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要想練好唱歌,首先要訓練聲帶。訓練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輕聲發聲練習,首先要知道聲帶的位置,然后要做到任何器官和肌肉都松弛而不能為此加力;第二種是頓音練習,用中強的氣息按單聲“i”母音發聲為主,以用頓音氣息沖擊聲帶分別唱出“1 3 5 i|5 3 1-”,并反復練習,聲音要求輕松、集中還要明亮,要特別注意一字一頓,而不能連起來唱;第三種是由“i”母音起唱,弱起逐步漸強,聲音由小到大進行聲帶拉伸訓練,再如用歌曲片段的高低音的強弱和遠去的聲音變化進行聲帶調節、拉伸練習。
歌唱管道就是教師言傳身教讓歌者找到的正確發聲感覺而逐步形成的歌唱狀態,其訓練方法是以“大喘氣”擴充管道,控制歌唱管道的形成;對于“如何調節歌唱面部表情”的方法是,要隨著作品要求而展現,促使面部積極、興奮(入戲),必須要以“驚訝狀態”訓練,同時擴張共鳴體;“鼻咽腔共鳴”的訓練方法是,應用拇指和食指堵住雙鼻孔,稍微用力鼓氣,擴充鼻咽共鳴腔;“深呼吸是歌唱高音的發動機”,深呼吸時要體會雙手弓腰抬重物,在用力瞬間把氣息力量集中到腰部橫膈膜處,再發出“si”自然放氣的聲音;要做到“聲音統一”,即要做到無論練聲還是歌唱,口腔、咽腔、鼻腔永遠要保持一個吸氣的狀態,防止口腔、咽腔、鼻腔出現干癟的狀態。
高音的暢通無阻是良好的歌唱狀態和良好的氣息活動默契配合才能實現的。解決高音訓練難題的方法:一是以“a”“o”“u”三母音,以二個八度逐級巡回訓練“1 3 5 i-|5 4 3 2 1”,每個八度最后一個音要將“a”唱成“o”;二是氣息的流動性要根據聲區、音域的不同默契配合;三是鼻咽腔的三個閉口音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利用第二聲區會給你的聲音高位置和唱高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四是保持“深呼吸”歌唱狀態不變,中音至高音音頻不變。
歌唱講究“聲情并茂”,歌唱中的吐字和發音都帶有情感成分,一首好的聲樂作品會激起歌唱者的情感共鳴,并得到充分的展示,主要因為歌唱者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藝術處理,因此,教師應在教授一首歌曲時,首先給學員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思想內涵。比如,《白毛女》中楊白勞的凄涼悲慘遭遇,《月亮頌》中水仙女凄美的思念之情,《美麗的夢神》中作者對已故妻子的極度思念之情……如果了解了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我們不難相信,老年學員對唱歌時的情感抒發一定會有更好的把握。
歌唱需要一個良好的歌唱狀態,其訓練方法是:以口、鼻大量吸氣,像早上起來打哈欠一樣,擴張喉管(歌唱管道)和鼻腔連帶的歌唱器官,最重要的是在哈欠沒有結束之前要保持哈欠的狀態,自然地用聲帶發出聲音來,逐步以母音的“a”“o”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歌唱狀態才會逐步形成。發出聲音時要控制住,不能機械地運用,要在一種自然狀態的控制下發出“a”“o”,然后在保持這種狀態下,逐步用各種母音進行訓練,鞏固狀態的形成。為了不讓下顎緊張或僵硬,狀態基本形成后,要邊唱母音邊搖頭甩下顎,檢驗其是否真的放松了。只有使聲帶在寬闊輕松的環境中,由控制的自然氣息輕輕吹拂下,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