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麗娟 謝 勇 王燕萍
(昆山市淀山湖鎮農村工作局,蘇州 215345)
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江蘇省昆山市優質食味水稻的發展勢頭一路高漲,隨之對耕地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自2015年以來,昆山市進行了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以期通過稻綠肥輪作或深耕曬垡,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以及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對土壤的副作用。然而,雖然昆山市對輪作田塊進行每667 m2享有400元的補貼,但農戶的輪作意愿仍不高,究其原因:(1)綠肥種植成本和補貼金額相差不多,農戶獲得的經濟利益不高。(2)昆山市目前的生產環境對紫云英、油菜等常規綠肥的播種、出苗和生產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且綠肥種植通過驗收的難度大。
研究表明,在蘇南稻區秋播種植豆科綠肥作物,是常見的輪作培肥模式[2],這是因為豆科綠肥具有較強的固氮效應,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氮肥供應水平具有明顯的效果[3-5]。因此,為提高昆山市農戶進行稻肥輪作的積極性,于2019年、2020年秋播,筆者根據昆山市農戶的種植習慣和居民的消費習慣,選取蠶豆、豌豆2種經濟作物及苕子、紫云英、油菜3種常規綠肥,進行了綠肥作物在稻肥輪作中的種植表現及經濟效益研究,以期探索出一套符合長江中下游地區綠肥種植的可行性方案。
試驗于2019年—2020年、2020年—2021年在昆山市淀山湖鎮民和基地內進行,該基地常年開展稻綠肥輪作。供試綠肥作物為蠶豆、豌豆、苕子、紫云英、油菜。
試驗設1種綠肥作物為1個處理,采用大田示范種植,不設重復,每處理面積為6.7 hm2。
各處理具體栽培管理措施為:豌豆、苕子、紫云英、油菜在水稻收割前1周左右(水稻在11月上旬收割)進行套播,蠶豆在水稻收割后搶墑及時進行人工穴播;各處理均不進行病蟲草害防治;紫云英、苕子、油菜在翌年4月下旬直接進行翻耕還田,蠶豆、豌豆在5月上旬采收豆莢后進行翻耕還田。
1.3.1 綠肥田間種植表現
試驗期間記載各處理的播種方式、播期、播種量、種植密度和肥料運籌情況,并調查各處理大田的綠肥覆蓋情況及雜草生長情況。
在綠肥翻耕前幾天,測定各處理的綠肥鮮重(鮮草重量,其中,苕子、紫云英、油菜的鮮重為在翻耕前,將鮮活植株刈割后立即測定的重量;蠶豆、豌豆的鮮重為在豆莢采收一定量后,在5月上旬植株刈割后立即測定的重量)和干重(干物質產量,指各綠肥作物植株刈割后,烘干至恒重后測定的重量)。
1.3.2 綠肥經濟效益分析
以小麥為對照,調查分析當年度綠肥和小麥的種植成本及經濟效益。其中,小麥種植成本及經濟效益數據來源于當年度全鎮小麥典型戶調查結果,種植方式為零共生套播,調查內容為物化成本(種子、化肥、農藥、開溝、收脫、轉運等)、人工成本、地租、小麥產量及收購價;綠肥種植成本及經濟效益數據來源于當年度民和基地綠肥種植戶調查結果,調查內容為物化成本(種子、開溝、化肥等)、人工成本、地租、綠肥產量及收購價(產量及收購價僅調查蠶豆、豌豆)。
1.3.3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均采用Excel 2003進行統計與分析。
由表1可知,2021年初,受極端低溫天氣影響,試驗田綠肥均發生凍害,造成收獲密度、鮮重等均較2020年有所下降。經調查,豌豆、油菜的凍害發生情況較重,收獲密度和鮮重下降明顯,田間覆蓋率明顯不足,且草害發生嚴重。苕子、紫云英、蠶豆的凍害發生情況較輕,其中,苕子的田間覆蓋率較高,且全田幾乎無雜草發生;紫云英由于越冬期間生長緩慢,開春后才加速生長,雖凍害發生較輕,但田間雜草數量較多且難以控制;蠶豆穴播出苗率較高,且有株高優勢,故對雜草發生有一定的控制。從兩年綠肥種植結果來看,平均鮮重從高到低依次為苕子、紫云英、油菜、豌豆、蠶豆。

表1 2020年—2021年綠肥種植情況及鮮重、干重調查結果分析
由表2可知,經調查,綠肥種植戶為了節省成本,除油菜每667 m2施復合肥25 kg作基肥外,其他綠肥作物均未施肥,但2020年—2021年油菜、紫云英、苕子作綠肥種植的每667 m2總成本均在300元以上,接近400元,這就說明種植這3種綠肥雖然每667 m2可享受400元的政府補貼,但農戶仍沒有收入。相對來說,2020年種植小麥每667 m2有180.2元的經濟效益,2021年雖有凍害發生,導致小麥產量下降,且肥料價格大漲,小麥種植成本大幅增加,但每667 m2小麥仍有62.1元的經濟效益,這就是農戶對開展稻肥輪作的意愿不強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蠶豆和豌豆的種植成本雖較高(主要是種子費用高和蠶豆需人工穴播),但由于有豆莢銷售收入,最終還是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這有助于提高農戶進行稻肥輪作的意愿;同時,未來農戶可通過適當減少播種量和種植密度來降低生產成本,以及采用收獲豆莢低價批發、延長采收期等措施來增加農戶收入,從而提高稻肥輪作的經濟效益。

表2 2020年—2021年綠肥及小麥的經濟效益調查結果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蠶豆、豌豆作綠肥種植,可以明顯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但同時要考慮豆苗和豆莢的銷售問題,且當蠶豆和豌豆的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后,豆苗和豆莢的生產銷售必須要有配套方案(例如,提前對接農貿市場、超市等,做到批量、批發銷售;采取訂單農業銷售,通過精確訂單量布局播種面積;創造條件,做好農產品冷藏及深加工工作等),只有解決了銷路問題,才能在淀山湖鎮大面積推廣綠肥種植蠶豆和豌豆,從而達到培肥土壤和農民增收的“雙贏”;苕子作為綠肥種植,種植管理難度低、生產成本低、生物量大,且有良好的雜草壓制及土壤改良效果,故綜合考慮省工、管理難度及田間表現,苕子也適合在淀山湖鎮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
鑒于種植綠肥的經濟效益低,普通農戶開展稻肥輪作的積極性不高,因此要實現稻肥輪作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在種植苕子等綠肥的基礎上,搭配種植一定面積的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