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丹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無錫工業高級技工學校) 江蘇無錫 214028)
課程思政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在“十大育人”體系要求背景下,課程思政也成為課程育人的新任務,而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合至各學科中也成為現階段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高職數學學科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發揮數學學科的教育優勢,從思政課程視域為基點,挖掘數學學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創建高職數學育人模式,實現課程與思政的有效融合,為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建立奠定基礎,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落實數學課程育人功能。
高職數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在提高學生數學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純數學是以實現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為對象”,也就是說,高職數學課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特點,在課程內容上并沒有設置獨立的思政內容,所以,在開展高職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很難體現思政內容,進而導致思政元素在數學教學中并沒有得到有效凸顯,影響了數學育人目的的落實效果[1]。
俗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作為高職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數學中蘊藏的思政內容,以便學生將在數學中學習到的思想品德付諸于行動,然而在實際的高職數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且教學設計也沒有設置關于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在具體的知識教學中沒有延伸以及滲透相關的思政內容,導致現階段的高職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并沒有注重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品德知識,致使課程思政無法在高職數學中得到有效落實,影響數學育人效果。
數學是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之一,其內容上具有較高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尤其是一些概念類以及邏輯推理類的知識學習更是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加上高職學生的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因此,在數學學習上常常會“避而遠之”。高職數學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是較為豐富的,盡管數學教學主要圍繞理論概念、相關計算公式等開展教學活動,但是也會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邊緣性科學等領域,而通過將課程思政與高職數學相融合,不僅可以以數學內容為基礎,借助數學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文化、文學哲學等滲透德育元素,實現育人的全方位以及全過程貫徹,進一步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在鞏固學生知識根基的同時還可以實現對學生良好品質、時代責任感等的培養,與此同時,還可以將單一、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加有趣化,使數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與飽滿,這樣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進而使其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實現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提升。
我國歷史文化深厚,數學領域發展也取得豐碩的成果,將思政課程與高職數學相融合,為學生創建良好額育人環境,可以進一步拓展數學教學資源,便于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數學領域的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掌握數學文化。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的高職數學教學,教師可以深挖數學教學中蘊藏的育人元素,如數學歷史、數學家、數學名題等,并以此為切入點,將正能量與正面導向的數學資源引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樣,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探究精神。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革新,高職院校招生制度也同樣處于不斷改革與推進中,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不管是在生源結構,還是文化基礎層次上都呈現多樣化特征,這也進一步導致當前的高職院校學生存在較為明顯的自主學習意識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習慣薄弱等缺點,尤其是在數學思維鍛煉方面沒有加以注重,存在認識不足等問題。為此,針對以上數學教學問題,高職院校也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多方面進行了系列改革,還將數學文化、建模思想等與數學課程相融合,同時,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還會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最終取得的效果也是較為可觀的。但是,學生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以及行為準則等方面依舊存在諸多問題,而基于課程思政視域背景下的高職數學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落實學生的德育教育提供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實現數學課程的全方位育人目標,進而為學生文化素養、綜合職業能力等的培養奠定基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2]。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數學無處不在”。這也進一步表明數學中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此,針對課程思政視域的高職數學育人教學,教師便可以通過對數學教材中蘊藏的數學歷史文化進行充分挖掘的方式滲透思政育人元素,以此突出思政理念。在我國數學歷史發展過程中,涌現的數學家不計其數,不管是華羅庚、蘇步青,還是陳省身、丘成桐等都有著杰出的數學成就,基于此,高職數學教師需要挖掘數學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而向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努力,成為對國家有用之才。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關于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開始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的相關歷史知識,以便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排列、組合、二項式定理”章節中關于“組合”的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關于組合來源的歷史故事,讓學生了解“排列組合”最早出自《易經》,并且,教師可以從漢代數學家徐悅的《數術記遺》中記載的“八卦算”為切入點,組織學生探討關于組合排列的相關問題,之后延伸至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的圍棋布局總數問題來進一步深化對“組合排列”的理解。除了向學生講解關于“組合”在我國的起源與發展,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拓展西方世界對組合問題的探索,如歐洲中世紀猶太教士闊多維羅所寫的《石榴園》中便討論了關于排列與組合的一般規律問題,而法國人赫爾貢是第一個寫出組合公式的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針對組合問題進行正面研究的人為汪萊,并在其著作的《衡翟算學》中將組合理論稱為“遞兼數理”。通過為學生介紹與講解關于“組合”的相關歷史文化,強化學生對組合概念的理解,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讓學生養成樂于探究的數學精神,同時可以讓學生在數學歷史的海洋中享受數學歷史文化帶來的新穎體驗,進而讓學生對數學家產生敬畏之情,利用數學歷史中出現的人物所具備的嚴謹踏實的鉆研精神鼓勵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觀念,讓學生養成知難而進的良好品質。
課程思政與高職數學的融合,本質則是將革命文化、黨史教育等整合至數學課堂中,并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數學知識中,以此來構建育人環境,完成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目標,基于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數學教學可以融合數學思維教育,打破學科邊界限制,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思政風采,進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進階。
例如,“函數”章節中關于函數單調性與極值的教學,教師可以從數學思維的廣闊性出發,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對極大值與極小值的概念進行理解,使學生知道函數中的極大值與極小值只是局部的概念,就好比人生中的低谷與高峰都是處于暫時與局部的狀態,引導學生在面對低谷時能夠坦然面對,當處于高峰時也應居安思危、謙虛謹慎,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能夠更加靈活。
數學的發展對人類文化有獨特的促進作用,數學也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必然的關聯,在數學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為此,基于課程思政視域的高職數學教學,教師可以借助思政相關的案例,在落實德育的同時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進而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3]。
例如,在“數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貸款利益的計算”案例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養成理性消費的良好習慣,使高職學生能夠抵制“貸款”誘惑,強化學生自我約束的意識,避免享樂主義思想的形成。在“平面向量”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戰國策·魏策四》中的“南轅北轍”案例滲透目標思政元素,讓學生知道任何事情預則立,不預則廢,以此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強學生人生目標意識。在“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蝴蝶效應”典型案例,讓學生意識到盡管是一件小事也能夠引發一連串的反應,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采用課程思政的典型案例開展高職數學教學,既能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能落實德育教育,實現數學育人思政目標。
總而言之,高職數學教師除了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還要緊抓思政知識,通過將課程思政與數學課程相融合的方式為學生創建新的育人模式,讓學生處于良好的育人環境,實現對自身思想素質及行為規范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則需要有意識地滲透思政育人元素,讓學生在潤無聲中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此實現學生良好綜合素養的提升。