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佳 吳春元 蘇 明
(1上海市青浦區水產技術推廣站,上海 201700;2上海任屯水產專業合作社,上海 201722)
美洲鰣(Alosasapidissima)屬鯡形目鯡科西鯡屬,又稱美國鰣魚、美洲西鯡,原產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及河流中[1-3]。1998年,上海市水產研究所以原產地采集受精卵的方式將美洲鰣引進國內,并開展了相關養殖和繁育技術攻關,期望填補當時已瀕臨絕跡的長江鰣魚的市場空白[4-5]。2003年前后,隨著美洲鰣規模化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美洲鰣商品魚開始供應市場,此后的市場反應也證明,美洲鰣的引進非常成功,表現為市場需求逐年增長,銷售價格也常年穩定在較高水平[6]。
上海任屯水產專業合作社是上海市較早開展美洲鰣養殖的生產單位,通過多年積累,掌握了一套成熟的美洲鰣養殖技術,并形成了穩定的銷售網絡,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為逐步實現美洲鰣自繁自養,上海任屯水產專業合作社采用全程水泥池親本培育、自然產卵受精的方式,開展了美洲鰣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通過不斷摸索嘗試,最終形成了美洲鰣人工繁育關鍵技術。現筆者擬將上海任屯水產專業合作社形成的美洲鰣人工繁育關鍵及技術存在問題總結分析如下,以期助推美洲鰣人工繁育技術的發展。
美洲鰣的后備親本養殖池一般選擇面積為200~400 m2的水泥池,且要求養殖池最大水深達2.5 m;池內四周連續鋪設納米散氣管,池中均勻設置若干散氣石,以保證池水溶氧量充足。同時,養殖池上配套搭建大棚進行控光、控溫。其中,大棚覆蓋建議采用反光膜,并要求四周棚膜可卷起通風。
集卵池一般選方形、高位水泥池,要求排水口設在池中央,以利用連通器原理,在池外通過插管控制排水開關和水位;池內同樣設置納米散氣管和散氣石,并設置2個造流泵,使池內形成環形水流。同時,備好集卵用的網袋或網箱,要求網片的網孔直徑在1.5 mm以內,網袋長度在1.5 m左右,網箱箱體體積在1 m3以上,以防止卵子被水流沖破。
孵化一般采用圓柱形流水孵化桶進行,通過底部向上沖入的水流使受精卵在孵化桶內不斷翻滾。要求孵化桶與蓄水池連通,蓄水池配備微孔增氧機,并由過濾棉、陶瓷環組成簡易過濾器。在孵化期間,水源水經過篩網過濾和48 h以上的暗沉淀后注入蓄水池備用。水流在蓄水池和孵化桶之間保持24 h不間斷循環流動,確保蓄水池內的簡易過濾器24 h不間斷運轉。蓄水池視孵化量和水質情況每天換水。
苗種培育可采用容積為3 m3左右的圓柱形桶狀容器,容器中部設有排水管,溢流口包裹篩絹網,這樣既便于排水,也可進行微流水養殖培育。培育用水應同樣經過篩網過濾和暗沉淀等處理。
另外,配套一口室外養殖池,用于肥水發塘和培養充足的輪蟲等生物餌料。
鑒于在長三角地區人工養殖環境下,美洲鰣一般于2冬齡后達到性成熟,在第3年的5月初至6月底產卵,故一般在10月至11月,從當年上市的美洲鰣商品魚中選留后備親本,待其經過越冬和次年春季的強化培育后,即可用作繁殖用親本。雌、雄后備親本的選留比例為1∶1.5~2.0,其中雌性后備親本的選留數量可按照夏花魚種計劃產量的0.5%~1.0%進行估算;要求每尾雌魚選800 g以上的個體、每尾雄魚選600 g以上的個體;親本養殖密度為3~5 尾 /m2。
在3月至4月,待水溫回升到15 ℃以上后,美洲鰣親本的性腺開始發育并逐步達到最終成熟,此時要密切關注親本的性腺發育情況(親本發育成熟的判斷方法為:雌魚腹部膨大、手感松軟,泄殖孔膨大紅潤;雄魚可擠出少量精液),并及時將性腺發育成熟的個體轉入集卵池。集卵池內雌、雄親本的數量比例為 1∶1.5~2.0。
美洲鰣促產方法一般采用水流刺激法,即開啟集卵池中的造流泵,使池內形成環形水流,刺激美洲鰣親本產卵、排精。由于美洲鰣親本的性腺分批成熟[7],故在初始階段的產卵量較少,卵子的受精率相對較低,但產卵量、卵子質量和受精率會逐漸提升,最后產卵量又會逐步減少,整個繁殖期一般持續1個月左右,有時甚至長達89 d[8]。
美洲鰣雌魚產卵一般在凌晨開始,故在夜間要逐步加大水流的流速(可使受精卵集中于集卵池中部排水口,有助于提高集卵效率)。雌魚一般在天亮前會產卵完畢,故在清晨便可打開集卵池排水閘門,用網袋或網箱進行集卵。若使用網袋集卵,網袋須水平放置于地面,以利于水流水平沖入,切忌垂直收集;若使用網箱集卵,箱體應保持至少一半浸沒在水中。收集的受精卵應及時迅速轉入盆中,然后用孵化池水反復漂洗數次,分離出雜物、糞便等。
將漂洗干凈的美洲鰣受精卵放入孵化桶中進行孵化,放卵密度約為1 000粒/L。在整個孵化期間,每天安排專人定期、多次檢查受精卵發育情況,如發現死卵或發霉卵的數量過多,應及時將孵化桶的流水暫停,靜置后將其分離出來。在不同水溫下,美洲鰣受精卵的孵化時間有所不同,具體孵化時間和孵化率[9]見表 1。

表1 不同溫度下美洲鰣受精卵的孵化時間和孵化率
仔魚出膜后,再過48 h左右(水溫22 ℃)、待卵黃吸收完全后,即可將仔魚轉入苗種培育容器內,放養密度約為1 000尾/m3。
苗種培育容器中初始水深保持在60~80 cm,隨后兩天逐步加至1.5 m水深,其后每天堅持吸污1~2次,同時換水30%左右。美洲鰣苗種以輪蟲為開口餌料,在生產上要根據美洲鰣親本發育情況和水溫變化情況預估產卵高峰期,據此安排好室外養殖池培養輪蟲的時間,確保苗種開口的高峰期與培養輪蟲的高峰期盡量吻合,以保證充足的餌料供應。同時,經5~7 d的培育,應視美洲鰣苗種的生長情況及時補充枝角類或鹵蟲的幼體。
當美洲鰣魚苗長至長2.0 cm左右時,即可開始馴化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具體馴化方法為:利用美洲鰣魚苗的趨光性,用人工光源將魚苗聚集,然后在聚集點投喂微顆粒飼料。投喂時,視魚苗吃食情況掌握投喂節奏,且投喂后應及時吸污,清理除去沉底的飼料。整個馴化期間,每天安排專人操作,每日堅持馴化投喂4次,并視馴化效果逐步減少活餌料的投喂量,適當增加配合飼料的投喂量,直至魚苗完全馴化成功。馴化成功后,即可將美洲鰣魚苗轉入魚種培育池進行魚種培育。
相較于其他淡水魚類,美洲鰣的卵子受精率相對較低[10],且近年來上海任屯水產專業合作社的美洲鰣人工繁育生產實踐也證明了此問題的存在(據統計,上海任屯水產專業合作社以“一雌兩雄”的配組方式,卵子的受精率在10%~15%之間,這與上海市水產研究所近年來統計的受精率6.68%~15.80%[11]基本一致)。針對美洲鰣卵子受精率普遍較低的現象,每年在開展人工繁殖時,需選留較多的后備親本,然而,美洲鰣的親本在3齡產卵后,飼養到第4年進行再次使用就非常困難。因此,在美洲鰣人工繁育生產中,后備親本的選留和培育成本在整個人工繁育生產成本中占比較高,如能大幅提高卵子受精率,則能相應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有利于美洲鰣人工繁育技術的推廣應用。
長三角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春季短暫,冬季結束后氣溫會迅速升高,很快進入夏季。對于水泥池養殖美洲鰣來說,水溫上升有助于促產,水溫回升到15 ℃以上,美洲鰣親本的性腺即可開始發育并逐步達到最終成熟。但是,在美洲鰣受精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環節,隨著水溫的進一步升高,此時的水溫已略高于受精卵孵化的最適水溫,且在苗種培育階段,水溫能夠保持在苗種生長適宜范圍內的時間也很短,這嚴重影響了美洲鰣的人工繁育效果。此前,美洲鰣育苗生產單位常使用深井水降溫,但這種做法對環境的破壞嚴重,不少地方已明令禁止。因此,如何有效控制美洲鰣受精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環節的水溫,仍是今后長三角地區開展美洲鰣人工繁育的難題之一。
目前,上海市開展美洲鰣苗種生產供應的單位極少,上海市人工養殖所用的美洲鰣苗種大多是從外地引進的,而從外地引進苗種勢必會增加運輸成本,且在運輸過程中易發生苗種死亡、損耗等,同時,由于環境氣候的劇烈變化,還會大大增加苗種下池后的發病甚至死亡風險。因此,在上海市開展規模化美洲鰣人工繁育,實現苗種的本地化生產是關鍵,這樣不僅能大大節約苗種的采購和運輸成本,還能降低苗種的損耗風險,有利于助力上海市美洲鰣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