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光 王艷玲
(廊坊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河北廊坊 068150)
蒙臺梭利教育誕生于1907年。1994年,北京師范大學與臺灣蒙臺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合作,啟動蒙臺梭利教育的研究項目,并設立蒙臺梭利教育實驗班。此后二十多年間,蒙臺梭利教育在中國流行并廣泛傳播,許多高校也開設蒙臺梭利幼兒教育專業或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中單獨開設蒙臺梭利教育課程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是,高校普遍開設課程時間較短,實施模式尚未成熟,尚處于摸索階段。本文從實踐角度入手,在學前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探索蒙臺梭利教育課程的實踐模式,為應用型大學學科建設發展提供實施思路,為該課程及相關課程的開展提供實踐參考。
蒙臺梭利教育對教師觀的認識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試行)》對于教師的要求相一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談到幼兒園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與蒙臺梭利所提出的幼兒教師應是觀察者,兒童活動的自覺指導者相一致。
蒙臺梭利認為教師應具備科學家的精神,科學家是在探索道路上對大自然的神奇奧秘充滿熱愛和忘我精神的人,當這種精神超越他所具備的技能時,才能取得更高的科學成就。[1]教師還應該掌握并運用科學實驗方法去研究兒童,熟悉并懂得操作各種器材、教具,有進行教育實驗的能力和素質;除此之外還需要具備觀察者的素質,能夠做到在兒童自由活動中觀察和指導兒童,善于把握干預兒童工作的時機和方式。[2]這與《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試行)》中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中對幼兒保育和教育的知識中提出要掌握觀察、記錄等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一致。
蒙臺梭利對幼兒觀有其獨到的見解,她指出“兒童的精神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兒童有一顆有‘吸收力的心靈’,他們有極強的自學能力。”[3]蒙臺梭利對兒童觀的認識與學前教育階段對幼兒的認識相符合。此外,蒙臺梭利在生活、感覺、語言、數學、科學、藝術、健康、紀律等方面的教育以及關鍵期等方面的研究值得后人繼承并學以致用,這也是蒙臺梭利教育在幼教領域流行以及高校專門開設“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重要根源。
從“蒙臺梭利教育法”該課程本身來看,在中國缺少高質量蒙臺梭利教師的背景下,開設該課程對于提高蒙臺梭利教育實施的質量以及提高整體幼兒教師素質都有重要貢獻。蒙臺梭利提出:“教育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生命,促進生命的自由發展。教師要幫助兒童依靠自身力量發展,這樣才能贏得兒童的尊重和服從。”[2]這一任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以蒙臺梭利教育家的名字命名的教學法,作為一種非本土的教學方法,必然會面臨本土化的問題。
“蒙氏教師是蒙臺梭利教育在中國實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蒙氏教育是否科學有效地實施。中國的蒙氏教師中缺少很好地領會和把握蒙氏教育精髓和特質的教師”[1]。我國現有的幼兒教師大多畢業于師范院校,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與實踐,能承擔幼兒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對于教師素質提出的這一要求,大部分教師領會不夠深刻。
教師作為蒙臺梭利教育本土化的實踐者,“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原則都會直接影響蒙氏教學法本土化的實施效果,影響幼兒的發展水平。”[4]高校開設蒙臺梭利教育課程不僅是滿足學生就業需要,更是為深入理解蒙臺梭利教育精髓,提升蒙臺梭利教師素質,保證蒙臺梭利教育科學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同時對提升幼兒教師整體素質都有幫助。
鑒于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必要性,許多高校紛紛開設“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本研究所選取的廊坊師范學院作為本科師范類院校,該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培養體系中將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程。本研究以廊坊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蒙臺梭利課程開設及實施情況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選修蒙臺梭利教育課程的學生進行調查訪談,發現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設置之初,培養目標為:“熟悉蒙氏教育的理論基礎,了解蒙氏教育的真正內涵;能使學生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合適自己的工作,通過不斷操作、反復嘗試完成自我教育,獲得發展;熟練認識并掌握每一項蒙氏教具的操作演示過程,并了解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獨特意義與作用。”課程目標的設置中雖然規定了課程學習的具體內容,但并不具體,內容設計較為混亂,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對于教師素質能力的要求未做到對應,也未與畢業要求做到一一對應。同時課程目標中要求學生掌握每一項蒙氏教具的操作演示過程,但課時安排上只安排了32課時,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該課程雖然規定理論學時16課時,實踐學時16學時,但實踐學時只是學生觀看教師展示或視頻展示,進行操作練習,并未到幼兒園一線進行實踐練習,導致學生對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內容理論學習并未系統化,由于實踐練習時間和實踐機會較少,學生實踐練習并不充分。
與高職院校調查中“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專業認同感不強”[5]等問題相反的是本科院校學生理論知識較為扎實,但實踐練習機會較少,學生對蒙臺梭利理論基本內容掌握較為透徹,但是對于蒙臺梭利理論如果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蒙臺梭利教師如何進行觀察等實際問題探究不夠全面和深刻。作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講授蒙臺梭利教育課程中,擅長理論講授,為鞏固理論內容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安排該學期每人至少讀一本蒙臺梭利教育專著,每節課進行讀書內容分享,夯實了學生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于學生實踐練習無論是從時間還是機會上都較為欠缺。特別是對于蒙臺梭利教育本土化問題中如何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將蒙臺梭利教育的理念落實到幼兒園具體活動設計和實施中的實踐練習尤為不充分。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標準,采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教育工作中的活動、人員、管理和條件的狀態與績效,進行質和量的價值判斷。[6]教育目標的不明確,會讓教育評價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學評價單一,也會對學生學習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具體能力水平的測評不夠準確。作為蒙臺梭利教育法的教師,學生最終的學習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包括考勤、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討論三部分構成,期末成績由一份蒙臺梭利教育名著讀后感以及每人考試課上隨機抽取的蒙氏五大領域的操作內容組成。抽取蒙氏工作內容進行課上演示,雖然將蒙氏領域內容進行復習,但是并未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考查到學生對于蒙臺梭利教育法本土化的實踐內容,學生創新性發揮不足,只是機械復習所學內容,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意義不大。由于最終展示結果只是由任課教師一人確定分數,對于蒙臺梭利教育與實踐性對接很強的實踐性課程,缺少了重要第三方幼兒園的參與和評價。由于教學評價單一,導致未能真正測查學生對蒙臺梭利教育課程的理解及對蒙臺梭利教育課程的實施能力,沒有真正實現該課程實施的目的。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為滿足幼兒園一線教學需求開設的課程,要提高教學質量,切實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與方法的內涵,以便入職后活學活用。在學前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實施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改革。具體內容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根據《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基于學前教育專業認證要求,重新調整課程教學大綱,調整課程目標定位,結合“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內容,將培養觀察了解幼兒、掌握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的能力和具有環境創設與利用的能力,對兒童進行激勵與評價的能力融入“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課程目標中。同時對“蒙臺梭利教育法”的課時進行重新調整,由原來的32課時,調整到了48課時,增加課時量,確保該課程理論和實踐學時。
“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為學院的選修課程,課程開設目的是使學生熟悉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將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應用到專業教學中,拓展專業教學能力,并鼓勵學生對蒙臺梭利教育法從學習和借鑒走向超越和發展。
在此理念下,按照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設置及環境創設和幼兒教師觀察與評價等幾大部分內容重新整合精煉課程內容,將課程分為七大模塊,采用專題化模塊式教學,同時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應用到教學中,以學習通為平臺,搭建在線開放課程,供學生線上線下同步學習。在線上學習中,將蒙臺梭利教育的理論思想內容進行綜合,形成七個專題化內容,分為蒙臺梭利教育理論思想綜述、蒙臺梭利教師教育、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蒙臺梭利數學教育、蒙臺梭利語言教育、蒙臺梭利科學教育、蒙臺梭利生活教育。并將蒙臺梭利教育各領域內容核心理論內容及各領域教具具體操作視頻上傳到學習通,擴展學生知識面,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
學校開設有蒙臺梭利實訓室,實訓室配備蒙臺梭利全套教具,同時配有蒙臺梭利教育相關書籍,實訓室全天對選修蒙臺梭利教育及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放,這為更好地開展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提供了基礎物質和時間保障。課程教學大綱的修改,修改實踐課程的比重,也為更全面地開展蒙臺梭利教育課程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蒙臺梭利教育課程的線下學習主要在蒙臺梭利教育實訓室開展。線下學習的主要形式根據七大專題內容,教師布置任務導向型作業,學生熟悉蒙臺梭利教具的同時,進行實踐操作,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結合幼兒園工作具體實際自主設計蒙臺梭利教育教具。在線下學習中,在教師主導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結合線上蒙臺梭利幼兒園課程視頻,線下帶領學生參觀蒙臺梭利幼兒園,并布置觀察幼兒活動任務,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培養學生觀察幼兒的能力和提升學生幼兒園活動組織與實施能力。引導學生將蒙臺梭利教育內容結合中國幼兒園實際進行改革和創新,布置設計蒙臺梭利教育綜合活動作業任務,在“做中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改革教學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同時把考試和評價方法從表征性分數機制轉變到實質性內容機制上來,在考試和評價中重視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測評的真實性和情境性。并鼓勵學生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務,鼓勵學生評價中的合作行為。對于蒙臺梭利課程的考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性評價,檢查學生每周學習布置的讀書筆記,檢查學生對蒙臺梭利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部分為撰寫蒙臺梭利思想相關的小論文一篇,考查學生對蒙臺梭利思想的綜合運用情況。第三部分為小組合作的方式,以蒙臺梭利思想為指導,結合幼兒園課程及幼兒年齡特點,自主設計一場蒙臺梭利教育活動,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模擬表演,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入蒙氏幼兒園,由幼兒教師和指導教師一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