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利 滑 琦
“十三五”末是崇明生態島建設20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十三五”時期的五年,是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多個方面都形成了適合自身特點的做法,并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是通過優化生態空間布局進一步促進崇明三島錯位發展。崇明的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是在融入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加快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上海全球卓越城市這一宏觀背景下進行的,這就需要將崇明的發展置于這一宏觀背景下進行布局。依據上海市及崇明區總體規劃,崇明本島作為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在生態、生產和生活等多個方面體現引領性作用;長興島作為現代化海洋裝備島,長期致力打造全國重要高端船舶產品研發制造基地,并向千億級海洋裝備產業規模邁進;橫沙島作為原生態島和戰略“留白”,通過“吹填造地”將總面積擴大100多平方公里,為上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二是進一步推動生態空間集約高效布局,促進城鎮集約緊湊發展持續推進。崇明區探索開展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和宅基地有償退出,制定并實施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相關規定。創新美麗鄉村建設延伸入戶形式,美麗鄉村和特色農場發展實現迭代升級。打造菜園、果園、花園為主的農村“小三園”共享經濟生態系統,形成鄉村生態、景觀、產業、文化互融互通的“共享村莊”。累計創建31個上海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東平鎮成功申報國家特色小鎮。
近年來,崇明聚焦水、土、林、氣等重點領域,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力度,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2020年,崇明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區增加值的約7.2%,高于全國、全市平均水平。一是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全面實行“河長制”,累計完成河道疏浚超過5000公里,整治斷頭河超過500條段,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改造雨污混接點超過2000處,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完成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工業企業清拆整治工程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二是綠化林地建設持續推進。經過長期努力,目前崇明森林覆蓋率超過30%,幾乎是全市平均水平的近兩倍,現有森林面積為52.8萬畝,是“上海最綠”的地方。全面完成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灘涂復綠5萬平方米。建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等一批重要生態節點,打造了23座街心花園,累計種植公益林約3萬畝,累計培育綠地超過80公頃、生態綠道超過100公里,花島大地景觀逐步呈現。三是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加強。2020年,崇明PM2.5平均值僅為29,較前一年同比下降14.7%;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總天數為335天,優良率為91.5%,上升近6%,是全市空氣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實施全市最高產業準入門檻,共關停并轉傳統污染型、耗能型企業200余家。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完成100余家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60余家汽修企業污染專項整治。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工作順利推進,農業園區污染土壤修復示范工程計劃進一步得到落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以人民為中心是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根本宗旨。多年來,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崇明的生態惠民效應得到不斷放大。一是創新實施生態惠民保險和生態就業崗位開發。為60歲以上和18歲以下本區戶籍人員購買團體意外險和大病醫療險,覆蓋超過45%的戶籍人口。向領取城鄉居保養老金的本區農村戶籍人員,每人每月發放70元生態養老補貼。開發生態就業崗位近2萬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超過2萬人次。全區農村居民收入于2016年首次突破2萬元關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9%。二是社會服務和公共產品提供能力穩步提升。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基本完成覆蓋城鄉、發展均衡的15分鐘休閑體育生活圈。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啟動緊密型區域醫聯體改革,17個鄉鎮已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鎮,養老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率達100%。
一是產業“綠色化”轉型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兩區兩帶一園”農業集聚區建設加快推進,持續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觀測試驗站投入運行。全區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企業數約200家,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91.8%,種植業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占上市面積的60%以上,6種農產品被列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品種。二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提檔升級,生態休閑旅游品質穩步提升。豎新鎮東禾九谷、新河鎮沈家宅、廟鎮香朵等“開心農場”“博士農場”良性運營,以三星鎮“海棠花溪”等為代表的景觀廊道逐步完善。成功舉辦第10屆中國花卉博覽會、自行車嘉年華、森林旅游節等大型會展節慶活動,中國鄉村旅游大會落戶崇明,有效提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連續多年舉辦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賽和世界鐵人三項賽,不斷做大“賽事經濟”蛋糕。
一是全面完成清潔能源替代燃煤,大力發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做好崇明鳥類保護的前提下,統籌發展條件、綜合效益和生態環境,持續穩妥有序推進崇明陸上風電開發建設。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符合崇明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綜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8.2%。“區、鎮、村、企、戶”五位一體的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網格化收集體系初步建立,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5%。二是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全面實現低碳出行方式。完成超過400輛純電動公交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車的更新,長興島、橫沙島實現新能源公交車全覆蓋。全島NB-LOT物聯網覆蓋基本完成,新增千兆接入能力覆蓋用戶已超過10萬戶。綠色生活能源建設有序推進,如東-海門-崇明島輸氣管道工程、天然氣主干管網崇明島管道工程投入運營,崇明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項目入選國家能源局首批示范項目。三是和諧多元建筑風貌初步顯現,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建立區規劃委員會和總規劃師、總建筑師、總工程師、總景觀師制度,控制建筑密度,建設用地實現零增長。控制建筑高度,新建建筑原則上不超過18米,實現“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景象。加大力度推廣綠色建筑,新增綠色建筑145萬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綠色建筑比例達100%。
歷經20年的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崇明走出了一條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在實踐探索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崇明生態島未來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崇明在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過程中,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跳出崇明看崇明”,以更高的站位、更開闊的視野,主動從全市、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全國乃至全球的視角,把握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戰略定位和目標要求,全力保護好、修復好、建設好生態環境。為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有機結合,崇明區東平鎮與江蘇海門市海永鎮、啟東市啟隆鎮簽署合作共建協議書,推動《東平-海永-啟隆跨行政區域城鎮圈協同規劃》有效落地,加強協調解決崇明、海門、啟東區域一體化保護、建設、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促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區域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區通過加大資源投入,強化要素驅動、規模投資驅動的方式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馬路變寬了、樓房變高了、工廠增多了,但是環境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態的人居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期待和向往。正因為“生態立島”理念已成為崇明人民群眾的共識,崇明始終堅持生態發展,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一張藍圖干到底,守住碧水藍天凈土,就是留住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已成為生態島建設的主基調。正是由于堅持打造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生態名片、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優秀典范、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桿,才能在崇明這片熱土上涌現出一個又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崇明案例、崇明故事。
崇明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發揮全社會的智慧和基層探索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崇明在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中始終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宗旨,充分激發全島70萬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切實發揮人民群眾在生態島建設中的主人翁作用,以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城鄉社區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為抓手,積極營造“人民的家園人民愛、人民的家園人民建、人民的家園人民管、人民的家園人民護”的良好社會氛圍。立足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斷創新為民解憂、為民辦事、為民謀利機制,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打開大門、開放發展,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世界級“選手”參與生態島建設。必須注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為各類創新創業主體搭建廣闊的施展平臺,不斷吸引各類世界級選手來崇創業發展。長期以來,崇明圍繞生態島自身的產業定位和發展目標,吸引鼓勵國內外企業、科研機構落戶崇明,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參與生態島建設。同時,充分發揮戶籍政策在國內人才引進集聚中的導向和激勵作用,綜合運用居住證積分、居轉戶和直接落戶等適應不同對象的人才引進政策,大力支持崇明引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所需的各類優秀人才,在全球層面吸引人才、企業、科研院所來崇,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