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駿 張喜喜 劉姍姍 蔣 飛
(1上海前衛柑桔有限公司,上海 201913,2上海市柑桔研究所,上海 201913)
棉大造橋蟲,也稱刺槐尺蠖,屬鱗翅目尺蛾科[1],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長江以南地區,該蟲除可為害柑橘外[2],還可為害木槿、杜鵑、水杉、香樟等林業樹種[3]。近年來,棉大造橋蟲在上海地區柑橘生產上常有發生,且發生量逐年加重,給柑橘樹勢造成了較大的影響[3]。目前,柑橘生產上防治棉大造橋蟲以化學用藥為主,且罕見報道采用適用于柑橘有機栽培生產的生物藥劑防治棉大造橋蟲。因此,為了篩選適宜于柑橘有機栽培生產使用、防治棉大造橋蟲的高效低毒生物農藥,筆者于2020年選取兩種生物制劑殺蟲劑進行了防治柑橘棉大造橋蟲的田間藥效對比試驗。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在上海地區,柑橘樹上棉大造橋蟲一年發生4代,以蛹在柑橘樹下土中8~10 cm處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4月中下旬,幼蟲開始孵化;第1代成蟲于5月下旬羽化,第2代成蟲于7月中下旬羽化,第3代成蟲于8月下旬羽化,最后化蛹越冬。棉大造橋蟲的為害盛期在7月,以幼蟲取食柑橘樹葉葉肉為害,僅留柑橘葉脈,嚴重影響了柑橘樹新梢葉片的正常生長[4]。
試驗在崇明區長興島郊野公園橘園進行,土壤類型為黃壤夾沙。供試柑橘品種為“宮川”溫州蜜柑,露地栽培,樹齡15年,種植株行距為4.0 m×3.0 m,長勢良好,試驗橘園的栽培管理措施均一致。
試驗選擇田間蟲量中等的地塊,設8個處理,每處理選有2行柑橘樹(10株),處理區四周設保護行,具體試驗設計及藥劑信息見表1。

表1 試驗設計及藥劑信息
試驗于2020年7月18日上午施藥1次,施藥時棉大造橋蟲多為1~3齡幼蟲。采用蘇州農業機械廠生產的工農36型機動噴霧機進行施藥,每棵柑橘樹藥水用量為5 kg,施藥時將藥液充分稀釋后均勻噴霧。試驗前后10 d和試驗期間各處理的柑橘樹均未用其他藥劑防治過其他病蟲害。
7月18日(施藥當天),晴到多云,日均溫33.10℃;7月19日,多云,日均溫32.45 ℃;7月21日,晴到多云,日均溫33.90 ℃;7月23日,晴到多云,日均溫33.80 ℃;試驗期間無降雨。
試驗前進行蟲口基數調查,每處理隨機抽取10根枝條,調查每根枝條上的棉大造橋蟲幼蟲數量并掛牌標記。施藥后1 d、3 d、7 d分別調查并記錄每根枝條上的幼蟲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計算公式: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口基數-施藥后蟲口數)÷施藥前蟲口基數]×100%;防效=[1-(處理區防治后蟲口數×對照區防治前蟲口基數)÷(處理區防治前蟲口基數×對照區防治后蟲口數)]×100%。
采用鄧肯式新復極差法對各處理間的防效進行比較分析,按p=0.05的標準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5]。
由表2可知,常規化學藥劑20%甲氰菊酯EC 2 500倍液對棉大造橋蟲的速效性最好,施藥后1 d對棉大造橋蟲的防效達96.58%,顯著高于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5%除蟲菊素EC各濃度處理。施藥后7 d,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 400倍液、5%除蟲菊素EC 800倍液處理與常規化學藥劑20%甲氰菊酯EC 2 500倍液處理對棉大造橋蟲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且處理間防效差異不顯著;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 600倍液、5%除蟲菊素EC 1 000倍液處理對棉大造橋蟲的防效也較好,防效在85%以上,但與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 400倍液、5%除蟲菊素EC 800倍液處理間防效差異達顯著水平;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 800倍液、5%除蟲菊素EC 1 200倍液處理對棉大造橋蟲的防效較差,顯著低于其他處理。

表2 不同處理對柑橘棉大造橋蟲的防效比較
經試驗期間目測,各藥劑處理區的柑橘均無明顯藥害現象發生,說明各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均對柑橘樹生長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和5%除蟲菊素EC均為植物源農藥,具有對果品安全、殘留量低等優點,但起效較慢,宜在害蟲低齡階段使用;施藥后7 d,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 400倍液、5%除蟲菊素EC 800倍液對棉大造橋蟲的防治效果與常規化學藥劑20%甲氰菊酯EC 2 500倍液對棉大造橋蟲的防治效果之間無顯著差異,且對柑橘無藥害,對環境安全。因此,作為來源于生物制劑的農藥,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和5%除蟲菊素EC可在柑橘有機栽培生產中作為棉大造橋蟲的防治藥劑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