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前偉
(平涼信息工程學校 甘肅平涼 744000)
實踐鍛煉法,又稱實踐教育法,是指“教育者組織、引導受教育者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養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1]。實踐鍛煉法立足實踐,強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提升思想覺悟,養成良好品德。這種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論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理論的踐行者和檢驗員。受教育者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中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檢驗所學、鞏固所學、運用所學。實踐鍛煉法將學生在書本上獲得的思想政治理論轉化為處理各種問題的觀點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
實踐鍛煉法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觀為直接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觀認為,實踐是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發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認識的目的,也是檢驗人的思想觀念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償一償”[2]。因此,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就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將思想政治理論轉化為自覺自愿的行為。
多元化的社會是實踐鍛煉法是現實依據。經歷40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已身處多元化的社會現實。多元化給中國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條件和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一方面,多元化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經濟水平,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多元化也帶來了復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和人際沖突,導致一定程度的社會失序和價值困惑、道德困惑。老人倒地扶不扶?乞丐伸手給不給?愛心捐款捐不捐?這一系列問題單純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灌輸是根本解決不了的。面對多元化的社會現實,受教育者只有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才能明確真假善惡美丑,增強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言行一致和知行統一。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學得的知識能否經受住現實生活的考驗,是德育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實踐鍛煉法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觀為指導,要求教育者組織、引導受教者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錯誤的道德認知因經不起實踐的檢驗而被拋棄,正確的道德認知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實踐鍛煉法強調道德教育的實踐性,搭起了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的橋梁,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得到實踐鍛煉,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提高了中職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和道德水平。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中職生的全面發展,就是培養中職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獲得完整發展,而實踐是人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當前,我國還未徹底擺脫應試教育模式,很多學校存在德育教育靠考試的問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無疑使學生的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永遠停留在試卷上。實踐鍛煉法強調在真實的或模擬的道德情境下,特別是在道德兩難困境下,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這一教學方法,讓中職生認識了社會真實、復雜的一面,使道德教育從“真空”回歸真實,使學生借助道德情境,在實踐中提升道德水平和能力,真正解決了道德智育化的問題,切實提高了中學生的道德水平,促進了中職生的全面發展。
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培養中職生的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是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關鍵在社會實踐。實踐鍛煉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用社會實踐鍛煉人,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在實習實踐和模擬的職業情境下,學生不但更深地認識了自己的職業,而且把課堂上學到思想政治理論以及職業道德內容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接受實踐的檢驗,有利于學生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4]。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運用好實踐鍛煉法。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在實踐鍛煉中,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能真正實現。
實踐鍛煉法具有教育主體廣泛性、教育載體多元化、教育方法多樣性等特殊性,對學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提出了極高的管理要求。中職學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把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培養新時代大國工匠這一高度來認識。設置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管理機構,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實踐鍛煉的管理機制,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的各個環節、步驟正常有序進行。
實踐鍛煉法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社會的融合。這種模式下,靠單純的考試分數、文字報告很難準確評判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這就要求學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考核機構或小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評價激勵機制。做到過程與結果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校內考核與社會評議的統一,切忌大而化之,唯分數論。對評價結果予以公示,表彰先進,激勵后進,先進帶動后進,促進共同發展。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動力。中職學校必須不斷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創新機制。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職業特征和思想實際以及具體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等,創建合適的實踐鍛煉方式、方法,形成情景創設、社會服務、勞動教育、實踐考察、基地參觀等實踐活動形式,保證實踐鍛煉生動真實,扎實穩定且富有成效。
實踐鍛煉法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健全的保障機制。組織保障:各級黨委和政府、學校要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實踐鍛煉法對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做好統籌協調工作。隊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保障。學校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服務于學生。法規制度保障:教育部門、學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規章制度建設,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物質保障:學校要投入專項資金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活動經費,同時要積極爭取財政撥款和社會贊助,加強校企合作,保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活動經費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