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英 張遠會
(重慶市工業技師學院 重慶 402160)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標志著“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人占到總人口的16.4%,達到2.3億。預測未來20年,我國老齡人口平均每年將以1000萬的速度遞增,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4.8億,占我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見,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重,亞健康人群也越來越多、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健康科技發展迅猛,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康養企業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迫切需要加快標準化、專業化的康養服務人才培養。如何培養符合新時代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本文通過探索“工學結合—五方聯動—集團發展”新模式,組建康養服務職教集團或聯盟,整合政府、社區、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優質資源,采用工學交替、共培共用的培養方式,加快推進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為區域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1]。
養老服務業是康養產業的核心,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養老服務業正是順應中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結構新變化、滿足健康老齡化的剛性需求,培養專業化、標準化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是滿足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計。基于滿足于新時代老年人照護服務剛性需求,讓老人生有所養、老有所樂,讓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區域養老需求資源與社會服務資源有效整合、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有效銜接、政府宏觀政策與社區精準服務有效對接,本文提出了“工學結合—五方聯動—集團發展”康養服務人才培養新模式。該模式在“互聯網+養老”的背景下提出,由政府、社區、行業、企業、學校五方聯動組建養老服務集團或聯盟,參與成員單位建立集團或聯盟理事會,并建立章程,搭建信息化養老平臺,通過集團(聯盟)整合各自內力,匯聚優勢資源,發揮多態協同效應,共同培養使用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做得較為成功的模式有攀枝花國際康養學院、成都養老人才學院、河北秦皇島等典型案例。他們通過多方養老資源聯動,組織實施聯培計劃、培養師資、訂立標準、開發教材等開展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集研培用于一體。
王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先生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即生活教育是用生活來教育,給生活以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014年,全國職教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職業教育要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為此,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該堅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將學校與企業結合、學習與工作結合、教學與生產結合、學生與員工結合、教師與師傅結合、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結合,這樣才能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的需求無縫對接,才能培育出道德修養好、職業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高質量人才。
1.政府是政策發生器
政府是依法對國家指正、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該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負責對政策的宏觀調控。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上,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并于2018年成立了國家衛健委,并專門設立老年健康司,足以體現政府愈發重視從健康管理的角度應對老齡化社會,提供適合全生育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制定應對老齡化的頂層設計,未來老年人健康將成為全國老齡工作的重點。未來政府應該采取哪些措施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本文通過調研發現,很多養老機構負責人都談到企業運營投入大、周期長、盈利慢,前些年虧損嚴重,服務人才短缺等等很多問題困擾著養老企業持續正常發展。為此,筆者建議政府發揮政策發生器的作用,做好養老服務的統籌規劃,制定養老服務法律法規;出臺稅收優惠、床位補貼等政策,設立養老服務有關項目,引入社會資本推動產業發展,打造連鎖化養老機構;構建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鼓勵學校、企業、社區等社會多方力量主動承擔養老服務社會責任,提升行業整體服務質量。
2.企業是市場服務器
養老企業擔負著社會養老的重任,一方面要解決養老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就業的問題,即保養老穩就業雙重任務,就如同計算機的服務器,發揮著養老核心作用。養老企業如何用好國家政策、選好服務人才、提供專業化服務,實現專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筆者通過深度訪談養老機構得知,目前養老服務人員大都是農村城鎮的剩余勞動力,年齡普遍偏大、職業素質不高、專業水平較低、流動性較大,這嚴重制約養老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影響養老企業良性運營。因此,筆者認為:在未來幾十年里,養老企業走連鎖化、品牌化、特色化之路是企業做大做強做精的必然選擇,提供高品質的養老產品和精細化的服務成為構建競爭護城河取得市場成功突破的關鍵。企業要主動與政府機關、職業學校、社區等聯動,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全程參與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主動走進社區開展服務,充分發揮服務器的作用,為自己的企業注入活力和生命力[2]。
3.學校是人才孵化器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孵化器,職業院校是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在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戰略背景下,職業院校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開展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為行業企業提供復合型的專業人才。然而,據資料顯示,開展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學校并不多,在教育部2016年全國高校本科新增專業名單中,僅有29所本科院校新增了與養老相關的專業,另外,我國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也不足30所,中職院校僅25所。可見學校培養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積極性不高。筆者通過調研分析得知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場對養老服務業的認識不夠;二是服務人員的收入較低;三是職業準入不嚴格;四是職業標準不完善;五是工作任務繁重;六是人員流動性大。面對國家的養老戰略、社會的養老責任、企業的迫切需求、人才的嚴重短缺等問題,學校該如何培養人?如何提供人才支撐?筆者認為學校要發揮人才培養的主導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政策為支撐,以服務為宗旨,聯合政府、行業、企業、社區等有關部門和組織,通過深度合作建立康養基地、培養專業師資、構建課程體系、健全培養機制,采取寬口徑、厚基礎、強技能的方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的專業化人才。
4.社區是信息收集器
社區是市民的驛站,社區是養老信息來源的第一通道,發揮著信息收集器的功能和作用。據資料顯示,2017年以來,政府愈發看重社區居家養老,各級政府規劃的養老體系多以“9”開頭,這意味著90%以上的老人要采取居家養老,此時誰來植根社區“最后一公里”?筆者認為:社區應建立養老信息源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社區養老人員的有關信息,并提供給轄區政府部門,以供政府有效掌控養老需求情況,便于制定政策和宏觀調控;同時根據養老群體的個性需求,與企業聯動,建立日間照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居家護理站、社區綜合為老服務等,為社區的老人提供精準養老服務。
5.行業是人才預警器
行業是人才供給側的預警器,是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方向標。行業擔負起對市場發展預測和人才供給預警雙重責任。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期,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4.8億,未來幾十年,健康養老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前景廣闊。同時,養老服務人才的嚴重短缺,制約養老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為此,建議行業深入調研,與學校、企業、社區深入合作,從市場的需求、人才供給情況、人才培養情況、標準建設情況、評價開展情況等全方位合作,深入了解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情況,并及時發布養老產業發展報告及預測,人才需求預警,促進產業與市場、企業與學校無縫對接[3]。
集團(聯盟)發展是有效整合各方優質資源,解決人力資源短缺、教育資源不足、溝通渠道不暢等問題的有效途徑,更是助推養老服務業品牌化、連鎖化發展的最佳選擇。各區域可以采用政府主導、學校主導等多種主導方式組建區域養老服務集團(聯盟),集聚各方的優質資源,發揮各自的職能。組建集團首要考慮集團的政治方向的正確,契合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精神及戰略部署,這是根本前提。其次是運行機制,集團成員可以成立理事會,建立集團章程,定期開展聯席會議,聯動開展政策研究、運營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課程開發、標準制定等研究,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人才共培共用。第三是政府統籌建立養老服務云平臺,匯聚社區的信息數據,發布產業動態和人才需求預警,打通社區—企業—學校的溝通渠道,也能緩解服務資源的短缺問題。比如,共享照護“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集中養老等提供精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服務人員短缺的問題。
總之,康養行業在我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與進步,但由于各種原因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職業院校要想為康養行業培養更多、更為優質的人才,就必須不斷完善與改進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人才的內涵拓展,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理念,整合各方資源,與政府、社區、行業、企業進行積極的互動與交流,走集團化發展之路。這樣才能為我國康養行業培養出綜合素養較高的高素質人才。市場不等人,人人都會老,主動提升養老服務品質是大勢所趨。養老服務業是一個值得花長時間去做的事,不急不躁地做,點點滴滴地做,順其自然地做,持平常心地做,安穩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