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軍 齊 文 錢仲倉 李嘉慧
(1臺州市黃巖良軍茭白專業合作社,臺州 318020;2臺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臺州 317000)
茭白(Zizanialatifolia)主要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的沼澤和水田地區種植。臺州市黃巖區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當地溫度適宜、雨量充沛,且河網縱橫,非常適宜茭白種植,故當地茭白產業發展較好,黃巖區也于2010年被命名為“中國茭白之鄉”[1]。據統計,黃巖區雙季茭白大棚栽培面積已達14 000 hm2以上[2],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黃巖區的茭白主栽品種較為單一,且種植年限較長,為避免出現種性退化,亟需加快引進、篩選出夏秋兩季栽培、產量較高的早熟茭白品種。在此背景下,筆者以黃巖區當地普遍種植的茭白品種“浙茭3號”為對照,與引種的茭白新品種“浙茭8號”(認證編號:浙認蔬2020008)進行了熟期、產量和經濟性狀等方面的比較,以期探討“浙茭8號”在黃巖區的種植適宜性,從而為“浙茭8號”在黃巖區的推廣種植提供理論依據。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茭白品種為“浙茭8號”(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臺州市黃巖區蔬菜辦公室選育)和“浙茭3號”(本地主栽品種,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金華水生蔬菜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選育)。
試驗于2020年—2021年在臺州市黃巖良軍茭白專業合作社進行,供試田塊的前茬作物為茭白,土壤肥力中等。本試驗采取大區對比試驗,設1個品種為1個處理,每個品種種植兩個大棚,每個大棚面積在120 m2左右。各品種均在2020年7月10日移栽,每個大棚種植3行,行距為90 cm、株距為110 cm,每667 m2種植673株。各茭白品種在種植期間的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
主要調查記載各茭白品種的熟期(初采期、盛采期、結束期)和殼茭重、凈茭重、肉茭寬、肉茭長等經濟性狀,且各處理區全部收獲測產。
由表1可知,“浙茭8號”的平均殼茭重為124.05 g,比對照“浙茭3號”增加18.69 g;平均凈茭重達91.99 g,比對照“浙茭8號”增加13.88 g。從外觀來看,“浙茭8號”的茭肉粗壯,商品性更好,而對照“浙茭8號”的茭肉細長,外觀異于往年。究其原因:(1)前期溫度過低,茭白生長緩慢,而孕茭期持續高溫,茭白生長過快,造成了畸形茭;(2)茭白在孕茭前需進行培土,以促進茭白孕茭及保證茭白顏色潔白,但本試驗中由于培土期溫度過高,且泥土覆蓋時間過早,導致土壤結塊、擠壓,造成茭白畸形。以上結果表明,“浙茭8號”在黃巖區種植,即使在逆境條件下,仍可正常孕茭,且茭肉潔白、粗壯。

表1 不同茭白品種的經濟性狀
由表2可知,2個茭白品種的成熟期均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均持續26 d左右。其中,“浙茭8號”在3月23日開始采收,比“浙茭3號”推遲3 d,但盛采期基本一致,并不影響茭白上市時間。

表2 不同茭白品種的熟期 (單位:月-日)
由表3可知,“浙茭8號”的每667 m2產量為2 117.5 kg,比對照“浙茭3號”每667 m2增產335.0 kg、增幅為18.79%,且其品質較好、收購價增加,每667 m2產值可達15 881.3元,比對照“浙茭3號”每667 m2增收7 860.0元、增幅為97.99%。

表3 不同茭白品種的產量及經濟效益
試驗結果表明,“浙茭8號”在黃巖區采用大棚種植,每667 m2產量為2 117.5 kg、產值為15 881.3元,且茭肉粗壯、潔白、細嫩、有光澤,商品性好,故該品種在黃巖區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