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飛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坦桑尼亞是農業國家,農業作業水平低下,80%作業靠手工完成。坦桑尼亞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業,農業是坦桑尼亞吸引外資的最惠領域,2009年6月,坦桑尼亞總統基奎提出“農業第一”的發展理念,將農業預算提高到財政預算的10%。在坦桑尼亞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急需先進農機裝備來提高生產效率,價廉物美的常州農機裝備在坦桑尼亞有著廣闊的運用前景。常州是裝備制造名城,農機裝備制造是典型代表之一,擁有“常柴”“常發”“常拖”等一大批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在中國農機裝備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目前,常州農機裝備業也困頓于產能過剩,在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指導下,正在積極探索走出去的戰略。
為進一步增強新型智庫建設的新優勢,服務常州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中非產能合作,助力“兩聚一高”新實踐,建設“強富美高”新常州,按照常州市“三大一實干”的工作部署,常州市社科聯(院)聯合常州市經信委、常州市商務局以及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掛牌成立“一帶一路非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積極整合社會各界的資源優勢和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各學科學術優勢,聚焦中非經貿與投資、對外開放和“走出去”戰略,圍繞經濟、文化、環境、社會等領域開展理論研究,努力推出有水平、有價值、有影響的政策性意見建議和應用型研究成果,為加強常州與非洲開展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開放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逐步把中心建設成為省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帶一路”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以及咨政助企的社會服務基地[1]。
坦桑尼亞是常州市在非洲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目前有出口實績的企業87家,集中在農機裝備、紡織制品等常州優勢產業領域;常州企業在坦桑尼亞共投資6個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1.54億美元。
常州和坦桑尼亞的關系源遠流長,目前已形成政府、企業、高校多個研究“一帶一路”、中非產能合作的研究機構,企業也在坦桑尼亞多年實踐,各方面研究基礎較好,在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常州智庫應該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研究合力,結合常州的產業背景,細化、深化各專題研究,比如專題研究常州農機產業如何發揮產業優勢,開拓亞非拉市場。這種理論和企業實踐無縫對接的研究項目接地氣,有需求,有價值,應該大力推廣和鼓勵。
在對坦桑尼亞農業機械出口的過程中,常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健全企業走出去服務體系,借助市外經協會、市企業國際化專家庫等各類平臺作用,加強與坦桑尼亞投資促進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的聯系合作,幫助提供多層次、廣范圍、全方位的專業化服務。加強江蘇省駐坦桑尼亞經貿代表處工作力度,開展各類宣傳、咨詢、引導工作,積極組織常州市農機企業赴坦桑尼亞進行投資考察。運用好政府的作用,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利用政府間的合作機制,如援助項目等,為對外貿易提供便捷化的服務,為企業利用產品“走出去”提供機遇,并且,與對方政府協調解決貿易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以期達到互惠互利,雙贏發展的長期貿易合作關系。關鍵問題還有資金的支持,在解決了溝通、技術和法律的問題之后,資金的大力扶持可以使一個企業快速的壯大和發展,同時,保障企業“走出去”的實力和信心,以期減少乃至化解貿易中的風險,例如建立買方信貸保障體系等,使企業擁有更雄厚的資本與實力,增強企業在坦桑尼亞市場開拓發展的雄心壯志,同時,幫助企業在面對困難時挺過風險,堅持自身優勢,為以后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基礎[2]。
建立健全境外經營風險評估體系、風險防范機制和境外風險應急體系,引導企業有序開展投資貿易合作,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充分利用坦桑尼亞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和有利的條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全球價值鏈重構,提高國際化運營能力。
在確定質量達標的情況下,政府在出口過程中要簡化相應的手續和審批環節,為企業占領和開拓坦桑尼亞市場提供便利的條件,同時為以后進駐整個非洲市場奠定基礎。建立和完善行業協會,定期舉辦交流會議,在國內的競爭中優勝劣汰,促使企業發展更新,創造新技術,滿足新需要,同時利用行業協會的內部機制,高效、便捷的處理對外貿易中的相關問題。
常州高職教育園區是江蘇省教育廳與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高職教育基地和實驗區。現有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五所高職學院和常州大學一所本科院校入駐。園區占地5500畝,建筑面積205萬平方米,在校學生7.6萬余名,其中高職學生6萬余名,每年有2萬余名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所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學術型人才[3]。
如今的競爭已不是企業與企業、品牌與品牌這種點對點的競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成為關鍵,從設計、生產、到品牌營銷管理、渠道管理、物流配送、零售終端的售后管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的鏈式發展,就是通過產業鏈的構建,加強企業之間的產業技術聯系和市場交易關聯,促進資源、信息等要素的共享程度。區域經濟中的產業鏈式發展,就是通過對地區原有產業鏈的整合和延伸,優化產業鏈結構,并以此深化地區產業分工和專業化,促進產業鏈形成規模經濟,最終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加快構建、完善、延伸產業鏈,盡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鏈條完備、結構優化、效益明顯”的常州農機裝備產業鏈,是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常州農機產業體系,推進常州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和抓手。
專業群是有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專業群中的相關專業由同一大類中的相近專業或按行業相關性跨類組合,每個專業群原則上涵蓋3到5個專業,主要包括人才培養體制、課程體系、實訓體系、信息化教學資源、雙師團隊、專業群體制和運行機制六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專業群中專業采用“平臺加模塊”式的模式構建,即具有相同的基礎課程設置,不同的專業課程設置,能夠對應企業中的崗位鏈,而專業實踐的教學均能在同一個實訓體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實踐性教學[4]。
常州農機裝備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已經形成全國重要的產業基地,正在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常州可以成立由各農機企業專家參與的專業群建設委員會,對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進行論證,制定專業群發展規劃,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共同建設產業鏈基礎上專業群。各院校要以“做大、做強、做優、做特專業群,面向、服務、支撐、促進產業鏈”為目標,使各院校專業群數量結構對接產業領域,空間結構對接產業鏈分布,招生結構對接產業鏈技能人才需求,努力形成“產業鏈、專業鏈、信息鏈、生源鏈、師資鏈、實訓鏈、技術研發鏈、成果轉化鏈、就業鏈”等有效載體,使各專業群和產業鏈真正做到無縫對接、雙向耦合、彼此受益、共同成長[5]。
隨著常州農機產業鏈向海外市場的延伸,專業群也要向海外擴展,實施中坦職業院校合作辦學項目,探索職業院校到坦桑尼亞辦學,推動與常州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職業教育模式,培養符合常州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本土化人才。深耕坦桑尼亞農機市場需要大量的商務人員,現代化的農機裝備的售后維修保養也是開拓市場的關鍵環節,常發農裝一家企業就在中國各大中型城市建立了600多個一級經銷機構,200多個二級經銷機構,有1500名經過嚴格培訓的專職服務人員在全國各地負責售后服務工作。人力資源是一切事業的必要前提,而坦桑尼亞的教育,尤其是和工業化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還非常薄弱,商務人員和高技能人員大量短缺,常州的職業教育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職業教育的常州模式,常州的高職院校可以和常州農機企業合作,嘗試在當地舉辦海外分院,為當地雇員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訓,保證常州農機裝備在當地的順利銷售和運行。
當前,坦桑尼亞正在學習中國經驗建設工業園區,提供一些優惠政策條件吸引企業入駐。中國一些企業也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開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產業園區,比如中坦友誼紡織廠利用公司現有的人力資源優勢,完善的工業配套設施,以及多年來與坦桑尼亞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良好關系,創建了坦中友誼工業園,利用各項優惠政策吸引中國優質產能轉移項目。江蘇海企技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坦桑尼亞投資新建了江蘇——新陽嘎農工貿現代產業園,這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出訪坦桑尼亞的高訪見簽項目,并由兩國總理于當年十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簽字儀式。2016年5月31日該產業園獲批成為江蘇省第二個省級境外產業合作集聚區[6]。
坦桑尼亞是中國進入中東、歐洲的重要節點。要加強常州市優勢產能轉移、加大多元化對坦桑尼亞投資,推動常州市在當地的農機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形成規模效應,逐步打造常州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產業園區。
常州農機裝備業困頓于產能過剩,在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指導下,正在積極探索走出去戰略,走出去之路面臨重大挑戰與機遇,政府、高校、企業應該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共同開拓坦桑尼亞農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