學時過于花哨,學生們在視覺上受到強烈的刺激。可想而知,學生的注意力便會集中于此,忽視了本節課該掌握的重難點。
(三)多媒體運用不當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尤其對于教學,豐富的素材、有趣的動畫為數學課堂增添了很多樂趣,但有些教師對于素材的選擇過于“貪心”,從一節課的開始到這節課的結束,完全依賴多媒體,黑板上除了有本節課的標題,幾乎再無其它重點知識。由此可見,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記憶微弱,基本沒有掌握本節課所學新知。
(四)脫離生活選題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但有些教師為了更好地體現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創設了學生并不熟知且沒有經歷過的生活情境。這樣的情境,學生們融入不進,相反,還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又如,有些教師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學生們在此情境的引導下興趣極高,課堂表現得非常活躍,但課后,學生們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卻難以掌握。可見,這樣的數學情境忽視了數學知識,嚴重地偏離數學課堂的本質。雖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但卻掩蓋了數學味。
在課堂上,應試圖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在他們所知道的現實世界中體驗數學并理解數學。但在教學時,往往急于傳授知識,所創設情境沒有達到使學生產生求知欲的作用。那么,該如何更好地創設有效情境呢?
三、創設有效課堂情境的建議
(一)加強理論學習
“終身學習”是作為教師應有的基本素養。無論身處什么階段,對于教師來說,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理論學習、聽課學習等的過程中不斷接納新的教學理念,結合自身的風格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融合,慢慢掌握情境教學的精髓。
(二)正確選擇教具
“在數學課程中,應當重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數感。”這是《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的。由此,在課堂上,我們應選擇恰當、合理的教具以輔助教學。如,筆者在教學《角的大小比較》一課時,由于學生常常有“邊越長,角越大”的錯誤想法,經過幾輪試教后,筆者制作這樣一個教具:利用圓規和天線,制作一個“可伸縮”的活動角,課上給學生演示角的變化情況以此比較角的大小;課后,將教具放在學生手中,親歷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這樣下來,學生們印象深刻,掌握扎實。
(三)創設激趣情境
強烈的好奇心、善于動手是小學生的天性,因此,在新課學習前創設一個極其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在新課前播放簡短的視頻、做一個簡單的小游戲等。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筆者創設了一個講故事的情境: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是……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什么故事嗎?學生們從這個故事情境中聽出了規律,因此都情緒高漲地講起故事來。在這樣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興趣濃厚的氛圍中展開了本節課的學習,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筆者利用軸對稱原理搜集了很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圖片,做成小視頻在課前播放給學生欣賞,欣賞后問學生:“從這些美麗的圖形中,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會說:“這些圖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圖形的兩邊都是一樣的。”追問:“那你知道這樣的現象在數學中叫什么嗎?學生對此展開激烈的討論,暢談想法,適時進行新課的學習。”
通過這樣,將學生們喜歡的身邊的事物和學生們喜歡的動畫結合起來,創造教育環境,把解決某個問題的愿望轉化為新課的認知興趣,學生有著濃厚的興趣,是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最大動力。這樣一來,看似“乏味”的數學知識,就變得易學易懂了。
(四)創設合作情境
數學起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生活中可以發現許多必須解決的新知識和新問題,數學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需要學生在自己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加以運用、理解和支配,而不是僅僅在教授的解釋中獲得。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問題情境活動是讓學生在聽、看、說、想、做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像這樣,讓學生參與問題情境,有利于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從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的轉變。比如,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講授《認識物體》這一內容時,組織學生合作,四人一組進行交流和操作,讓學生一起搭建積木(立體圖形模型),感受操作過程中物體擺放的不同形式,然后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觀察和分類,將其分為四類,引導學生事先理解這些形式,然后抽象出直觀的立方體、立方體、圓柱和球的三維圖像;然后讓學生觸摸,再次感受立體圖形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立體圖形的特征。學生們經歷了觀察、分類和圖像形成的過程,加深了對不同形式物體的理解。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為了更好地理解“1元=10角”,在課中,筆者組織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模擬超市購物。如,買1元的筆記本、5角的橡皮擦等,通過數出10角的活動,抽象出“1元=10角”。同時,讓學生在“付錢”“找錢”的活動中,積累豐富的購物經驗。基于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他們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熟知,因此,在課后,筆者布置學生去超市購物、菜市場買菜等活動,切實感受人民幣在生活中的應用,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緊密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實踐價值。
(五)創設故事情境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愛聽故事,因此,將知識融入有趣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采用創設故事情境這種方式,學生的情感最投入,注意力也容易被集中起來。如,特級教師華應龍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速算法》一課時,是通過講故事來導入的:高斯是德國數學家,他從小就非常喜歡數學。在他10歲那年的時候,老師出了一道題:1+2+3+4+5+……+99+100=?當別的同學都在動筆計算的時候,10歲的小高斯卻已經得出準確答案“5050”,老師和同學們都感到驚訝。你們想知道高斯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嗎?原來,他采用了簡便方法進行計算。后來,高斯成了一個大數學家呢!你們想知道高斯用了什么簡便方法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加減法的一些速算法》。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構建了故事與所學知識之間的橋梁,增進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從而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計算方法,花費的時間大不一樣,要學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來提高計算速度。
又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結合信息技術,筆者從網上找了一些關于“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視頻簡介資料,在課前播放。學生們在視頻中尋找答案,結合學習單,小組學習后新知不攻自破,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們自主解決問題,扎實又輕松。
(六)創設問題情境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便是創造一定的問題假設,從假設中激勵學生作為主體發揮求知欲望,這一方法便是著名的“蘇格拉底問答法”。如,在教學《表內乘法》(2的乘法)一課時,結合生活中吃飯用的碗筷的情節,筆者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小明和他的3個好朋友一起吃午餐,需要幾個碗呢?又需要幾雙筷子?一共是幾根筷子?由此引入乘法2×4=8(根)。問題是思維的開端,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發現問題,樂于解決問題,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并為之享受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
又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一課時,筆者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揭題模式,明確課題后,組織學生就課題討論:根據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們有了簡單的預習之后紛紛開始提問:圖形怎么運動?是沿著直線運動嗎?可以像小汽車一樣轉彎嗎?可以像風扇一樣旋轉嗎?學生們提出的所有問題,筆者都給予肯定,然后和學生一起尋找答案。學生們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質疑答案、肯定答案的過程,求知欲望濃厚,學習氛圍高漲,參與程度大大提高,對本節課的新知掌握得非常扎實。
四、小結
通過實踐發現,創設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情境,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學習價值。
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是將來學習數學并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合理有效地創設生活教育情境,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更接近學生生活的實際,使學生置身于其中,加強感知,強調重點,突破難點,刺激思考,激發思維,輕松接受新知識。把握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開展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情境教學,能夠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熊允.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情境教學[J].學周刊,2011(17).
[2]李吉林.情境教學典型案例設計與評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華應龍.做一個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16位著名特級教師的專業成長案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4]吳正憲,周衛紅,陳鳳偉.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華應龍.個性化備課經驗(數學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6]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