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林 曹 凡
(1如皋市氣象局,南通 226500;2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南通 226541)
薄殼山核桃[Carya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又名美國山核桃,俗稱碧根果,為胡桃科山核桃屬,是一種世界著名的果、油、材、林兼用的木本植物[1-4]。根據2020年全球堅果產量數據,薄殼山核桃產量僅次于巴旦杏、核桃、腰果、開心果和榛子,市場需求量較高。目前,我國薄殼山核桃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種植區域不斷擴大,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5-6]。
我國沿江地區與薄殼山核桃原產地(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沖積平原)的氣候因素和環境條件(土壤、水分和光照等)相似,故在發展薄殼山核桃產業方面,沿江地區擁有極佳的區位優勢。為此,筆者擬對適用于沿江地區的薄殼山核桃建園技術進行總結介紹,以期為沿江地區薄殼山核桃果園的后續撫育管理帶來便利,同時為當地果農及相關種植者進行薄殼山核桃種植提供技術參考,進而促進沿江地區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
薄殼山核桃為深根性樹種,以在中性至微堿性(pH為7~8)土壤中種植最為合適,在pH為5.8~7.0的土壤中也可正常生長。同時,薄殼山核桃屬于喜光樹種,幼苗不宜在大樹下種植[7];雖然薄殼山核桃較耐水濕,但長期浸水也不利于其生長,故薄殼山核桃新建園地應選在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排灌良好的地塊。
選好園地后,先清除原有植被,然后對園地中高低落差較大、不均勻的地方進行土地平整,以便進行排灌和機械化作業。同時,整個園地需進行深耕,適宜耕深為60~80 cm,以破壞土壤的壓實層,使翻耕層以下的土壤透氣、透水。此外,在深耕過程中,將稻殼、沙粒、珍珠巖、有機肥等深耕入土,以改良土壤條件[8]。
薄殼山核桃實生樹通常要種植10年以上才開始掛果,而嫁接苗可在種植4~5年后就開始掛果,故在建園時,宜選擇優良品種的嫁接苗進行種植,可供江蘇省沿江地區種植、通過審定的美國薄殼山核桃優良品種見表1,也可選擇由浙江省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選育的“金華”“紹興”進行種植,且進行品種選擇時,要參考園地的無霜期、降雨量、冬季最低溫度、土壤等因素。同時,薄殼山核桃為雌雄同株異熟、花期不遇樹種,且大多數品種無法自花結實或自交果實不飽和,故在建園時應考慮品種的合理配置,一般要求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的比例不低于8∶1[9-10]。

表1 江蘇省審定的國外薄殼山核桃優良品種
以如皋地區為例,其地處長江口北岸中緯地帶,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特點,年均氣溫14.7 ℃,年均日照2 016.4 h,年均降水量1 056.8 mm,年均相對濕度約為80%,年均雨日119 d、霧日59 d,年無霜期216 d,年蒸發量1 219.3 mm,年均風速3.4 m/s,全年盛行東南風,且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及海洋和江面對氣溫和降水的調節作用,如皋地區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雨水豐富,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較小,春季回溫慢,秋季降溫遲。依據薄殼山核桃的品種特性及其在如皋地區的生長觀察試驗,推薦如皋地區選擇“波尼”“金華”“紹興”等作為主栽品種。
薄殼山核桃屬喜光的高大喬木,宜稀植,一般株行距為(6~10)m×(8~12)m,避免栽植過密而影響通風透光,加重病蟲害發生程度。同時,雖然目前薄殼山核桃矮化密植技術尚不成熟,但是新建果園可通過合理密植來發揮群體優勢,以達到早產、豐產的目的,而成熟果園則需在撫育更新時,根據樹體發育和郁閉度及時進行移栽或疏伐。
定植穴的規格與薄殼山核桃移栽后根系周圍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等環境條件相關,故定植穴的規格要遠大于苗木根系所占的空間,1~2年生容器苗的定植穴大小建議在80 cm×80 cm×80 cm以上,3~5年生大樹的定植穴大小建議在1.2 m×1.2 m×1.2 m以上[11-12]。挖定植穴時,盡量將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便于回填時將表土放在穴底。定植穴挖好后,在穴底每穴施有機肥10~20 kg和少量復合肥(以促進薄殼山核桃苗木的根系生長),土壤偏酸的園地還可加入適量石灰,然后用表土回填至根系栽植所需的深度。
由于薄殼山核桃主根發達、須根較少,若采用大樹移栽,在移栽過程中易對根系造成創傷,且移栽后樹體的內部水分失衡,緩苗時間較長,難以保證成活率和結果率,故一般不推薦采用大樹移栽的方式建園。新建果園往往采用幼齡容器苗定植,在容器苗定植前,應先去除美植袋、加侖盆、控根器等(采用無紡布容器苗的,也需去除或破壞其相應容器)[13],并剪除壞死、劈裂的根系,然后蘸上含有ABT生根粉的泥漿待栽。
若確需采用大樹移栽方式,則需盡可能挖大土球以保護植株根系,并適當疏枝(去除內樘枝、競爭枝),且要適當回縮徒長枝。
薄殼山核桃在沿江地區推薦于早春(2月底至3月底)進行定植。苗木定植時,先扶正苗木,隨后用土埋住根系,然后輕提苗以舒展根系,再覆土分層踏實,覆土深度要比原來苗木的栽植深度深6~8 cm,且要注意將嫁接口部位保留在地上。苗木定植后,立即澆足定根水,隨后再培土(也可于樹盤處鋪設地膜),為方便灌水,可在苗木周圍建土埂灌溉坑。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大樹定植時,樹干需用布、草簾裹住,且必要時可用支架進行固定。
薄殼山核桃雖具有一定的抗旱性,但對于剛定植的苗木,其根系尚未完全恢復,且為保證樹木長勢,需及時進行灌溉,但考慮到沿江地區的土壤多為保水性良好的黏土或壤土,故推薦使用漫灌的方式進行灌溉。同時,薄殼山核桃雖較耐澇,但長期淹水也會嚴重影響其生長,出現生長緩慢和樹葉變黃等現象,故在夏季暴雨導致淹水時,應及時進行排澇,避免影響根系呼吸。
在薄殼山核桃苗木定植后,應根據土壤肥力和樹木生長所需補充肥料,以施用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具體施肥措施:在薄殼山核桃苗木定植后第1年的生長季節,可不施用化肥,在秋冬季樹木休眠期再穴施有機肥,一般幼樹施10 kg/株、成年樹施20 kg/株;在薄殼山核桃苗木定植后的第2年,每年追肥3次,每次施復合肥1.5~2.0 g/株。值得注意的是,薄殼山核桃對鋅元素的需求量較大,且缺鋅易引起小葉病,故可在每年春季發芽后,結合病蟲害防治,混合噴施濃度為0.25%的硫酸鋅溶液3~4次[14-16]。
在薄殼山核桃幼樹定植后需及時進行截干(幼樹腋芽處的第1個壯芽在運輸過程中會發生脫落,故在截干時,應選擇靠近腋芽但不會對腋芽造成損傷的枝條處進行截干),定干高度一般在50~80 cm。在幼樹定植后第1年的生長季節,截干切口附近通常會長出1~4個當年新生枝,若樹體長勢良好,可在休眠期選擇強壯的直立枝作為中央領導干,并對其重建1/3~1/2,同時,疏剪與中央領導干相競爭的枝條,其他枝干進行輕度回縮;若樹體長勢較差且無明顯直立枝,可于休眠期再進行截干,或選擇相對較粗的枝干回縮,其余枝干于基部進行疏除。在幼樹定植后第2~5年的生長季節,可對徒長枝進行適當回縮,或將長勢小于中央領導干的枝條進行適當回縮以促發新枝,從而使樹體骨架早日形成[17]。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薄殼山核桃幼樹進行整形時,應逐步提高樹干高度,若過早培養高干樹形,中央領導干易被風吹折,甚至劈裂。
薄殼山核桃在沿江地區種植,常見病害有干腐病、瘡痂病、葉枯?。ㄓ址Q葉焦病或葉灼病)、炭疽病等。其中,干腐病、瘡痂病、炭疽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葉枯病則分為細菌性(細菌性病原菌為木質部難養菌[18-19])、真菌性、環境性病害。因此,對于干腐病和炭疽病,可使用多菌靈、波爾多液等抗菌類藥物進行防治;對于瘡痂病和葉枯病,可通過加強管理、增強樹勢、選用抗病品種、減少環境逆境等方式,來減緩病害的發生。
薄殼山核桃在沿江地區種植,常見蟲害有天牛、葉甲、木蠹蛾、金龜子、刺蛾、葉蜂、潛葉蠅、警根瘤蚜、桃蛀螟、椿象和緣蝽等[20]。其中,天牛、葉甲幼蟲、刺蛾蟲繭、葉蜂幼蟲等可采用人工捕殺的方法進行防治;木蠹蛾等具有趨光性的害蟲可利用黑光燈進行誘殺;葉甲、葉蜂等以葉片為食的害蟲可采用低毒的溴氰菊酯進行防治;金龜子幼蟲等危害植株地下部分的害蟲可采用毒死蜱乳油進行防治;警根瘤蚜、椿象和緣蝽等可利用其天敵(如蜘蛛等)進行防治。
隨著我國薄殼山核桃關鍵種植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國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沿江地區的薄殼山核桃種植者,更需利用好自身優勢,通過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顯著提高當地薄殼山核桃的生產經營水平,從而為當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進而助力當地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